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淺談太極拳的虛領頂勁

很多人都知道,《太極拳論》裡有一句話是:虛領頂勁。很多人也知道,古文微言大義,博大精深。我們這次就以「虛領頂勁」四個象形文字來看看中文的精博之處。


「虛」是空還是無?
「領」是哪領哪?
「頂」是誰頂誰?
「勁」從何處來?」


虛,不是空,也不是無。比如謙虛,跟自滿是一種反義,但又不是自卑;腎虛,它不是腎空了,也不是腎無了,這只是一種不完滿的狀態。「虛領頂勁」所提及的「虛」是未滿的狀態,如《道德經》所說——大成若缺。說「有」又含「空」,說「無」又實「有」,既矛盾又統一。「虛」的境界,則由人的功夫深淺所決定。


太極拳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全面研究太極拳,肯定得摸清傳統文化的思維脈絡——歸象分類法則。

分析理解「象」形文字怎能不歸象呢?小時候我們應該都做過分類連線的題目,這就是格物致知的一種方法。分清楚哪種類型與哪些東西有共同的聯繫性徵,然後總結歸納出其中的道道。

《道德經》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將萬事萬物歸類成一種「象」,那「一」用「混元」代表;如果將一切概括為二種「象」,那就用「陽」與「陰」代表;如果將所有標識為三種類型,那就用「陽、陰、陰陽」作記號。

下面我們用三種「象」來連線,比如:天、地、人,「天」對應「陽」,「地」對應「陰」,「人」對應「陰陽」;父、母、我,「父」對應「陽」,「母」對應「陰」,「我」對應「陰陽的結晶」;滿、無、虛,若「滿」對應「陽」,「無」對應「陰」,「虛」則為「陰陽相間」,「虛」正是《太極拳論》裡所說的「陽不離陰,陰不離陽」。

同時,按照《太極拳論》裡所言:「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無」是狀態不及,做不了「就伸」;「滿」是狀態過了,做不了「隨曲」;「虛」剛好如同「無」與「滿」中間的橋樑,既能「隨」又可以「就」,符合了拳論裡的太極狀態。因此,「虛」字用在太極拳十要第一「虛領頂勁」這地方,就將太極拳的中心思想點亮了。

說到「領」,是身領、衣領還是頭領?身、衣、頭此三處「領」是根據各門各路拳友的說法得來。我們用排除法分析,看看哪個更適合「領」。


假如是身領的話,向上領,只是領了下肢節,沒有說明頭部的要領;向下領,仍然沒有對頭部的明確要求,那太極拳十要點就缺乏了頭部的要求。而且身在中間,兩頭領的話,用「縮」會比「領」更精確。所以,虛領頂勁並非只有身領,身領駕馭不了「領」的全部意義。


有人將「虛領頂勁」說成「虛領頂頸」,將「領」解釋成「衣領」。因為人的頸部一仰,衣領會貼實脖子;而頸部向上一頂,衣領就不貼實頸部,呈現虛空,所以叫「虛領頂頸」。但是,人的頭部向下俯視時,衣領也是不實貼頸部的皮膚,而且不穿衣服或穿無領衣服就更摸不著北了,這樣就出現模稜兩可不明確,容易誤入旁門。「勁」與「頸」雖然字與音都只差一點,但幾百年來卻沒一人指正「勁」為「頸」。因此,衣領也不足以明確「虛領頂勁」。


那就剩下「頭領」了。無論別人叫你「頭領」還是「領頭的」,這本身就有「統領」的意思。不管是身體還是精神,頭向上領,就將人的整體都領到了。頭腦於人的重要性,眾所周知。《黃庭經》說:「子欲不死修崑崙」,人身的「崑崙」指的正是頭部。上古仙人有「朝遊崑崙,暮歸滄海」之說。虛領頂勁,是「朝遊崑崙」;「丹田」又稱「氣海」,氣沉丹田,是「暮歸滄海」。


一朝一暮是太陽由東起到西落走了一周圈,為一天。人法天地,天人合一是中國養生學遵循的經典境界,太極拳的要求肯定也是人身之陰陽與天地自然之陰陽相和諧統一。朝屬陽,上升;暮屬陰,下降;背屬陽,腹屬陰;督脈屬陽,任脈屬陰;領(向上)屬陽,沉(向下)屬陰;「虛領頂勁」用歸象法暗合於「督脈」,有「陽頂」之意;「氣沉丹田」論象契合於「任脈」,有「陰沉」之味。因此可以說《太極拳論》裡所講的「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是走了一小周天。由上可見,「虛領」與「崑崙領」相照應,即為頭領。

「虛領頂勁」類似於還精補腦遊崑崙的一種境界,境界越高,周天變更越良好,氣血循環越通暢,清理防礙人體健康的因素之能力越凸出,身體裡各種細胞的新陳代謝功能越優秀。新生的健康細胞活力四射,人身自然輕鬆如神仙。修真太極拳,如同修仙。


既知「虛」與「領」,那「領」的是什麼呢?是「頂勁」。這裡的「勁」是太極拳的勁,依張三豐版《太極拳論》所言:「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就是說,「勁」是從腳開始一節節向上貫穿,充滿周身無斷續的整體勁。《十三勢行功心解》說:「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

「百鍊鋼」對應「渾身筋骨勁」,「九曲珠」與對應「人體九大關節連丹田」,勁是通過踝、膝、胯、腰、背、頸、肩、肘、腕九大關節相互傳遞的。頂勁,也正是這九大關節相互作用的產物,筋骨與筋骨之間的力學效應,臟器與臟器相互作用的微妙關係。

.

字面上的「虛領頂勁」稍微理順了,那我們的身體如何去明白其中奧妙呢?


我接觸太極拳是從簡化太極拳套路開始。第一位老師也只是教拳不教功,講招不講勁。我曾一度認為太極拳就是指這一類動作招式,姿勢好看就是功力深厚。練習套路幾年後,沒有質的進步,才知膚淺。見識的前輩多了,才醒悟自己空中建樓。即使人家講了要領,自己的身體也無法去落實。真應了那句老話:「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


還有一段時間先入為主,以為太極拳的基本功就是外面通用的國術基本功。後來幸遇明師,才知道那只是旁門基本功。雖然練習方法不同,但人體的生理結構是大同的,所以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卻還是沒入到太極門內。練功不得法,到老是個傻。

雖說天下太極是一家,但每家太極門內都有自己的練習方法,每位拳友都有自己的老師,法不盡相同而道一致。理論練上身,我主要得益於所承學的太極拳九大關節鬆柔功。


有太極拳名家言:「一分松,一分功,松到最後是真功。」當各個關節相對放鬆,受地心引力影響,會一節節墜下來疊在一起,骨節與骨節相疊處自會形成頂勁。松沉的功力深厚到一定程度,整體的重力能一致降至腳底,就能做到入地紮根,立如平準(西碑)。這樣才是上虛下實,根不動,枝葉可以隨風而動,恰似楊柳擺春風。上虛才能虛領,下實才有頂勁。

行功走架,有「功」底了,才能行「功」啊!打架子,一領勁,就通過各個關節一節節傳送上去,一靜則百骸皆靜,一動而全身無有不動。如同古代灌溉水車,一搖輪把,水就從水池裡通過水軸一節節抽上來,聚而為用,佐證了《太極拳論》所言的「活似車軸」。


當然,頂勁不僅是整體,還有局部。「虛領頂勁」所領所頂的最主要部分,是身體的椎關節: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脊柱神經連接著全身的重要器官,脊椎保護著五臟六腑。那26塊椎骨頂起了人身,讓人成為直立行走型動物。太極拳要求的「立身中正」,講的就是整條椎骨的中正。無椎領頂,「立」不了「身」,何談中正?太極拳十要對身體的要求,可以說是為整條脊椎服務而存在。


楊澄甫宗師說:「沒有頂頭懸,白練三十年。」頂頭懸,對頸椎的要求。從中又佐證了「虛領頂勁」。頂,方向著實向上;懸,方向懸空向下;頂與懸是一對陰陽,矛盾關係,與「虛」的陰陽歸象屬性心有靈犀。


試著用頭去做「仰」與「頂」兩個動作感受不同的微妙。仰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呼吸道不是很舒服,氣稍不順;舌頭去頂上齶很吃力,任脈的「承漿」與督脈的「人中」兩穴位連通不完全,陰陽不合和;口容易張開,氣就不固了;人活一口氣,這口氣不跑,人才會長命。


太極拳不一瞬間的動作,是相對恆定狀態,所以不適合「仰」著練習。頂起頸的時候,下頜自然會回收,反過來又符合了懸頭的要求;下頜微含時,舌自然會頂上齶,氣管是最通暢的,呼吸是最舒服的;這時說話反而不舒服,說話傷津廢氣,沉默是金,又是下意識逼迫自己養命的一種姿態。


但如果一味用力上頂,頸椎僵硬,會壓迫神經及椎動脈,造成肩頸手酸麻無力、血壓不穩火氣大、肩周炎,或造成腦部缺氧、頭痛、頭暈、失眠及神經衰弱等問題。因此,不能頂滿,要頂中有懸,陰不離陽,陽不離陰,符合「虛領」。而懸在哪?除了頭部的重力,懸還在於太極拳十要之「沉肩墜肘」與「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是對胸椎的要求。做含胸拔背的同時也需要做到沉肩墜肘,如果肩關節與胸關節的松功沒練到位,就無法實現含胸與沉肩同步。因為你會發現,胸肩關節沒練開,含胸的時候,肩會前聳扣,背離了「沉肩」的要求。肩前聳就緊,緊就僵硬,「肩僵一身寒」,寒邪損體傷身。

太極拳練的就是去僵化柔,疏暢內部氣血,保身體康健。錯誤的練法只會南轅北轍,空付汗水與心血。胸關節的松功沒針對性練習的話,刻意的含胸往往造成駝背。胸式呼吸與腹式呼吸做不到上下相隨,發勁還容易橫氣於胸,造成氣血亂竄,臉紅頭脹。


而挺胸,又會讓胸椎的陰陽屬性跟自然的陰陽屬性不符。太極拳練的就是自然,了解自然的陰陽,才能順其自然。不然,只是順了你後天養成的一種身體慣性,未必與自然相符。陽是凸,陰是凹,背屬陽,胸屬陰,胸若前挺,背就凹,陰陽顛倒了。胸部長期挺拔著,到了中晚年,還容易出現強直性脊椎疾病。胸椎又跟腰椎牽扯在一起,胸部沒練松活,往往動的不是胸,而是單純用了腰椎的力,造成腰椎更大的壓力,長久這樣練習更容易出現腰椎間盤突出,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


腰椎,是人類站起來的最大功臣,也是太極拳重點中的重點。俗話說:「練拳不練腰,到老一團糟。」武林素有「八卦步、形意勁、太極腰」之說法,三大內家拳中,太極拳更注重「腰」。三豐版《太極拳論》說:「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太極拳十要之松腰,就是對腰椎的要求。如果像正常一樣的反弓「S」形狀態,那腰椎是緊張的。同時,屬陽的督脈、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這些「陽」經都通過腰部上傳,要是腰椎凹陷下去,就猶如太陽升不起來一樣,陽氣生髮微弱,不利於經絡行氣。


如果腰椎後膨太厲害,就會導致椎間盤髓核突出,跟不正確的久坐一樣勞損。因此,命門只需微凸,腰就鬆了,也領通了上下椎骨頂勁的中正。腰為一身之主宰,如果腰關節的松功不過關,一動腰,那胸關節與胯關節都連著受累。


《十三勢歌》曰:「命意源頭在腰隙」,「命」與「意」的源頭都在腰,不松腰怎能練意修命呢?沒有源頭的活水,怎樣用意用氣呢?所以,這裡又與太極拳十要之「用意不用力」不謀而合。練拳不練腰,終究藝不高。「刻刻留意在腰間」,以腰為軸心練太極,才是正「經(拳經)」靠「譜(拳譜)」的太極拳。


也有不少太極拳名家將松腰後面連帶一描述,那就是坐胯。這是「虛領頂勁」中對骶椎的要求。一翹臀,骶椎向斜後方走,頂勁就丟了,又失了中正,還連累尾椎白費力。保守的年代有「寧教十趟拳,不傳一手胯」之說。開胯,更是國術界老生常談的話題。在太極拳裡,松胯功是保護膝蓋的一種方法,也是將重力傳至腳底的不二法門。胯又是足三陽三陰六條經脈通向身體的轉運站站,練胯對人身的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骶骨下方是尾椎,前有奇神經節,後有督脈起點。對尾椎,《太極十三勢總訣》說,「尾閭中正神貫頂。」尾椎不偏不倚,這要求又與「虛領頂勁」相呼應,首尾相顧,環環相扣。因成人的尾骨長成了一塊,松尾閭必須在松腰松胯的基礎上才能真正鍛練到。


也有人問,為什麼不「實」領頂勁,要虛領呢?用力才能「實」,實了重心就會向上飄,失卻穩健。而且實領,難免血氣匯沖腦門,久而久之會造成精神緊張,思維混亂,走火入魔。「虛領」才是平衡陰陽之道,而且又與太極拳十要之「用意不用力」心心相映。本來下已有頂勁,上面再實領,就「過」了,犯了《太極拳論》之「無過」。


脊椎在內家拳裡又被稱為「龍骨」,《易經.乾卦》辭說:「亢「龍」,有悔。」為人處事不要過分,練拳也是,練太極拳更是。我們是龍的傳人,有龍一樣的脊梁骨。有哲學家說過:「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虛領頂勁」就是平衡自我,就是「降龍」,就是練我們中國人的脊梁骨氣。在練習松活柔化的過程中,感受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提升的樂趣,極柔韌而極剛強。


身體全松就澥掉了,全緊就僵滯了,控制在「似松非松、似緊非緊」的狀態才是高手,才能達到「虛」的境界。頭頸頂懸、胸肩分合、胸腰分清、腰胯分合,尾胯整合……既能分離,又是整體,如同一部矛盾又統一的陰陽哲學。「虛領頂勁」就是這樣統領太極拳全線,研修太極拳,就是學習平衡處理身體裡這些陰陽矛盾,與自然和諧,成就天人合一。


我們祖國的醫學定義「疾病」為陰陽失調,「健康」為陰陽平衡。調理身體就是辯證陰陽、調和陰陽。因此可以說,練習真正的太極拳就是平衡陰陽,是非常好的養生保健手段。但太極非太急,急不來!「虛領頂勁」這些境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步一腳印練出來的。由針對性局部訓練到系統性整體訓練,功不離身,拳不離手,日積月累,才能水到渠成。功夫到了,身體就會自然而然表現出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