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臨床,當心學術強迫症

中醫學屬於科學與人文藝術相結合的學科,較之現代醫學更難學,在臨床上可供辨證論治的材料不規範、不具體,不容易掌握,加上中醫重視個體化診療,因人因時因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複雜多變,這些情況導致中醫在診療活動中尤應警惕學術強迫症,以免影響工作。

強迫症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症,是醫學心理學上的病症。傳統沒有學術強迫症之名,這是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的杜撰,說出來供讀者批判。

筆者臨證中常為頑痰而苦惱,面對一個遠道而來的久病患者,四診完畢以後,資料堆積很多,應該從何處入手呢?左思右想,焦頭爛額,久久難以下筆!「書到用時方恨少」,這是我最多的感受!這種江郎才盡,技窮無能的時候,也是作為一個醫生對閱歷和知識最依賴的時候,我認為就是容易發生學術強迫症的時候。

強迫症的特點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二者強烈衝突,使患者感到焦慮和痛苦。強迫症以強迫思想為主,包括強迫觀念、回憶,窮思竭慮,害怕喪失自控能力,反覆核對、檢查或詢問,出現不完善恐懼等。

對照典型的強迫症特點,醫者隨時隨地都在思考那些難以治癒的雜病,並不失時機拚命的學習,不斷地在書籍中、雜誌上,或通過學術交流了解相關的新療法,而觸動大腦的記憶,回憶這些內容,竭力把某些可能有益於疾病的方法都記住,害怕忘記;

有的把某一特殊的學術觀點銘記於心,在臨床上見到病人,似乎都與某學術有關,而不由自主地強迫遣用某法,導致用藥偏激,療效不好,甚至出現一些副反應才為之反悔!或在處方後患得患失,自責某葯沒有用上等。

有的醫者,剛學了一種經典療法,便想方設法到臨床上去試用,強迫性按照書本上的描述,到患者主訴中去找適應症,使引導問診成為誤導主訴,導致診斷辨證的偏差,這也是臨床上常見的現象。

如某醫讀了《傷寒論》少陽病提綱證,「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患者主訴口苦,醫者便不停問「你咽乾嗎?」,「你眼花不花?」,多問幾次,許多患者想了想,點頭稱是,或勉強應付說:「咽喉有點兒乾!」,「眼睛也有點兒花」,似乎一定要湊夠少陽證的典型表現才罷休。

有的醫者在讀了鄭欽安的醫書之後,或剛聽了「火神派」的學術報告,篤信溫養法的神奇療效,次日臨證便覺得每一個病人都該用薑、桂、附,如此多用些時日,直到複診時,患者反饋說:「你開的那葯,我不僅惡寒未減,反而口咽乾燥,鼻中出血,口渴思冷飲」,醫者才恍然大悟。

這些現象,筆者將其稱為輕度學術強迫症,我想多數醫者都有親身體驗吧。

醫生們為何容易出現學術強迫症呢?

筆者認為,首先生命科學的高深莫測,至今奧秘太多,導致醫療活動的難度較其他行業高,尤其是許多疑難雜症,以及複雜的人際社會關係給醫生增加更重的壓力;

其次醫學科學進展很快,相關學術知識很多,需要學習更新,再加上日常工作勞累,醫生們超負荷,休閑很少,焦慮情緒導致醫務群體易發強迫症。

也有少數完美傾向性格的醫者,素來重視細節而忽視全局,組織紀律性強,做事很有計劃性,過分謹慎,過度關注學習、工作,愛好不多,少有娛樂,他們的強迫現象更為突出,尤其應該注意防範。

中醫學屬於科學與人文藝術相結合的學科,較之現代醫學更難學,在臨床上可供辨證論治的材料不規範、不具體,不容易掌握,加上中醫重視個體化診療,因人因時因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複雜多變,這些情況導致中醫在診療活動中尤應警惕學術強迫症,以免影響工作。

舉例說,在臨床問診中,對小便黃與不黃,小便清長與否,口渴與口乾,思熱飲和思冷飲,畏寒與畏風,有汗與多汗,大便結燥與大便不乾而不暢,氣短與乏力等等,醫者如果稍有學術強迫意識,就會成為誤導問診,得出錯誤的辨證結果。

當然,上述說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強迫症,因為典型病例應該符合癥狀標準三個月以上才能確診。行醫中如果有也屬於一定程度上的強迫傾向而已!但願你我都能克服這種傾向!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中醫書友會」,作者/王輝武,編輯/山柰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轉載原創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