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談太極拳如何做到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

九節者,上三節,中三節、下三節之謂也。即掌、腕、肘、肩、背、腰、胯、膝、腳。

陳長興曰:「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胸為中節,腿為下節。以頭面言之,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以中身言之,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以腿言之,胯為根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以臂言之,膊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以手言之,腕為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鑒於此,而足不必論矣。

從生理解剖學角度來說,運動系統是由骨骼、關節、肌肉組成的。人體骨骼由二百零六塊骨頭連結而成。骨與骨之間的連結叫骨連結,能活動的骨連結叫關節。故九節的「九」在這裡也有多的意思。人體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關節的活動,都是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或伸或縮,相互配合,帶動關節的活動來完成的。

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優秀拳種,不是單純的肢體運動。拳論曰:「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內練之氣,指「元氣」,「正氣」,「先天之氣」。就是隱於內的在意識指導下練出的「以意行氣」的內氣(內勁)。外練筋骨皮,指「以氣運身」顯於外的不斷旋腰轉脊、旋腕轉膀、旋踝轉膝的螺旋動作。內外兼練;不但能加強周身各關節的靈敏性、柔韌性和協調性,還有助於內勁的增長。

陳鑫曰:「太極拳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一。」何謂勁?一般指內在的勁力。力和勁不能截然分開,但又有區別:力方而勁圓,力滯而勁暢,力遲而勁速,力散而勁聚,力鈍而勁銳。太極拳是內勁拳,講究絲毫不用拙力,著重運用內勁。無論盤架式或手皆如此。所謂內勁,就是在練拳中得到的環而無端,周而復始,外柔內剛且富有彈性的勁。這種勁「形不外露、功蘊於內」故叫內勁。

太極內勁由八門勁組成:即棚勁、捋勁、擠勁、按勁、采勁、冽勁、肘勁、靠勁。名稱雖有不同,其實質都是一種具有彈性的螺旋纏絲勁。

勁從何來?拳論曰;「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腳,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氣依於手,機構在腰」,「練拳不練腰,終生藝難高」。可見,不論盤架或推手,正確地用腰,對增長內勁是至關重要的。

腰部的訓練為何如此重要呢?首先從生理學來看,依位置講,腰在軀乾部。胯關節以上,兩軟脅以下為腰。其前有丹田(臍下三寸氣海穴,也稱前心),後有命門(兩腎之間,也稱後心)。心,在此有中心之意,是人體重心所在。周身之氣往外發者,皆發於丹田,向裡收者,皆收於丹田,「氣沉丹田,上虛下實,中氣存於中,虛靈含於內。」纏絲勁發於腎,起於丹田,遍布全身,處處有之。內走五臟百骸,外行肌膚皮毛,運行同身,達四梢,通九竅。纏繞往來,圓轉自如。內勁足,則有感於肌膚髮脹,手指發麻,足跟發重,頭頂發懸,丹田發沉,膀胱發熱。

太極拳要求周身處處分清虛實。為什麼要分清虛實?拳論雲:「虛實分明,周身相隨,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如果不能虛實分明,就不能周身相隨,不能周身相隨就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引進落空,就不能借力打人。但虛實在於腰腎的轉換。腰腎轉換的樞紐,在於腰腎命門穴。命門穴始終以意貫注,才能中定而不搖擺。動作時以命門穴為原動力,帶動胸背肌肉弧形松沉,變換虛實。只有這樣,才能周身勁整,機由已發,力從人借,弧形走化,直線發出。所謂「全身都是拳」,「全身處處是太極。」

從運動學觀點看,腰是運動之樞紐。拳論曰:「決竅以兩腰之中,兩腎之間命門,為上下體之關鍵樞紐。」在技擊攻防中,無不通過腰部來維持和調整身體重心,使動作既輕靈又穩定。太極拳身法的輕靈、圓活,全憑腰胯。拳論曰:「有不得機不得勢者,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不得機不得勢,必是手動而腰腿不動(不是一動而無有不動)手愈有力,而力愈散亂。

腰的作用如此重要,怎樣加強腰部訓練,提高其靈活性、柔韌性和協調性,從而收到增長內勁的效果呢?太極拳要求全身各部位的姿勢必須正確:虛領頂勁,松肩沉肘,含胸塌腰,開襠貴圓,屈膝松胯,氣沉丹田。其中含胸塌腰猶為重要。應做到,擰腰、活腰、塌腰、松襠、合襠、扣襠。擰腰時,襠須扣,不扣則散;活腰時,襠須松,不松則滯;塌腰時,襠須合,不合則浮。總之,要作到松、沉、正、活。正,是軀乾正直,立身中正安舒,上下一條線,只有尾閭正中,才能神貫頂,支撐八面。正,有助於重心的穩定,能使內勁通過腰軸的離心力推動貫注於四肢梢端。所以說,「低頭彎腰,傳授不高。」松,是腰部略向內收,兩脅放鬆,腰勁下塌。腰部松活,氣自下沉,下盤穩固,上下肢運動起來才能圓轉、靈活、有力。但腰部放鬆,不可太過。過則腰部軟而無力,不能準確地調節全身勁力的分布。腰部也不能太用力,用力則硬,硬則運轉不靈活,從而影響全身運轉的靈活性。陳鑫說:「腰不可軟,也不可硬,折其中方得。」總之,塌腰就是使腰按生理曲線塌住,無論進退、旋轉,要掌握整個肢體的重心。注意以腰為軸,帶動四肢,腰動步動,步動腰行,上下相隨,渾然體。

余習陳氏太極拳十多年,但對腰勁體會不深,一個夏天的夜晚,在陳家溝麥場上,求教於陳正雷老師。筆者和師弟崔廣博兩人各擒拿住陳老師一個胳膊。他說:「拿好嗎?」我倆說:「拿好了!」只見他旋腰一抖,把我們兩人各彈出七、八尺遠。當時,隻覺得拿人之勁走空,拿人之手反被人拿成為背勢,腦子還未反應過來,已被彈出。從那時起,余始對腰勁的認識逐漸加深。

究竟怎樣練好腰,用好腰,使「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要靠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細心揣摸體會。「拳打萬遍,神理自現。」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不懈,妙理循環自然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