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林中人李太白,浪漫不羈,劍術一流!

全文共2466字 | 閱讀需5分鐘

李白,詩仙,俠客。

假期遇見了讀小學的表弟,姓熊,名孩子。這次,他又帶來了最新版的“床前明月光,李白打開窗”系列的《靜夜思》。

作為一首全國人民都能背誦的經典五言古詩,其流量堪稱唐詩裡的TOP,可惜它的遭遇也如同美國大片裡翻來覆去被毀滅的自由女神像,在每一屆的小學生口中被變著花樣地進行顛覆性再創作。

青蓮居士如果泉下有知,估計要帶著五十米長劍來與小學生們一決雌雄。

畢竟,李白先生不只是一位唐代著名詩人,他還是一名劍客。

同是五言,李白還寫過一首非常霸氣的《俠客行》,估計能鎮得住熊孩子們: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在這首詩中,前兩句的“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是描寫俠客們的造型。燕趙來的俠客們系著很民族風很原生態的帽帶,腰間佩著寒光閃閃的吳鉤大寶刀,帥氣地騎著銀鞍白馬像流星一樣馳騁,確實頗有幾分狂野版白馬王子的風范。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而且他們還武功蓋世,十步即可斬殺一人,千里之內,無人能擋;行俠仗義,卻做了好事不留名。

後幾句則是頌揚了信陵君任用朱亥、侯贏兩位豪氣乾雲的俠客竊符救趙國的故事。在李白看來,做人就要像這“千秋二壯士”一樣,“縱死俠骨香”,死後也傳名百代,為人稱頌。按照語文書的說法,這首詩不僅讚揚了俠客精神,還是詩人的真實寫照。

李白的壯志豪情自然毋庸置疑,那麽他的武功是不是也是真實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在八卦李先生的武功之前,還是要交代一下背景。

鼎盛時期的唐朝,疆域遼闊,北端甚至到達遍地是冰塊、處處在抖腿的西伯利亞平原,也很自然要與多個民族同住一個屋簷下,共築同一片藍天:東北有靺鞨、契丹,西北有突厥、回紇,西南有吐蕃、六詔等。

面對那麽多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唐朝的管理者們也是費盡了腦細胞,制定並實施了各種兼具大棒與胡蘿卜的政策和措施,使中原文化與胡文化能夠和諧共生,社會也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如關隴一帶盛行“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論稿》)

一談起歷朝歷代的少數民族,腦海中總會自動生成一個印象:武力值Max。畢竟遊牧民族,馬背上討生活,聽起來就是騎馬一刀一劍不羈走天涯的浪子。漸漸地,這種剛健尚武的思想也影響著中土大唐的朋友們,俠士的數量猛增,遊俠之風盛行。

好的,背景交代完畢。

李白年少的時候也頗受關隴的風氣影響,除了勤讀詩書之外,也不忘強身健體,一文一武兩手抓,這是得到他本人認證的。他在荊州自由行的時候,聽說荊州的大都督府長史韓朝宗(相當於今天的直轄市市長,一般為從三或從四品)喜歡提拔有才華的年輕人,有“生不用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的五星好評,便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封自薦信《與韓荊州書》給韓大人,其中有一段對自己的簡介是: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乾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跡,安敢不盡於君侯哉!

布衣李白真的一點也沒有在客氣呢。

他自己都說了,十五歲的時候喜好劍術,還憑借著這個技能拜見過各地的長官。對,沒錯,這裡的“乾”(gān)字意思是“乾謁”,即有某種目的而拜見,並不是把地方長官都打得落花流水。李白可是把自己的劍術水準和文學水準擺在一起比較的,他的文學水準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武功應該也是很硬核的。

(p.s這封自薦信雖然文采飛揚,不過卻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韓長史讀後十分有感觸,然後用沉默表達了自己的回絕之意。)

除了當時的風氣使然,李白習武可能還有安全因素的考慮。

他的另一首名作《將進酒》中有一句經典默寫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小時候聽這句話的時候隻覺得是在打比喻,就是表達“你信不信,我就算揮霍千金也一樣能賺回來”的那種篤定。長大之後才知道,生於巨富之家的李白,是真情實感地描述自己的生活場景。

哭泣,真的想哭泣。

二十五歲的時候,李白帶著父親李客給的錢離家開始遊俠生活,在揚州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便散去三十餘萬……當然人家也沒花天酒地亂花錢,很實誠地坦白了自己都花在哪裡了:“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上安州裴長史書》)

李白這裡說的“散金三十餘萬”,有說是黃金,也有說是銅錢。按照銅錢來算,也不是一筆小數目,李白隨身攜帶一筆不小的錢財,武功不好可能真的都到不了揚州。

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中,李白就很直接地說自己:“托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非常直白,簡直不用多作解釋。雖然是李白親口所言,不過也不排除有文學誇張的成分,畢竟唐律也不是吃素的,但他肯定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

在與好友吳指南共遊名川大河的時候,好友暴斃於洞庭湖一帶,李白不禁痛哭。卻不想屋漏偏逢連夜雨,居然惹來了猛虎,但是為了保全好友全屍,他並沒有逃跑,而是以劍逼退猛虎,甚至還能保自己周全!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先從淪陷的敵佔區域逃出,但仍然心系祖國,一腔熱血,然後又逃到了潼關,想面聖力陳滅敵之策,但是想了想,又覺得“有策不敢犯龍鱗”,於是去了華山靜待時機。誰知天不遂人願,戰事越打越嚴重,華山也不能呆了,他只能“東奔到吳國”逃去江南了。當時洛陽陷沒,潼關阻塞,打的不可開交,李白居然可以隻身逃出淪陷區,從北逃到南方,沒有自保技能的話只能說他運氣也太好了吧。

劉全白,小小年紀的時候就會寫詩,因此和李白相識了。他在出任池州刺史後,為李白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以作憑吊。他回憶起故人的種種,開頭便說:

“君名白,廣漢人。性倜儻,好縱橫術。善賦詩,才調逸邁,往往興會屬詞,恐古人之善詩者亦不逮,尤工古歌。少任俠,不事產業,名聞京師。”

李白除了是一位浪漫不羈的大詩仙,更是一位劍術不凡的俠客,所以他寫的詩中,字裡行間都是飄逸豪邁的氣質,再讀讀《俠客行》,或許他也真的在暗暗寫下自己的故事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