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抑鬱症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在全球範圍,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精神疾病負擔已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突出問題。我國精神衛生健康同樣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在我們身邊,因抑鬱症輕生的事件時有發生,我們的親朋好友中,也常有人將「我快抑鬱了」等掛在嘴邊。抑鬱症真如世衛警告的已如此普遍了嗎?

圖片來自網路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常委馬教授表示,到2030年,抑鬱症很可能超過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成為負擔最重的人類第一大疾病,必須引起關注。中國抑鬱症的患病率與世界整體情況差不多,患病率約為4.5%全國約有6000萬抑鬱症患者。

我國的主要問題是患者的診斷率和治療率低,只有5 %尋求專業幫助得到有效治療,90% 以上患者沒有得到有效診斷和治療,選擇忍著或與親友傾訴。2009年《柳葉刀》就曾發表論文指出,中國需要心理健康服務人群多達2.48億人,而僅有8%尋求過專業幫助。

究其原因,馬教授認為:

第一,很多患者對精神性疾病有羞恥感,好面子不願看精神科醫生。

第二,50%—70%的患者多伴有軀體癥狀,頻繁到不同科室做各種檢查,成了「逛醫族」,卻意識不到應該去精神科就診。日前,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的科學家分析了中國1 6 家醫院的3 5 1 6 名抑鬱症患者特點,發現抑鬱症患者有五個最常見的癥狀:失眠、不易描述的不適、體重減輕、食欲不振、循環系統疾病。其他表現還有:胃腸道疾病、疼痛、感覺異常、神經系統疾病、性慾減退等。

第三,我國約有8 0 %的綜合醫院沒有精神科。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乾預中心副教授彭旭表示,抑鬱症是終身性疾病,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危害很大。患者可能失去社會交往和工作能力,給家人帶來精神和經濟負擔,抑鬱症嚴重者可能出現自殺或傷害他人的情況。此外,疾病反覆發作或治療不及時可能致殘,疾病負擔加重,國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心理健康工作。

201 年,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公布了一項覆蓋全國31個省份、3萬多人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抑鬱症的終身患病率已超過3%,抑鬱症患者中47% 會致殘。此外,我國每年有約28萬人自殺,其中60%都與抑鬱症有關。據統計,每年世界各國因心理健康問題造成的經濟成本接近1 兆美元。2016年,《柳葉刀》就曾發表論文稱,中國佔據全球精神疾病負擔的1 7 %。

抑鬱症和感冒一樣,要看醫生

很多人對抑鬱症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抑鬱症就是情緒不好,自己調整一下就行。彭旭表示,真正患病的人很難自己走出來,必須及時就診。但確診抑鬱症後,患者也不要過度緊張,因為抑鬱症就像感冒一樣,都要看醫生。

彭旭表示,抑鬱症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遺傳因素、生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等。從中醫角度看,抑鬱症是情志不舒、肝氣鬱結導致的,也和節氣有關,特別是春季。古希臘醫學認為,抑鬱症屬於氣質類型中黑膽汁太多的抑鬱氣滯型。最新研究還表明,抑鬱症與營養代謝、腸道菌群紊亂有關。這些因素中,遺傳、生理和神經生化物質的改變是內因,社會環境因素等是外因。

抑鬱症必須由精神科醫生診斷,臨床癥狀上要在認知、情緒、意志行為這三方面表現都低。

比如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不足、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自責等,且持續時間超過兩周,還要排除其他藥物和疾病的影響。如果發現親友出現異常行為或人際關係問題,比如突然說話減少、不吃飯、酗酒、自殘、瀏覽自殺網站,抑鬱和躁狂狀態交替出現,搞惡作劇,或有攻擊性的言語或行為,都要注意提醒他及時就醫。目前抑鬱症的治療以藥物為主,配合物理治療或心理諮詢,最好是精神科醫生的藥物治療和心理醫生的心理疏導相配合。

圖片來自網路

抑鬱症和人們的財富、社會成就沒有關係。世界著名運動員、有「飛魚」之稱的邁克爾·菲爾普斯就曾忍受抑鬱症的煎熬,也曾想到過自殺。「感覺自己毫無價值。最大的挑戰是起床出門,相比之下,贏得金牌要容易得多。」他在去年召開的世界衛生創新峰會上,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希望喚起全世界對抑鬱症的重視以及對抑鬱症患者的關注。

抑鬱症患者的家人、朋友本應是他們最有力的幫助者,但因為缺乏正確的方法,可能會使他們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比如不理解,跟抑鬱症患者說:「你的地位和收入都很好,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對他表現出不耐煩:「這點小事兒算什麼?」或者想當然地建議:「出去旅遊散散心,見見朋友就好啦!」這些勸解常常無效,或者適得其反。

其實,抑鬱的情緒人人都可能有,我們可積極進行自我調節放鬆身心。比如冥想、聽舒緩的音樂、洗個熱水澡、做喜歡的事。彭旭說,抑鬱症患者的狀態如驚弓之鳥,痛苦煎熬又無力自拔。因為思維慣性,加上諱疾忌醫,把自己困在陷阱裡。

除了專業及時的治療外,朋友和家人要做理性的救助,不要急於求成

比如耐心傾聽,讓患者說出心裡話,分享自己的情感體驗讓患者感同身受。

在說話策略上,不談消極的事,轉為積極話題,比如快樂的經歷、談論親朋好友,讓患者找到價值感,找到希望。

在肢體上的接觸,可握住患者的手,安撫他,讓他感到不被嫌棄。

我國在2013年5月就實施了《精神衛生法》,重視精神衛生健康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彭旭認為,目前社會上還缺少對精神疾病預防治療知識的了解,存在對精神疾病患者不尊重或歧視現象。比如在文藝節目中以「精神病」或看精神科醫生作為調侃對象,也讓很多抑鬱症患者長期躲在灰暗的角落裡,不願出來。

在我國,專業精神科醫生嚴重不足也製約了公共精神衛生健康的保障。根據2015年衛生統計年鑒數據,我國精神科執業醫師2 .7萬人,心理治療師5000多人,總計3萬多人。核算我國每1 0萬人可獲得的精神科醫生資源不足兩人。而其他中高收入水準國家這一數字一般在10—20 人之間。我國從事心理健康相關工作醫護人員的缺口約為40萬。

此外,我們在預防措施上的準備也相對不足,比如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諮詢的普及性和專業性不夠;再比如,患兩種以上慢性疾病老人的抑鬱症發病風險會增加7 倍,但我們尚缺少積極的預防措施。

專家們呼籲,國家在逐漸加大對精神健康疾病防治投入的同時,全社會應重視關愛和尊重抑鬱症患。有了親友的陪伴與科學幫助,就能在抑鬱症患者的心中點亮希望的燈,讓他們重拾生命的信心與尊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