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得了冠心病 70%的患者伴發焦慮症

文/金羊網記者 張華 通訊員 伍曉丹 吳淑芬

如今冠心病變得越來越多見,並且開始出現年輕化的趨勢。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更重視軀體疾病的治療,卻忽略了因為這些疾病繼發的焦慮、抑鬱等精神心理疾病。專家表示,對於冠心病,我們需要「身心同治」,這樣治療的效果更明顯。

心腦血管患者常伴有精神心理障礙 圖/視覺中國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抑鬱焦慮

對於突如其來的心梗,很多患者會被嚇到,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常常會擔心、焦慮。所以,臨床上發現,越來越多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同時合併有焦慮抑鬱等精神心理問題。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珠江醫院中醫科主任梁東輝指出有調查顯示,心血管疾病患者伴發抑鬱、焦慮的比例比較高,分別是22.8%、70.9%且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而中風後抑鬱的發生率為36%,輕度抑鬱佔80%。這些不良情緒有明顯加重和促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這兩類疾病相互影響,共同導致疾病的惡化。

被疾病嚇出心理問題來

為什麼得了冠心病和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會有如此高比例的精神情緒問題呢?梁東輝分析,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1、 心腦血管疾病繼發精神障礙。梁東輝說,有心臟病或中風的患者經歷了急救、手術的打擊,加上患病後身體的不適應和對疾病的不了解,總是害怕不知道哪一天又要去看急診,還會不會要手術,為自己還能活多久的問題而困擾,從而產生焦慮和抑鬱等心理疾病。

很多人很害怕手術,擔心風險大 圖/視覺中國

2、與醫生溝通不暢所致。由於一些醫生沒有客觀、中肯地評價病情,有意或無意地加重了患者的精神負擔,或者因為溝通不暢,造成了患者不必要的誤解,這也就是平時我們說的「嚇出來的心病」、「被嚇暈的」。

正是以上兩種主要原因,造成目前心腦血管疾病與抑鬱、焦慮障礙共病率越來越高。

身心同治,不能忽視心理問題

著名的心血管疾病專家胡大一教授曾提出「雙心醫學」的治療模式,從明確疾病的全貌到關心患病的人開始,將「用藥醫人」的觀念轉化為「用心醫人」,提出「心身同治」療法防治心腦血管疾病。也就是說,在給患者軀體治療的同時,還要重視患者的精神心理的治療。

梁東輝指出,在珠江醫院中醫科常常會接診到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他們常常伴有心理疾病。在某高校退休的體育教練老劉,退休後身體一直不錯,雖然有高血壓,但是每天吃一片降壓藥,血壓就能控制得很好。就在自己71歲生日那天,爬樓梯的時候突然出現了胸悶,感覺特別累,上氣不接下氣,於是到某醫院就診。門診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可能得了冠心病。需要進一步做冠狀動脈造影,看血管狹窄的情況,一聽這話,老劉害怕了,趕緊住院。

情緒不佳,心梗頻繁 圖/視覺中國

一檢查發現老劉的冠狀動脈三支血管病變很嚴重,連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橋手術。這是個大手術,而且費用不低,老劉想這自己一把年紀,不想做大手術,回家吃藥,能撐到哪天算哪天。出院後,老劉每天服用六七種葯,可是癥狀改善不明顯,胸部不但悶,還經常痛,就連去廁所、洗澡,走100米都感覺心絞痛發作,一開始吃救心丹有效,後來這個葯的作用也不明顯了。

後來老劉不得不又去醫院住院,在珠江醫院中醫科接受治療。入院的時候,老劉心絞痛發作頻繁,幾乎每天都要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緩解癥狀。而且情緒特別低落,很消極,認為自己心臟病嚴重,活不了幾天了。

醫生詳細評估了老劉的病情,啟動「冠心病身心同治療法」,除了規範使用中西藥物治療外,還同步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包括合理膳食、情緒調節,放鬆訓練,運動指導等。醫務人員鼓勵老劉樹立信心,保持心情舒暢。經過大半個月的治療,老劉的病情明顯好轉,心絞痛發作的次數大大減少,程度減輕。大約半年後,老劉胸悶、胸痛的癥狀完全緩解,每天進行鍛煉,慢走、打太極拳。一年後在珠江醫院複查心臟血管照影,發現狹窄明顯減輕。

對疾病了解越多,對未值得恐懼就有減少 圖/視覺中國

梁東輝說,其實類似這樣的案例在中醫科非常多,心腦心血管疾病發生,每個人的反應不同,但患病後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和軀體上的痛苦大多數都是類似的,因此患者才會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這些情緒往往又不同程度地加重和促進了疾病的進展。

所以,在臨床上要提倡針對心腦血管疾病應「心身同治」,幫助患者以積極的心態應對疾病的打擊,加強患者自身護理和保健能力,樹立心情,轉換心情,一旦精神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絕大多數患者的病情可穩定或者完全康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