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端午假期又劇荒?這麼多國產醫療劇任你pick!

近年來,國內湧現出一大批醫療題材的影視作品,主要分為劇情片和紀錄片。前者通過刻畫醫療場景下跌宕起伏的故事和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弘揚醫生職業精神等主題;後者通過真實記錄院裡及院前急救的場景,彰顯醫學、生死和愛的主題。兩類作品的人文內涵主要集中於使命與奉獻、信仰與神聖、成長與尊重3方面。在此,我們可以藉助文學、哲學和臨床3種敘事方式及其現實意義來對它們進行梳理和分析。

醫療影視作品的三種敘事近年來的醫療影視作品中,內容和人物設計都在發生變化

在文學敘事方面,國產醫療影視作品的敘事演變是值得關注的話題。它的發展可分為4個時期:

起步期(1987年~1999年)這一階段醫療影視作品作為新題材的最初嘗試,旨在突出人物、頌揚醫生、強調醫學真諦。在風格上兼顧寫實與寫意。如作品《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希波克拉底的畫外音與劇中人物對話,從「你是醫生嗎」切入,對醫生職業進行探討。這一階段的劇目還包括《婦產醫院》和《兒科醫生》等。

初創期(2000年~2004年)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醫療開始作為敘事主體而非背景,拍攝專業化。風格上從寫意過渡到寫實,還原診療場景,體現現實關懷。代表作品有《永不放棄》等。

發展期(2005年~2009年)這個時期中,很多醫療題材作品極端描述陰暗面,並存在誇大現實的描寫。作品常常運用批判現實主義的手法,描述灰色收入、醫德淪喪甚至謀殺等極端的故事。代表作品有《背後》《柳葉刀》。

成熟期(2010年至今)近年來,無論是醫療劇還是醫療題材紀實作品,都慢慢地開始重審醫患關係,呼喚醫學的人文回歸。在風格上,也摒棄了誇張的批判現實主義,客觀還原醫療場景,敬畏生命,呼喚善良。代表作品有《醫者仁心》《心術》《青年醫生》等。

在上述的內容演變中,作品人物譜系的設計也有所變化。起初是簡單的輻射結構,例如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故事由3位醫生圍繞病童的診療展開,病童是中心。在此之後,作品的結構過渡到二元對立,如《柳葉刀》中心外科醫生顧明道和李肖一的對立,他們各自又有複雜的情感和人物關係。而當下,大多醫療劇運用樹形結構,人物關係圍繞當代的社會背景展開,如《心術》中,有老中青三代醫生,他們的家人、病人及戀人等等。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更加複雜。

在這些作品中,眾多的文學敘事方式又集中體現出下面幾個特點。第一,借鑒美國的「雙P模式(professional&personal)」,彰顯專業場景與人性主題。第二,一般分為雙線索,即執業線和情感線。像《兒科醫生》中,在兒科執業場景外,住院醫師唐雨佳的情感經歷也錯綜複雜。第三,女性醫者形象多是配角,特別多見於外科題材的作品中,主要為了情感線的安排,如《心術》中的美小護等。第四,注重複雜的權術鬥爭和跌宕起伏的感情糾葛。第五,疾病(帶來威脅)、病人(遭遇威脅)、醫務人員(破除威脅)是核心的三種行動元。

呈現各有特點的生死觀、疾苦觀、醫療觀

在哲學敘事方面,《人間世》《生命緣》《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等紀錄片,都呈現出各有特點的生死觀、疾苦觀、醫療觀。這些作品反思醫學的終極價值,闡明了醫學的技術限度引發醫療觀重塑的觀點。同時啟示醫務人員,只有他們豐富自身對生死疾苦的認知,才能幫助患者樹立積極的生死觀、疾苦觀,對患者付出關愛。

《人間世》

醫學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一直是這類作品的重要主題。《急診室故事》中,呈現了一些「生命無常,不曾放棄,卻無力回天」的敘事。如急診科老主任駱一禾,他在晚期癌症放棄治療時說:「我了解醫學的落後和醫生的無奈,醫生真正能治癒的疾病,實在太少。」此外,也有患者被診斷為主動脈夾層後立即手術,術中失血過多而死亡的案例。同時,有些作品還非常重視死亡教育和臨終關懷,體現了向死而生、從容圓滿、敬畏生命的生命哲學。例如在《青年醫生》中,血癌患者夏可欣臨終時,醫生程俊滿足了他結婚的願望,讓她得以在幸福中離開人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作品還全面呈現與反思了醫學發展中的問題。如:醫學進步與人性的缺失;技術與人文的疏離;技術發展與文化闕如、倫理錯位;學術進階與道德淪喪、利益爭奪;生命優先、過度乾預與情感缺失,等等。

對醫患關係的探究是臨床敘事的重要部分

在臨床敘事方面,當代的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愈加重視醫學專業的嚴肅性。例如在《急診科醫生》中,全片邀請了北京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到片場坐鎮進行專業指導,以求場景的真實、客觀、嚴謹。此外,越來越多的作品願意客觀呈現醫療差錯的不可避免性,而非一味塑造手到病除的英雄醫生形象,同時描述醫務人員和院方對此類事件的不同應對。對醫患關係的探究是臨床敘事的重要部分,包括對抗型、合作型以及當醫方成為患方的角色重疊等多種方式。

關注的目光需要投向更多群體

國產醫療題材影視作品,在劇情本身的故事之外,被賦予了深刻的現實意義。第一,呈現日益緊張的醫患關係,進行直面危機的倫理反思,幫助公眾理解醫學。幾乎在所有作品中,都涉及了醫患衝突,而且很多都成為了輿論熱門話題。劇中總有竭盡全力的醫生和「越治越差」的患者,有對簿公堂的家屬和推波助瀾的媒體。而在這背後,則是還有一定完善太空的醫療體制。這類內容,可以啟發醫務人員對醫學之道和自身身份的思考:

一方面,要堅守醫乃仁術、生命至上的醫學之道,這是從醫的根本。在《心術》和《醫者仁心》中,這些觀念被反覆強調。另一方面,醫者不僅是治療者、照護者,更應該兼具陪伴者、見證者、撫慰者的身份。在《長大》中,外科操作能力較差但樸實善良的醫學生劉志光最終成為了一位優秀的臨終關懷醫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而對於患者和公眾,這些醫療劇則起到了很好的推進其理解醫學的作用。《人間世》是2016年非常熱門的紀錄片,各大媒體對它的評論足以概括其健康傳播的內涵:真實呈現病人的苦和醫生的難,現在人還不足以勝天。而導演周全也稱,作品在展示「黑白之間的灰度」和人性的光輝。這些向大眾的真實呈現,勢必推進了大家對醫護人員、對生老病死規律的理解。

同時,這部片子也是不錯的醫媒互動範例。與一些媒體基於主觀臆斷的不實報導吸引眼球恰恰相反,醫療境遇的媒體呈現讓大家能直觀地理解與思考醫患關係和醫療本身。

其次,國產醫療題材影視作品還被賦予了加深對生命領悟、提升醫者共情能力的意義。醫務人員對醫療場景都非常熟悉,然而通過看醫療劇,以旁觀者的視角,他們能更好地去思考自己的行業領域。很多醫療劇中都有生病的醫生,通過角色的互換,遭遇疾病能促使他們洗滌和凈化心靈,進而更能理解患者。例如,《心術》中的「孤美人」身患甲狀腺癌,她感慨:「有一天我知道自己病了以後,我覺得我的醫生就是『上帝』……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

最後,許多作品還為很多青年人融入了堅守從醫理想的信念。關於學不學醫、是否讓孩子學醫的話題,近些年一直是討論熱點,以學醫為初衷的成績優秀的學生似乎越來越少。現今的一些電視劇,如《青年醫生》《長大》等都從不同角度刻畫了年輕醫者的成長與成熟,同時也設定了大量儀式化的場景,來強化不忘初心的信念,鼓勵優秀年輕人加入醫學的行列。

總的來說,國產醫療影視作品在不斷發展成熟,並大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選題集中在外科、急診領域。第二,社會功能強,聚焦醫患矛盾,弘揚主流價值觀。第三,在自我與他者利益衝突下再現崇高,體現對弱勢群體的關懷。第四,外在醫療劇、內在情感劇,圍繞復仇、日久生情、懸疑等情節。第五,定位不明確,離行業劇的標準尚有距離。

未來,我認為我們還可以在下述幾個方面有更深入的創作。

第一,以病人敘事為中心,重視慢性病患者的疾苦敘事。他們的生活進程非常豐富,也需要更多的關注。第二,基於口述史的老醫生的敘事亟待拓展,老醫生的歷程更具智慧和啟示。第三,要深入挖掘現實,緊跟道德秩序的倫理變遷,呈現好時代背景和社會語境。第四,藉助藝術作品引導輿論和閱聽人,提高國民健康素養,助力醫患關係和諧。第五,在主題上,挖掘以病人為中心的敘事,以生死愛欲為主題,直面人在病中疾苦的掙扎、生死的境遇、愛欲的母題,呼喚生命的神聖與職業的崇高。相信未來,國產醫療題材影視作品還會不斷拓展,講好「健康中國」建設進程中精彩的衛生健康故事。

點擊下方愛心,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