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001期| BrainNews 抑鬱症研究簡報

跟BrainNews 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眾籌| 一年時間,100篇,我們一起總結抑鬱症的研究進展

第001期

1

標題:認知行為療法的不同形式對於成年抑鬱患者的有效性與可接受性分析

譯者:Lenore

認知行為療法(CBT)已被證明可有效治療嚴重抑鬱症。然而,CBT是否能夠在個體、團體、電話實施、指導自助及無指導自助這些形式中起到作用仍是未知。

本研究甄選了使用CBT治療成人抑鬱症的隨機臨床試驗。對5種治療形式及對照組(等候名單中,照常治療中及接受安慰劑的被試)進行了互相對比。 主要結果和測量標準是抑鬱嚴重程度和治療方式的可接受性。

結果:本研究採用155個臨床試驗及其15191個被試數據來對比5種CBT治療形式與2種對照條件。一半試驗(78 [50.3%])裡的患者符合抑鬱症的診斷標準;而另一半(77 [49.7%])裡的被試在自我報告量表上得分高於標準線。個體,團體,電話實施及指導自助這些CBT形式的有效性在統計上沒有顯著差異。這些形式的有效性在統計上顯著高於等候名單(標準化均值差異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 SMDs],0.87-1.02)與照常治療(SMDs,0.47-0.72)這兩個對照組以及無指導自助CBT(SMDs,0.34- 0.59)的有效性。在可接受性(因各種原因退出的概率)方面,個體(相對風險[relative risk, RR] = 1.44; 95%CI,1.09-1.89)及團體(RR = 1.38; 95%CI,1.06-1.80)CBT治療的接受度明顯優於指導自助。指導自助的接受度比等候名單(RR = 0.63; 95%CI,0.52-0.75)和照常治療(RR = 0.72; 95%CI,0.57-0.90)也要低。敏感度分析的結果大體支持了這些發現。

結論與相關性:對於抑鬱症的嚴重癥狀而言,團體、電話實施及指導自助這些治療形式可以說是有效的乾預措施。這些治療形式可作為個體CBT的替代方案。儘管幾乎沒有證據表明這些有人際支持的治療方法之間療效存在顯著差異,但患者對指導自助CBT的接受程度可能低於個體,團體及電話實施這些形式。

關鍵詞: 認知行為療法(CBT);心理療法;meta分析

Meta分析網狀關係圖

參考文獻:Cuijpers, P., Noma, H., Karyotaki, E., Cipriani, A., & Furukawa, T. A. (2019). Effectiveness and acceptability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delivery formats in adults with depression: a network meta-analysis. JAMA psychiatry.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9.0268

標題:壓力相關的腦皮層形態學可以預測青春期女孩的抑鬱程度

研究表明早期生活壓力和創傷會影響腦皮層的發育以及增加對抑鬱症的易感性 (vulnerability)。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在社區居住 (community-dwelling) 的青少年所經歷的常見的壓力性生活事件會不會對腦皮層的發育產生類似的影響。

本研究中,232名青春期女孩(平均年齡15.29 ± 0.65歲)接受了壓力性生活事件的評估,並進行了磁共振成像掃描,從而收集了她們基於表面形態測量的全腦(whole-brain surface-based morphometry)數據。在獲取腦成像數據和之後的3期9個月的隨訪中,作者們也通過使用抑鬱和焦慮癥狀清單II評估了她們焦慮(dysphoria,是抑鬱癥狀的其中之一)的水準。

結果顯示,在獲取腦成像之前的9個月裡,90%的青少年參與者報告了至少一次壓力性生活事件。近期生活壓力所帶來的較大負擔與較少的左楔前葉(precuneus)和左後中央皮質厚度(postcentral cortical thickness)和較小的左上前額(superior frontal)和右下頂葉(inferior parietal)體積相關(在矯正過P值後,它們均p <.05)。同時,在控制了先驗焦慮(prior dysphoria)變數之後,壓力相關集群(stress-associated cluster)中的左楔前葉皮層厚度可以顯著預測之後的27個月裡的焦慮(β= -11,p = .004)。在27個月裡壓力和焦慮心情的關聯關係中,有17%的部分是由左楔前葉皮層厚度解釋的(β= .04,p = .05)。

結論:社區居住的青春期女孩在近期所經歷的常見生活壓力與額葉/頂葉皮質形態的改變有關,這個研究發現與經歷創傷的青年和臨床前的壓力模型的影像學研究證據一致,壓力相關的楔前葉皮層厚度因此代表了青春期抑鬱症的候選生物標誌物。

關鍵詞:青春期發育;大腦皮層厚度;焦慮心情;生活壓力

基於表面形態測量的全腦成像

參考文獻:Bartlett, E. A., Klein, D. N., Li, K., DeLorenzo, C., Kotov, R., & Perlman, G. (2019). Depression severity over 27 months in adolescent girls is predicted by stress-linked cortical morphology. Biological Psychiatry.

標題:抑鬱症患者的童年創傷史與其異常的大腦連接有關

抑鬱症患者有各種各樣異質的癥狀,而其神經生物學機制還屬未知。腦網路研究一致報告抑鬱症患者的靜息態網路受損,包括額頂網路(FPN)內的過低連接,默認網路(DMN)內的過高連接,以及額頂網路和默認網路之間的增強連接。

本研究利用一個大型、多站點的fMRI數據集(189名抑鬱症患者,39名正常人),調查了抑鬱症患者和正常人靜息網路內和網路間的連接差異。結果發現,和正常人相比,抑鬱症患者主要在以下網路屬性方面表現出異常:1)FPN,背側注意網路(DAN)和扣帶-島蓋網路(CON)的網路內連接更低;2)DMN和突顯網路(SAN)的網路內連接更高;3)兩個感覺網路[感覺運動網路(SMN)和視覺網路(VIS)]的網路內連接更高。同時,許多網路間連接發生了劇烈變化。進一步發現,抑鬱症患者的童年創傷史和當前癥狀與7個不同網路內和網路間連接的多變數模式有關,包括DAN, FPN, CON, 皮質下區域,腹側注意網路(VAN),聽覺網路(AUD),VIS以及SMN。

總體而言,該研究證明了抑鬱症的創傷性童年經歷和多維的當前癥狀與其大腦的異常網路架構有關,表明靜息態網路連接可以解釋抑鬱症癥狀的潛在神經生物學機制,並有可能作為有效的生物標記物。

關鍵詞:童年創傷;多維癥狀;網路連接;靜息網路

參考文獻:Yu, M., Linn, K. A., Shinohara, R. T., Oathes, D. J., Cook, P. A., Duprat, R., ... & Fava, M. (2019). Childhood trauma history is linked to abnormal brain connectivity in major depress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17), 8582-8590.

4

標題:伴隨著自身免疫病的重度抑鬱症對治療的反應

譯者:He

MDDs(重度抑鬱症)是常見的精神疾病,全世界範圍內約有3.5億人受此影響。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炎症反應可能在抑鬱症的病理生理和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量研究觀察表明MDDs常與其他醫學病症並發,例如由炎症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AD)。在抑鬱症和自身免疫疾病中都可以觀察到促炎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和其他炎症因子中水準的增加。此外,炎症標誌物的比例更高,抗抑鬱治療的效果越差。除此之外,任何自身免疫疾病的存在與較高的抑鬱症患病率相關,並可能降低有效治療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自身免疫疾病治療中使用的幾種抗炎藥物能夠緩解抑鬱癥狀。

總之,導致抑鬱症以及抗抑鬱治療有效性的因素同樣可以引起自身免疫疾病中細胞因子的改變。

關鍵詞:自身免疫疾病;抗抑鬱症治療效果;抗炎症因子;炎症

參考文獻:Bialek K, Czarny P, Strycharz J, Sliwinski T.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s accompanying autoimmune diseases - Response to treatment.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19 Jun 22:109678.

5

標題:抗抑鬱治療(氯胺酮)通過誘導突觸形成緩解前額葉環路功能紊亂

譯者:格式化

抑鬱症持續反覆發作的神經機制目前尚不清楚。通過對小鼠大腦的內側前額葉皮層的長時程活體雙光子成像發現,前額葉皮層椎體神經元上的突觸發生對於維持長時間的抗抑鬱作用至關重要。

同時,前額葉皮層椎體神經元上特定分支上的突觸後樹突棘的消失參與誘導了抑鬱症的發生。有效劑量的抗抑鬱藥物氯胺酮治療後,能夠選擇性的恢復消失的樹突棘,以及恢復能夠預測小鼠主動逃逸行為的多細胞放電的協同性。

因此該研究結果提示前額葉皮層中的突觸發生參與維持了抗抑鬱藥物對主動逃避等行為的長時程抗抑鬱作用,而不是介導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鬱效果的發生。

關鍵詞: 氯胺酮;前額葉皮層;樹突棘;突觸形成

圖註:前額葉皮層的突觸發生參與調控氯胺酮的長時程抗抑鬱效果,而非抗抑鬱效果的發生。(A)應激和氯胺酮對樹突棘的重塑、環路功能以及行為調控的互補作用的模式圖。(B)氯胺酮注射後突觸形成的比例、懸尾測試的不動時間以及多細胞協同發放的時程圖。(C)光遺傳清除新形成突觸干擾氯胺酮的長時間的抗抑鬱效果。

參考文獻:Moda-Sava R, Murdock M, Parekh P, Fetcho R, Huang B, Huynh T, Witztum J, Shaver D, Rosenthal D, Alway E. Sustained rescue of prefrontal circuit dysfunction by antidepressant-induced spine formation. Science 2019;364(6436):eaat8078.

6

標題: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通過降低TLR4/NF-?B誘導的IDO表達來發揮抗抑鬱作用

譯者: Sheena

吲哚胺2,3-雙加氧酶1(IDO)與負責犬尿氨酸的代謝途徑密切相關,該途徑涉及由炎症誘導的,常規抗抑鬱葯無效的抑鬱症的病理生理學機制。據報導,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能干擾膿毒症患者IDO的產生。該研究假設GM-CSF可以通過下調IDO,在急性炎症誘導的抑鬱症模型中發揮抗抑鬱作用。

在強迫游泳試驗不動時間(p < .001)和潛伏時間(p = .010)的測試結果中,GM-CSF在LPS存在下表現出顯著的抗抑鬱活性。相反,氟西汀對不動時間(p = 0.918)或潛伏時間(p = 0.566)沒有顯示出任何抗抑鬱活性。此外,在LPS給葯的結果中,GM-CSF抑製IDO mRNA(p = .032)和蛋白質(p = .016)表達的增加。與TLR4(p = .042)和pNF-B(p = .026)表達觀察到類似的趨勢,與未處理(LPS)組相比,兩種蛋白質在GM-CSF預處理組中顯示錶達水準的降低。

該研究的結果提示,GM-CSF的抗抑鬱機制可能是通過下調IDO的表達來實現的。GM-CSF的這種治療效果可歸因於治療小鼠中TLR4和活性NF-κB的量減少。

關鍵詞: 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吲哚胺2,3-雙加氧酶(IDO),NF-κB ;神經炎症

研究的機制示意圖

參考文獻:

Hemmati S, Sadeghi MA, Mohammad Jafari R, Yousefi-Manesh H, Dehpour AR. The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GM-CSF are mediated by the reduction of TLR4/NF-?B-induced IDO expression. J Neuroinflammation. 2019 Jun 1;16(1):117.

1 杭州紐頓科技有限公司 400元

2 成都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00元

3 杭州拾睿科技有限公司 200元

4 上海科技大學 胡霽 200元

5 友福樂 150元

6 AAA苦咖啡 150元

7 Bioword 公眾號 100元

8 西南大學 方永慧 100元

9 暨南大學 陳蔚煒 100元

10 顧卓筠 100元

11呂小一 100元

12 張楠 100元

13 今天吃小魚幹了嗎 100元

14 顧婉冰 100元

15 陝西師範大學 甘雨 100元

16 陳思亮 100元

17 搬磚民工李燕興 66.6元

18 Psyche w /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66.66元

19 劉偉 66元

20 深圳市康寧醫院 李涵貴 50元

21 Arwen 50元

22 BenThomson 50元

23 鄧國傑 50元

24 HBR 50元

……

(篇幅有限,暫時展示捐贈大於等於50元的信息,後面會繼續補充。如有遺漏或者需要補充,請及時聯繫小編:brainnews_01 ,再次感謝大家 )

眾籌支付寶帳號6月份收支明細:

收入:4808元,支出:0元

以下是每一筆贊助信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