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曾國藩傳》:比情商更重要的,是逆商

文 | 張巨集傑

今天,我們繼續來閱讀張巨集傑的《曾國藩傳》。

昨天我們讀到曾國藩由於得罪了鹹豐帝,也得罪了權要和普通官僚,最終結束了十多年的京官生涯,前往江西擔任主考官。

離開京城的曾國藩又會遭遇哪些事情呢?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吧。

要善於把握機會

鹹豐二年七月,曾國藩在赴任江西的途中遭遇家庭變故,母親江太夫人去世了。傳統時代,官員父母去世,必須回家守孝,因此這個主考官是做不成了。

辦完喪事後,曾國藩決定靜下心來開始讀書。

十三年的京官,做得太累了,而在目前的官場環境下,自己又做不成什麽事,如今終於有了時間,曾國藩想轉換人生,展開自己的學者生涯。

然而就在他決心息影山林時,朝廷卻又想起他來了。

此時太平軍已經揮師北上。鹹豐皇帝情急之下,命令曾國藩這樣的在籍官員協助地方官員興辦“團練”,保衛鄉裡。

毫無思想準備的曾國藩第一反應是拒絕。

第一,中國歷來講究“以孝治天下“,為父母守孝是天大的事。

第二,他是一個文官,從來沒有帶兵打過仗。

第三,最關鍵的是他對鹹豐帝已經失去信心。他並不打算出山。

但是,他的好友郭嵩燾卻勸他:你以前總抱怨朝廷按部就班,死氣沉沉,你的政治理想沒法實現。

亂世出英雄,現在天下大亂,正是你建功立業、施展才華、實現人生理想的大好時機,你成天抱怨上天不給機會,現在這不正是上天給的機會嗎?

曾國藩恍然驚醒,他早就立下了內聖外王、拯救天下之志,現在怎麽能放過這個試驗自己經世之才再造世界的機會?

最終他決定出山給皇帝賣命。

用實力說話才能挽回面子

曾國藩一到長沙,就展現出雷厲風行的辦事風格,四處搜“剿”土匪,除暴安良,打擊地方黑惡勢力。

他的鐵腕確實收到了一時之效,社會秩序迅速安定,但關於他的非議也漸漸浮起,地方官不但不感謝他,反而視他為仇敵。

因為曾國藩設定的“協辦團練大臣公館”和審案局,動了地方官的權力奶酪。

在抓治安的同時,他還著手創建了一支嶄新的軍隊“湘軍”。

不料,他在練兵時得罪了當地駐軍綠營兵,結果綠營兵借故鬧事,包圍曾國藩的公館,差點兒殺了曾國藩。

這是曾國藩出生以來,第一次遭遇真正的挫折,這種難堪讓曾國藩心血上衝,夜不能寐。

他的第一反應是向皇上控告。

乾脆,借這個機會把到長沙辦事以來所受的所有排擠、委屈都痛快淋漓地向皇帝陳述一番!

然而細一想,他就知道這種做法行不通。這一道奏折上去,他在湖南的處境就更加寸步難行。

他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他不再和長沙官場糾纏爭辯,爭一日之短長,而是帶著自己募來的湘軍去衡陽練兵,打幾個勝仗,那時自會分出高下。

這才是挽回面子的最好辦法!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曾國藩調動全部心力,苦練湘軍,逐一解決用人、籌餉、購械、整章、建制、鹹豐皇帝的瞎指揮等難題,初步練成了一支一萬七千餘人的湘軍。

鹹豐四年正月,曾國藩親率水陸大軍齊集誓師,北上長沙,迎戰太平軍。

然而出師不利,曾國藩率領的這路隊伍遭遇靖港慘敗,情急之下投水自盡未成,被整個長沙官場嘲笑。

但不久後,曾國藩派出的另一路由塔齊布率領的湘軍在湘潭重創太平軍,解了長沙之圍。

曾國藩打掉牙和血吞,終於取得了勝利。

他用自己的艱苦奮鬥,成功地挽回了面子。可以說,沒有長沙之辱,就沒有曾國藩後半生的功名事業。

這一次挫而後奮的成功,給了曾國藩另一次印象極深的自我教育,更強化了他愈挫愈奮、百折不撓的性格特點。

從這次經驗中,曾國藩更是領悟到,對於有志者來說,挫辱是最大的動力,打擊是最好的幫助。

咬緊牙關,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養自己意志和決心的營養。這構成了曾國藩生命經驗中最核心的部分。

制度為王,湘軍團隊是這樣設計出來的

為什麽大清王朝舉國之力供養訓練了一百多年的正規軍隊不堪一擊,而一介書生曾國藩花一年時間練出的湘軍就能所向披靡呢?

湘軍的戰鬥力來自曾國藩的“反思”習慣,也就是反向思考。

曾國藩在創建湘軍的時候,並沒有首先去想“湘軍怎麽才有戰鬥力”,而是先來分析“綠營兵為什麽沒有戰鬥力”。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

其實很多時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麽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總結一下別人都犯了哪些錯誤,然後你反著來,你可能就成功了。

曾國藩通過分析得出,綠營兵敗就敗在制度缺陷上。

清代軍隊的“低餉製”造成了軍隊上下普遍貪腐,曾國藩創建湘軍,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點就是實行厚餉原則。

因為軍餉高,所以湘軍招人很容易。

湘軍在制度上的第二個特點是“將必親選,兵必自募”,也就是說,他挑選他認識和欣賞的人做營官,營官再去挑選自己信得過的人去做統領,這樣一層層挑選下去,直到普通士兵。

這樣,每一層上級和下級之間都知根知底,且有選用提拔之恩。

這樣下級才能忠於上級,上級指揮下級才能如意。這是湘軍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重要來源。

第三方面,是選人原則的不同。曾國藩選人,有一句話叫“選士人領山農”。

“選士人”,就是軍官都要用沒有打仗經驗的讀書人,而不用那些有經驗的綠營軍官。

曾國藩一貫認為,精神的力量遠大於身體的力量。

行伍出身的莽夫雖然有一時之勇,但是沒有堅定不移的信仰。曾國藩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軍隊,因為信仰出戰鬥力,精神出戰鬥力。

招收兵員,有一個原則,絕對不收當過兵的人,不收退伍軍人,因為曾國藩怕這些綠營兵把綠營的習氣帶到湘軍中來,他隻招收年輕力壯、樸實的農民。

這些人組成了一支軍隊後,軍風軍貌與綠營兵自然是完全不同的。

湘軍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是重視政治教育。

太平軍是一支有信仰的隊伍,非常重視思想政治工作。

要對付這樣一支軍隊,湘軍也需要有自己的政治教育。曾國藩把軍隊的訓練,分成了“訓”和“練”這兩個部分。

所謂“訓”,就是“訓話”,也就是政治思想教育。“練”,才是練習軍事技術。

“訓”和“練”相比,曾國藩更重視“訓”。

曾國藩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放在軍紀上。

除了宣講之外,他還親自編寫了《愛民歌》,採用民歌歌謠的方式,進行愛民教育,這是曾國藩的一大發明。

曾國藩還為湘軍立下這樣一條規矩:

一旦某軍統帥戰死,除非本部有受擁戴的繼任將領,否則必全軍遣散回鄉,另行招募成軍。

這樣一來,部下打仗的時候都會全力保護自己的長官。因為只有保住長官,你才有個人發展的機會。

曾國藩高明就高明在,他用制度解決了別人用道德去解決的問題。

保衛長官本來是一種道德要求,但曾國藩通過制度使它變成了符合下屬自身利益的一種行為。

事實證明,曾國藩的建軍思路是非常高明的,湘軍日後的成功正是基於這些制度基礎。

曾國藩是一個笨人,智商並不太高。為什麽他能制定這些高明的思路而當時那些更聰明的人不能呢?

這是因為他能比別人更吃苦,更扎實,更無情地鞭策自己。

曾國藩並不比別人聰明,然而他做事卻非常高明。曾國藩的高明,就是建立在笨拙之上,建立在絞盡腦汁、殫精竭慮之上。

“笨”到極致就是“聰明”,“拙”到極點就成了“巧”。

曾國藩一生經歷千難萬險,處理過無數大事,大體都很得當。其過人之處就是不怕費心費力,對事物進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

在對事物進行精到分析的基礎上,再找出要害,把握關鍵。每次處理完了之後,還要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次做參考。

【結語】

今天,我們了解到曾國藩守孝期間,出山興辦團練,並成功建立湘軍,大勝太平軍,取得了湘潭大捷,並且分析了其湘軍團隊的設計思路和理念。

那麽接下來他在和太平天國的對壘、和朝廷的博弈中又將會怎樣呢?

讓我們期待明天的共讀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