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元春: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是人力資本

  近幾年,“共同富裕”一直是群眾十分關心的話題。如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很多專家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領銜編著的《讀懂共同富裕》出版。作者指出,共同富裕將通過一整套措施深刻影響個人和家庭在人力資本、就業、收入和消費等經濟循環各環節的環境與行為,並將為個人及家庭創造更多發展機遇。

  意見領袖丨劉元春

  下文內容摘錄自《讀懂共同富裕》:

  個人和家庭的物質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礎,而人力資本則是創造財富、實現富裕的核心能力。其中,教育是個體獲取收入的關鍵人力資本和國家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源泉。共同富裕旨在發展中縮小收入差距,短期內將借助多種改革措施提升弱勢勞動者收入水準和改善收入分配格局,長期來看會用教育平等築牢共同富裕的根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一文指出的,共同富裕應該“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和專業技能,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增強致富本領”。

  促進教育平等將首先秉持全流程視角。個體從出生到進入勞動力市場歷經多個教育階段,每個階段接收的教育“流量”最終匯集成獲取收入的教育“存量”。只有從全流程視角縮小教育差距,才能盡力促進最終教育“存量”和勞動收入的平等。

  整個教育流程中最關鍵的環節是義務教育階段。雖然我國已實現義務教育全面普及,但義務教育質量在地區間、城鄉間、區域內仍存在明顯差距。改善地區和城鄉間義務教育差距的優先事項或是妥善處理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勞動力流動是縮小地區間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徑,限制勞動力流動的制度障礙已被顯著削弱,但流動人口子女跟隨父母在流入地就學的制度尚未建立,進而造成留守兒童現象。留守兒童問題不僅削弱了流動人口子女分享發達地區教育資源的權利,而且在關鍵的義務教育階段存在父母照料缺失的問題,不利於流動人口子女順利完成教育。

  除了減少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就學限制,相關政策還將促進發達地區優勢教育資源向欠發達地區流動:在改善欠發達地區義務教育基礎設施的前提下,加強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教育結對幫扶,借助支教、互聯網遠程教育和其他教育資源的流轉縮小地區和城鄉間義務教育質量差距。政府將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有效減輕困難家庭教育負擔,提高低收入群眾子女受教育水準。同一區域內,義務教育階段的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等教育資源也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現象。在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的制度前提下,決策者將探索教師等教育資源在區域內循環流動的改革方案,整體上實現優勢教育資源的動態平衡。

  促進義務教育平等或將強化公立教育體系的角色。學校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須兼顧基礎學科教育的平等化,確保不同背景家庭的學生同等地學習升學必備的知識。除了強化現階段九年義務教育的角色,還將探索適度延長義務教育、利用公立教育資源進一步縮小教育差距的改革措施,並完善課程體系、培養方式、教師薪酬等配套制度。

  教育的全流程視角還要求政策制定者關注義務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階段。學前教育是個體認知能力成形的關鍵時期,直接影響後續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成效。但與義務教育相比,我國學前教育的普及率較低。201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乾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這一目標已基本實現。其中還提出,“到2035年,全面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這一長期目標事關教育全流程的起點平等,是共同富裕“萬裡長征”的關鍵一步。

  高中和大學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後的關鍵教育階段。20多年的高校擴招政策拓寬了經由普通高中進入大學教育的路徑,顯著促進了高等教育機會平等。高校畢業生是有望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群體,相關政策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使高校學生學有專長、學有所用,幫助他們盡快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與此同時,職業教育仍是後義務教育階段的短板。職業教育培養專業技術勞動者,不僅能幫助弱勢群體脫貧增收、縮小“白領”和“藍領”之間的收入差距,還將為我國新發展階段的勞動力市場鑄造中堅力量。但我國職業教育吸引力較弱,質量參差不齊,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上獲得的回報不夠高,經濟社會地位較低,進一步弱化了職業教育吸引力。

  打破這一“死循環”需要多管齊下,一方面,改進勞動力市場的流動和匹配效率,充分實現職業教育的勞動回報;另一方面,優化職業教育質量,完善培養體系,做好市場需求的對接和引領。在職業教育體系完善之前,可通過加強職業培訓等方式提升藍領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及其獲取勞動收入的能力。相關政策將使技術工人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加入技術工人隊伍。

  縮小教育差距還將權衡“平等”與“效率”的關係。促進教育平等需要充分尊重市場機制在教育資源配置上的效率作用,而不應強行拉平教育資源的可及性;需要重點破除供給側的教育制度障礙,而非壓製需求側的教育投資意願。促進教育平等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僅靠政府力量很難實現。決策者將充分調動公立教育體系、市場和社會教育資源等各方力量,打造平等、有效的教育制度,避免形式上的平均化,在教育整體進步中補短板、求平衡,在人力資本這一發展源泉中築牢共同富裕的根基。

  除教育外,健康也是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推進共同富裕的根本要素。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16年制定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提高人民健康水準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轉變健康領域發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準,顯著改善健康公平”。其中強調的“大幅提高健康水準,顯著改善健康公平”十分契合共同富裕理念,也將成為相關政策的實施重點。決策者將以農村和基層為重點,推動健康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維護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逐步縮小城鄉、地區、人群間基本健康服務和健康水準的差異,實現全民健康覆蓋,促進社會公平。

  “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與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目標也保持了精準對接。到2030年,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健康領域發展更加協調,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務質量和健康保障水準不斷提高,健康產業繁榮發展,基本實現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健康國家。上述目標十分契合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目標: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到21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準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

  綜上所述,教育、健康等人力資本的全面性、普惠式發展是推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條件。在家庭、市場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個人和家庭的人力資本水準將顯著提升,人力資本差距將明顯縮小,社會階層固化將進一步打破,向上流動通道將進一步打通。不論行業、職業、工作崗位如何,每個人都將在堅實的人力資本基礎上大顯身手,共享高質量發展的累累碩果。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