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前途難料:曾國藩反叛清朝的可行性報告

你覺得曾國藩和湘軍的成功性多高?

1864年,曾國藩的湘軍攻克了了長江下遊的重要目標天京。這不僅意味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勢力被擊敗撲滅,也讓南方漢人的勢力在清朝的軍政結構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於很多人後來的文人都有一絲浪漫的幻想,希望曾國藩在如日中天之時,起兵反清。

然而,以儒家大義為武器的曾國藩,根本沒有任何這樣的意願。哪怕坊間流傳著部眾們想擁戴他的流言,也是無動於衷。那麽,我們後世人從全局角度去看當時的具體情況,是不是能發現曾國藩如此忠於清朝的秘密?

頹廢的清軍

正在攻打天京城的湘軍

從絕對軍事實力來說,曾國藩在某個時刻,還真的擁有推翻清朝統治的實力。平定太平天國的1864年,對於大清自身而言,的確是個微妙的年份。原有的軍政結構設計,在當時降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谷底。而曾國藩率領的湘軍,則剛好處在實力的巔峰。

清朝原有的軍事體制,主要由兩部分組成。20萬八旗軍作為國防力量核心,平時分駐重要城鎮,戰時抽調作為遠征軍的骨乾。60萬綠營作為輔助兵力,分別駐守城鄉和險要隘口。平時巡邏捕盜,戰時跟隨八旗行動。這是清初統治者為可能爆發的未來戰爭,設定的戰略籌劃。

清軍最初是以八旗帶綠營的結構應對戰爭

但是在實際的戰爭中,清朝皇帝越來越不希望抽調和消耗作為國本存在的八旗部隊。綠營就成為了各種內外軍事行動的絕對主力。根據統計,1767年進攻緬甸之戰,綠營出兵22000人,八旗出兵僅有3000人。1787年平定台灣天地會之亂,綠營出動10000人,八旗出兵才區區100人。到太平天國爆發的前夜,清軍出動的人次中,八旗僅佔9%,綠營則佔了九成以上。

同時,隨著歲月的變遷,承擔主要戰鬥任務的綠營也日漸腐化。在嘉慶年間爆發的川楚白蓮教起義中,綠營前後出動20多萬,花費白銀近一億兩千萬兩,卻師老無功。最後不得不大量臨時雇傭鄉勇,四處堵擊白蓮教軍。

鴉片戰爭中的各地綠營都表現極差

到了道光鹹豐年間,綠營更加暮氣沉沉。鴉片戰爭時抽調內地綠營赴沿海抗敵,沿路搶劫喧嘩,到了戰場空發數炮,隨即卷旗遁走。太平軍在金田初起之時,連家屬在內只有10000多人。當時僅廣西境內的綠營就有22000多人。但在太平軍連續機動和打擊之下,竟然一籌莫展,不吃敗仗就是萬幸。

從實際作戰中看來,綠營的弊病多如牛毛。本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原則,部隊常常坐望友軍遭難不救。平日裡衙門氣息滲入骨髓,以粉飾自身武德為拿手好戲。臨陣則專撿便宜,論功則百般鑽營,打輸了還要互相甩鍋。訓練廢弛讓士兵們不願意肉搏,隻圖在遠處施放槍炮。等敵人迫近,則棄槍炮奔逃。

雖然綠營的戰鬥力差,卻是打架鬥毆的高手。各地綠營之間,經常因口交瑣事大動乾戈。如果待遇稍有缺乏,就可能全營立刻喧嘩鬧事。

雖然打仗不行 綠營兵的鬥毆水準卻是有保障的

清朝的中央軍被重創

清軍最後有戰鬥力的中央軍都位於京師附近

此時,清朝最大最精銳的預備機動集團是京師駐軍。包括京師八旗和直隸一帶駐防的綠營,是清朝憑為國本的支柱兵團。即使到了鹹豐年間,也擁有超過地方部隊的戰鬥力。

從阻截太平軍北上的戰鬥就可以看出,他們任然有著不錯的戰鬥力。他們不僅用綠營和八旗軍的火器阻擋了太平軍精銳的猛攻,還有以騎兵為主的蒙古八旗幫助,向北上太平軍四面猛攻。結果在天津等地多次戰鬥中,大敗太平軍。最終將北上太平軍全部殲滅。

面對聯軍的進攻 清軍的精銳也沒有還手之力

但這支清朝任為棟梁的精銳兵團,卻在1860年遭遇了可怕的英法聯軍。從大沽口到張家灣和八裡橋,清朝最富戰鬥力的馬步軍被先進的近代軍隊所擊潰。這場突如其來的大戰,對於北方清軍精銳來說,的一次沉重打擊。

《北京條約》簽訂後,面對安徽等地聲勢不斷壯大的撚軍,清軍北方集團的主帥僧格林沁,率領直隸兵馬10000餘人,會同五省軍隊進行征剿。雖然仍保留了一定的戰鬥力,但實力已經無法與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的水準相提並論。

清軍精銳被重創 客觀上促成了湘軍的地位進一步上升

湘軍實力不宜高估

可與曾國藩齊名的蒙古王爺 僧格林沁

如果曾國藩真的決定在攻下對舊主反戈一擊,他面臨的最大對手正是這位清朝最後倚重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由於個人的發跡全憑皇帝賞識,僧格林沁對於清廷異常忠誠。他自己也就成為了當時和曾國藩齊名的統帥。

從在大沽口開炮襲擊英法外交船隊,到在談判桌上摔杯俘虜聯軍的談判團隊。僧格林沁在為清廷效力的時,已經達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在經歷了八裡橋的決定性慘敗後,他依舊在1862年督陣主持對安徽山東等地撚軍的進攻。但麾下的五省兵馬,大都由臨時招募的鄉勇和蒙古牧民充當。不過,正是這麽一支良莠不齊的大軍,卻有著讓湘軍異常忌憚的力量--騎兵。

舊照片上的僧格林沁

湘軍對騎兵的忌憚,由來已久。早在三河鎮之戰中,就是因為太平軍數千騎兵的突然出現,導致湘軍全線崩潰,6000湘軍全軍覆沒。後來清軍調查這些騎兵的來源,發現不就是從北方匆匆趕來的撚軍弟兄。所以,若是曾國藩的湘軍執意北上,遇到實力更強的蒙古和察哈爾騎兵,後果難以預料。

同時代的湘軍,則達到了紙面實力的巔峰。從最初以500楚勇被班底,編練出的17000陸軍和10000水軍,已經擴張了4倍有余。在攻克天京城時,全部的湘軍系部隊加起來,足有120000人的規模。為了強化作戰能力,他們還大量購入西洋武器,僅水師就有船隻一千余號,炮位兩三千位。放在長江流域的南方戰場,近乎沒有敵手。

湘軍的大部分武器還停留在幾百年前

但也是在表面輝煌的1864年,湘軍開始面臨的重大計程車氣問題。湘軍雖在組織系統上有所革新,其本質仍然屬於戰時臨時組織的一種雇勇性質的民兵。由於士兵都來自於特定地區,一旦遭遇重大傷亡,容易造成對士氣的極大打擊。

在經歷了長期的出省作戰後,湘軍和各地綠營兵聯合作戰,也逐漸被傳染了官軍的油滑風氣。在進攻太平天國的後期,湘軍也出現了各種原本只有綠營才有的現象。包括缺額不補、敗績不報、騷擾地方、友軍不救、私自離營等等。這也表面湘軍正在整個清朝的官僚和軍事體制中,快速墮落。

在北方戰場上 清軍用騎兵非常得心應手

清朝想要驅使這支軍隊去承擔保衛家鄉之外的任務,所用的辦法無非高官厚賞。在湘軍將領方面,大量軍功積累帶來的是全體將官的飛速升遷。根據不完全統計,在攻佔天京前,清朝31個總督、巡撫一級的地方重鎮官員,湘軍大將已經佔據了其中的19個。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因為沒有實缺職位而以記名提督、記名道台等記名職務統領軍隊的編外官員。所以,有多少已經身居高位的人願意跟隨曾國藩起兵造反?實在是一個難以馬上知道答案的問題。

打下天京城後,湘軍還獲得了數量驚人的財物。由於太平天國實行公有製,私人不能擁有財產,所有財物大都存放在聖庫之中。但湘軍上繳給清朝政府的繳獲卻寥寥無幾。另一方面,卻有人目睹湘軍在長江江面駕駛船隻,滿載財寶和婦女向西返回家鄉。

湘軍的大部分武器還停留在幾百年前

所以,1864年開始的湘軍,已經人心思歸,無心戀戰。這種情緒甚至連曾國藩都不能控制。當皖北撚軍再度集結,曾國藩竟然調撥不動一兵一卒北上阻擋撚軍。次年,曾國藩受命北上剿滅撚軍時,還有十八營湘軍沒有裁撤,可竟無一人願意跟隨老帥出征。最後竟只有一營勉強跟隨曾國藩北上。此時湘軍已經到了不能戰且不願戰的地步。

湘軍在攻克天京城後 也掠奪了大量的財務

更強的競爭者

李鴻章的崛起 就有牽製曾國藩的意思

如果曾國藩決定逆勢而為,那麽他很快就會面對一個比自己後勁更足的競爭者--李鴻章。

作為曾的幕僚出外掌兵的李鴻章,原本只是曾國藩希望在上海保持勢力的謀劃。希望李鴻章可以看守住這個每月可供餉銀六十萬兩的聚寶盆。但沒想到李鴻章抵達上海後,對老帥要求協餉的書信一再拖延。反而利用上海獲得驚人的財富,迅速擴張自己的勢力。

大量裝備新式武器的淮軍

到天京被攻克時,李鴻章建立的淮軍在已經擴充到70000人,配有英法教官,行軍都用洋操。全軍裝備了前裝單發洋槍,並用榴彈炮、臼炮、加農炮、康格裡夫火箭等重火力武裝起來。這是清朝最早的踏入近代化門檻的軍隊。尤其是英國軍官戈登率領的常勝軍,擁有30多門榴彈炮和其他炮隊4個營,在當時是攻克城池的第一利器。當使用老式火炮的曾國荃率領50000湘軍在天京城外一籌莫展之時。李鴻章借助戈登的洋炮隊在蘇浙一帶所向披靡。太平軍重兵把守的城池,幾乎不能抵擋現代化炮火的轟炸。

清朝也看準這一點,著重拉攏李鴻章作為牽製曾國藩的一招大棋。不但默許他瘋狂擴軍,更封為一等伯,賞雙眼花翎。作為低效湘軍勢力的重要棋子,想要淮軍和湘軍一起反叛清朝,可能性微乎其微。一旦曾國藩的湘軍圖謀不軌,就勢必被來自東面的淮軍重創。根本不可能有從容進軍北京的機會。

由英國人戈登組建的常勝軍也歸屬李鴻章的控制

國際社會也不答應

大量條約的簽訂 讓清朝成為了暫時維持國際格局的棋子

最後,湘軍的造反能不能成功,還跟洋人的態度息息相關。當時留駐上海的英法軍隊不多,卻足以影響整個戰局。最大的殺手鐧就是控制湘軍的武器供應。

早在進攻太平天國的後期,湘軍各部在兵將的強烈呼籲下,都不同程度開始主動用洋槍換裝清朝普遍裝備的火繩槍。所購買的洋槍型號繁雜,但大多數是恩菲爾德M1853年式或老實的貝克式前裝槍。這些火帽槍的優勢就連老式燧發槍都無可比擬,自然勝過古董兵器級別的火繩槍。

湘軍與淮軍的武器零組件都需要從國外進口

但大量洋軍火的使用帶來一個問題,軍械、零件、發火銅帽、火藥等應用物品,湘軍全部不能自造。無論是湘軍還是淮軍,所用軍械都是委託商人在香港代為采辦。隨著洋槍數量增加,後勤消耗也急劇增加。以曾國荃贈送其他部隊洋槍1000杆,隨槍運送的火帽講究多達200萬顆。

在湘軍和淮軍廣泛採購洋槍後,北京的清政府也建立了自己的洋槍隊。從1862年起,清政府就陸續選拔京旗官兵,由英國軍官訓練,組建了京旗營兵洋槍隊。後來又以這支洋槍隊為基礎,擴編成半用刀矛、半用洋槍的直隸練軍15000人。

可以想見,如果曾國藩真的打算反戈一擊,清政府必定向英法等國大舉借債而擴編使用洋槍洋炮的新軍。那時,除了考驗傳統的肉搏戰能力外,戰場上取得優勢的關鍵將會是誰能更加充分的發揚近代化武器威力。更取決於近代武器的外購管道是否能保持始終如一的順暢。

誰擁有的武器供應充足 誰就可以主宰遠東的戰場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和英法等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溝通管道。英法不但直接出兵參與到太平天國戰爭中,還派人協助清政府組建新式軍隊。相比之下,南方的太平軍就只能通過走私等途徑,獲得有限的西洋軍火。如果湘軍反清,自然也遭遇到同樣的補給困難,可能不得不撿起老式的火繩槍和抬炮,來面對源源不斷裝備洋槍和大炮的清軍。

正是這些至關重要的因素,使得曾國藩舉兵對抗清朝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這位一心要“為天地立心”的儒家官僚,想到在事畢後全面裁撤一手創立的湘軍來避禍,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