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白寫詩為何喜歡用“床”,唐代的床有什麽特別?

唐朝大詩人李白有一首《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其中的“床”字,本作“牀”,《說文解字》解釋說是“安身之坐者”。但對“床前明月光”中的“牀(床)”的解釋卻有很大的不同。

一種解釋就是可坐可臥的家具。就像《詩經·小雅·斯乾》裡面說的“載寐之床”,“寐”就是睡著,這說的就是“臥具”。解釋為:李白坐在室內臨窗的床前,看到銀白色的月光像霜一樣灑在地面上,於是他仰望著天上的明月,引起他思念自己遠方的家鄉之情。但是,人們懷疑詩人如果是躺臥在室內床上怎麽會有“舉頭”和“低頭”的動作,頂多是探頭看看床下的月光。再有,據說此詩寫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在當時揚州的旅舍。那是窗戶上不會鑲著玻璃,要想看到月光就得開著窗戶。既是深秋時分,詩人怎能還開窗睡覺。再者,唐代房屋開窗都比較小,月光能照進室內多少,些許月光怎麽會產生“疑是地上霜”勾起思鄉之情的感覺。

另一種解釋說李白是在戶外,“床”是指院中的井欄。李白站在院中水井的井欄(亦稱:井床)旁邊,看到銀白色的月光像霜一樣灑在井床的地面上,仰望著天上的明月,思念著自己遠方的家鄉。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也將他考證的結果寫成論文,說指的是“井台”。

還有有人查閱資料,以及根據馬未都先生創辦的“觀複博物館”的實物考證,“床”指的是“胡床”。馬先生就解釋為:李白“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很可能既不是指室內臨窗的床前,也不是指水井邊的井床,而是所指唐代當時的一種坐具——“胡床”。

胡床也稱交床、繩床,也就類似我們今天有少數地方還在用的一種叫馬扎的坐具。馬扎是兩邊各用兩根木條交叉而製成,上面用布或皮或繩做成座面,收折起來很方便。收則便於攜帶,開則可坐著休息。胡床,早在東漢時期就由當時的西北遊牧民族傳入中原,遊牧民族大多逐水草而居,地面潮濕,不便休息,他們就發明了一種便於收折攜帶在馬匹之上的坐具,就是馬扎。因為是由胡人傳入中原的,所以人們稱它為胡床,傳到中原後被漢民族所接納,在漢語中稱作“胡床”,最早見之於《後漢書》:“(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到了隋朝改名為交床,又稱為繩床。但胡床專指坐具,類似於今天的馬扎。自唐代以後家具的功能發生了分化,讀書、寫字、飲食都是坐椅倚案,不在床上活動了。這時床的坐具功能弱化,臥具功能強化,在絕大多數場合,單用一個床字,則表示臥具。

還有人解釋說是“簷廊”,即指房屋下邊的台基。也還有說“床”即“窗”的通假字。據了解,李白寫詩用刀“床”字有23處之多,有的明顯指的是“井欄”,如《贈別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中“梧桐落金井,一葉飛銀床”。也有的詩中明確指“胡床”的。

綜合不同解釋,有人認為對李白《靜夜思》詩中的“床”的解釋不該過分穿鑿,寫詩一般都會有許多想象、聯想甚至文學誇張,怎麽能像寫科學論文那樣要求,對每一個詞都要下科學定義一般地去摳字眼,一定要分個是非黑白?(海河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