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別誤會了!公園裡的「太極操」和太極拳相差很遠!

太極推手,是通向懂勁、神明的必經之路,可惜世人卻誤解了它的存在。

推手的關鍵是,明三門、懂三度、知三借。明此,可達神而明之的境界。

什麼是三門、三度、三借呢?

三門者,即三節的應用與形成。三節四梢五行六合,若能做到的話,三門自然形成矣!

譬如與人交手,己之一臂,可形成拒敵的三重門。梢節(手)為外門,可與敵接觸、化解,形成第一道防線。肘是第二道防線,肘的重要作用是護肋,護心胸下腹。一般情況下,不允許敵人攻入第二道門,亦稱之為中門。但功夫純熟者與人打手,挨肩擦膀,直接就接近了中門,彼此極易在中門位置進行攻守。肩為一臂之內門,亦即第三道防線,在太極拳應用中易出現靠勁。在手肘互搏中,肩靠往往是出奇製勝、異軍突起的生力軍。

在一臂中,肩是根節,也是內門。但在人一身中,軀乾是中節。中節又可形成三節,即肩胸為梢節、腰為中節、下丹田為根節,亦即對方攻進臂之內門,突進肩胸時,我可將肩胸視為一身中節之梢節,用肩胸化解發放,以腰腹為中門,亦即第二道防線。沉著應酬,可化可發矣。丹田的鼓盪,是我一身的內門,亦即第三道防線,可遇險化解,亦可形成身形的化發攻守。

在吳式太極拳中,化為主,少發放,是宗旨。當對手再度突破身之三門時,隨著己身功夫的深入,可將重心再度下沉,沉至腳下。

比如對方攻入腹部,我可將一身中節的根節丹田視作一身根節的梢節,即下肢的梢節,丹田為梢節時,丹田可化發。重心(中心)沉至腳下,腰膝是中節,亦即中門,腳下才是我之一身的根節的根節。丹田可鼓盪柔化,胯膝傳導從腳底升起的勁力,助丹田化發的威力發揮。

如此,人之一身,三門套三門,亦即三節套三節,把自己可以化空,讓對手莫測高深,而我之變化,可隨敵變化而顯示神奇,遊刃有餘地應對對方的變化,而我之安然無恙的同時巋然不動,進退有致,攻防隨意,可達「既能贏人,又能避不見之危險」,則可算有成就矣!

再敘一點,下肢在一身時為之根節。當丹田(指腹部)受人攻擊時,我可將丹田變為梢節,胯膝變為中節中門,而腳下可是內門,根節之根本。

可當你隨形勢的需要,起腳攻擊發放對手時,根節的順序就又變成了腳是梢節,膝是中節,胯為根節。可形成梢節發、中節隨、根節催的序列運動形式。

再者,當對手攻我胸腹時,我的胸腹可形成外門與敵周旋變化,那麼手腳梢節呢?

手腳梢節可根據形勢的變化,形成對敵的包圍或是牽製,甚或是跟擊的局勢與技術特點。

如此,我之一身,全民皆兵,觸我何處何處應,化發隨敵變化而變化。這就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處處風光處處是,因敵變化示神奇」。

三門相比三度三借來說較好理解,而且是有形有象有姿勢可以調的。三度指的是力度、速度和角度。

力量是一切運動的物質基礎。在太極推手中,力是核心的問題。研究的關鍵是如何用最小的體力、巧力、意念力來化解對方的大力、拙力、攻擊力。

雙方在聽勁的前提下,提起自己的身體能量(包括精神因素和技術因素)去化解對方的攻擊力,使之落空,進一步再製服失去能量的對方的身體,或跌或失重或失控。這個過程,都需要雙方在掌握好自己的力度的前提下,化解對方的能量,再使用自己的能量對對方的軀體有一個較理性的合度的擺布或安置。

太極推手就是這樣的。說透了,還是力量的較量、比對、或是掌控。

與對方推手,首先應聽清、弄懂對方的意圖,用自己的能量去化解對方的來力、來勢,自己用多少力、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都瞭然於懷,明白處置、適當調控,則可贏得先機,取得以小力勝大力,以巧力勝拙力的效果。

這是力的部分,用力的同時還須結合下面兩度,即速度與角度,則可進一步增添藝術的成分,造成可以與敵合化,與天地能量合化,形成天地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比如速度。

在公園裡練太極拳的人群裡,有些人的認知範圍是:人們認識太極拳,隻認那些奏著音樂,慢悠悠的擺弄著身姿,手裡握著太極劍的人群是練太極拳;更有甚者,自己學練了兩套太極拳套路,一套太極劍套路,就到處告人們說,我學會了太極拳,再不求甚解,洋洋得意。

殊不知,他們弄的都是太極操,反而離太極拳越來越遠。

作者:白果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