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共情實驗室”通過精心設計的閱讀,培養孩子6大共情技能

小編的話

有一項能力是現代生活不可疏忽的,那就是共情能力:能不能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去體會並理解別人的感受?

據心理學家調查發現,那些夫妻恩愛、家庭和睦、事業有成的人,幾乎必備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決定著生活的幸福指數和可持續發展。

在情商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日,怎麽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呢?

在英國有一個“共情實驗室”,通過精心設計的閱讀,發展4-11歲兒童的6大共情技能。

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麽做到的~

2018年6月1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討論分享會在英國倫敦的皮卡迪利大街(Piccadilly)的水石書店(Waterstone's)舉行。

討論由《泰晤士報》兒童圖書編輯尼科萊特瓊斯(Nicolette Jones)主持,主要參與者有著名兒童作家蘿倫查爾德(Lauren Child)、插畫家本吉戴維斯(Benji Davies)與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心理學家羅賓巴納吉(Robin Banerjee)等。

他們就如何通過插畫的小細節和顏色來傳達角色的感受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在牆上分享有關共情力培養的書籍,創造了一面巨大的“共情牆”。

這場精彩紛呈的討論會是由“共情實驗室”(Empathy Lab)組織的“共情日”活動的一部分。

共情實驗室是一個新興的非營利性組織,由米蘭達麥卡尼(Miranda McKearny)主持創立。

實驗室與11所先鋒小學、眾多教育作家及出版商合作,為4-11歲兒童提供共情力、文學和社會行為培育項目,致力於通過閱讀培養兒童的共情力,期望為孩子們的生活帶來真正的改變。

自2017年起,共情實驗室每年都會舉辦大型的“共情日”活動。

在“共情日”當天,實驗室會舉辦各式各樣的線上及線下交流與分享活動,鼓勵全國各地的兒童、教師、圖書管理員和作家相互推薦有助於培養共情力的書籍,使更多人了解通過閱讀培養共情力的理念。

共情實驗室

麥卡尼創立共情實驗室的靈感來自於一個正在建設中的神經科學證據庫,其中的一項研究成果認為,文學發展了我們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產生共鳴的能力。

當她從自己創立的閱讀機構退休後,和其他四位創始人克雷格希爾(Craig Hill)、莎拉米爾斯(Sarah Mears)、卡羅琳斯科特(Caroline Scott)、露絲哈裡森(Ruth Harrison)花費了兩年時間進行研究、學習和製訂行動計劃,並最終成立了共情實驗室。

麥卡尼和她的同伴們相信共情能夠使世界變得更美好,而孩子們的共情力能夠通過故事來建立。

作為一個教育組織,共情實驗室最大程度地利用閱讀、寫作和講故事的方式來培養下一代的共情力。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少有一種共情教育策略能夠系統地利用文字、故事和與作者接觸來建立共情力。

這正是共情實驗室所關注的領域,他們發現:當沉浸在精心挑選的故事和活動中時,孩子們會有更強的共情力和讀寫能力,這讓他們更積極主動,並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付諸行動。

共情實驗室與11所先鋒小學合作開展共情力培養項目。參與項目的教師們圍繞友誼、孤獨、欺凌、難民和流浪等主題和學生一同進行閱讀與探討,希望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共情力,並引導他們將之付諸實踐。

在閱讀中發展共情力

共情(Empathy),即“同理心”,是一種“體會當事人的內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內心世界一般”的能力。

共情與同情不同,後者讓雙方產生距離,處於不對等的位置,前者則是讓雙方緊密聯繫在一起,於同等的位置。

共情最初主要應用於心理學領域,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它逐漸進入神經科學、哲學和教育學等多個領域。

大多數專家認同共情涉及人們生理的多個方面,並由三個主要因素構成:

情緒/感情共鳴,即與別人的感受產生共鳴;

觀點/認知共鳴,即運用理性來理解他人的感受;

共情關懷,這是我們幫助他人的動力之源。

共情實驗室把共情當做一種核心的生活技能,認為其是社會變革中的重要力量。

在人與人之間矛盾和衝突頻發的當代社會,培養兒童的共情力尤為重要,它能增強孩子對他人觀點和情感的理解,從而有效減少偏見和改善人際關係,進而推動和諧美好社會的構建。

英國著名作家尼爾蓋曼(Neil Gaiman)曾說過:“在閱讀中,你可以感受事物,參觀你永遠不會知道的地方和世界。你會發現,外面的每個人都有一個‘我’。共情是一種將人構建成群體的工具,它讓我們不僅僅是一個自戀的個體。”

共情實驗室正是將書本作為媒介,期望通過閱讀培養兒童的共情力。

事實上,在科學研究中,書本已經被證明了其作為共情力養成工具的可能性。

當進行閱讀時,我們的大腦會被欺騙,以為我們真的是故事的一部分,而我們對角色產生的共情會使我們的大腦對真實的人有同樣的敏感性。

此外,研究還證明了人類大腦的可塑性,通過實踐,98%的人都能變得更具共情力。

共情實驗室正是在此理論基礎上,將書本作為連接想象中的人物和現實人物的橋梁,希望兒童將在閱讀中產生的共情投射到現實生活中,最終發展其現實中的共情力。

聚焦6大共情技能

在眾多理論基礎上,共情實驗室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與活動,與11所各具特色的先鋒小學合作開展合作項目,重點建立6大關鍵的共情技能:

重視、感受、理解和尊重他人經歷的能力;

情感識別:擁有識別和分享情感語言的能力;

有效溝通:積極傾聽,深入交談;

具備能理解他人感受的想象力;

善於反思的能力,尤其是對他人感受和觀點的反思;

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將共情付諸行動的能力。

除重視培養發展共情力外,共情實驗室也非常重視這些共情技能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影響。

共情實驗室期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發展更具表現力的寫作能力,擁有更好的口語和聽的能力,具備分析作者創作人物情感時所用技巧的能力,並能獲得廣泛的知識和感受世界上的各種文化。

在合作項目中,“共情實驗室”團隊為學校提供了大力支持:

幫助學校引進心理學和文學方面的專家;

提供戰略規劃支持、持續培訓和谘詢服務;

給予能讓兒童主導的創造性工具;

提供主題書單(如流浪、交友、難民等主題);

聯繫作者、出版社與閱讀計劃資助人;

建設校際交流分享論壇;

提供評估框架,包括員工調查、兒童案例研究和問卷調查、教師的共情力評估和記錄觀察。

截至目前,共情實驗室已創立了6個基於書籍閱讀的特色工具或活動——共情圖書觀察員、共情故事包、共情偵探、共情奧斯卡、共情作者軍團、共情日,來幫助學校創造身臨其境的共情體驗。

他們會為學校提供有助於共情教育的核心書籍列表,並邀請書籍作者參與培訓和活動。

真實案例

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共情實驗室”是如何啟發孩子的共情能力的?

喬恩比德爾(Jon Biddle) 所在的諾福克郡莫爾蘭小學(Moorlands Primary Academy)是與“共情實驗室”合作的先鋒學校之一。他所教的六年級學生參與了以難民為主題的共情力培養項目。

在課上,比德爾和學生一起閱讀書籍,如莫裡斯格萊茨曼(Morris Gleitzman)的《男孩落水》(Boy Overboard)和伊麗莎白萊爾德(Elizabeth Laird)的《無處歡迎》(Welcome to Nowhere),以及包括邁克爾羅森(Michael Rosen)所著《誰是難民和移民》(Who Are Refugees and Migrant)在內的非小說作品。

這些書籍對學生們的影響是驚人的,他們自發要求召開班會,商量如何幫助難民,並對難民的相關新聞給予了更多關注。

學校還邀請了來自大赦國際(Amnesty International)和當地慈善機構Gyros(Great Yarmouth Refugee Outreach Support)的演講者與學生進行交流。

作為大赦國際“為權利而寫”(Amnesty’s Writefor Rights campaign)運動的一部分,每個學生都給敘利亞的兒童難民寫了一封信。

兩位Gyros代表(兩人都是難民)則分享了他們逃離家園的故事。

對學生們來說,聆聽難民的真實生活是一種獨特的經歷,使他們對難民話題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學校還為六年級學生舉辦了一次難民留宿派對。為增進他們對難民處境的了解,學生們被告知只能攜帶5件裝在塑膠袋裡的物品。雖然知道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回家,但學生們還是切身感受到了做選擇的艱難。

自參與難民項目之後,六年級的學生開始為其他年級的小組設計有關難民的課程,使班級形成了一種真正的合作和團隊精神。學生們也真正認識到了共情的含義及其存在的意義,明白自己為何會對別人的經歷感同身受。

今年,莫爾蘭小學全校都在參與關注孤獨的項目。其中四年級的一個班,受辛西婭o朗特(Cynthia Rylant)的書《命名事物的老婦人》(The Old Woman Who Named Things)中主人公的啟發,已經為當地村子裡的30名老年居民舉辦了一次茶話會。

共情實驗室與學校的合作取得了比預期更大的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共情項目主要對學生產生了5個方面的有益影響:

孩子的共情技能和幸福感;

文化素養;

家庭參與;

社會行動;

學校精神和策略

老師應該怎麽做?

為幫助教師更快掌握通過閱讀培養孩子共情力的辦法,共情實驗室給出了一系列的建議,以下的三步法實用性強,易於操作,老師們可以試一試。

1.選擇合適的書

第一件事是找到合適的書籍。一種方法是尋找和孩子現實生活背景相近的書籍,幫助孩子理解他們的同伴可能正在經歷什麽。

一般來說,要找那些內容完整並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故事,故事中的感情應該被巧妙地處理,而不是過分地描述,這有助於孩子們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動機。

此外,如果自己尋找有些困難,可以向圖書管理員尋求幫助,或者鼓勵孩子相互推薦。

教師也可以在網上搜索資源,作家羅曼o克茲納裡奇(Roman Krznaric)創建的“共情圖書館”(Empathy Library)就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資源,該網絡圖書館為兒童和成人提供了數百本增進共情力的書籍和電影。

2.教表達情感的詞匯

如果孩子們缺乏表達情感的詞匯,他們就很難理解對方,也很難進行有效溝通。

以故事為基礎的提問和討論可以很好地構建情感語言,尤其是當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是什麽導致了角色的行為或感覺,以及他們的行為和情感的後果時。

以《金發姑娘和三隻熊》為例。你可以這樣問:“金發姑娘真的只是一個竊賊嗎?她是不是既無家可歸又饑腸轆轆?”

接下來可以用模擬寫日記或電話採訪的形式,讓學生扮演金發姑娘向熊解釋自己行為的原因。

3.設身處地為角色著想

讓孩子們與角色深入接觸也是培養共情力的好方法。

遊戲“如坐針氈”(Hot Seating)在探索欺凌或偏見等話題時效果很好。根據相關的故事或劇本,讓孩子們塑造一個與他們截然不同的角色——欺負者或受欺負者,然後讓他們坐在座位上接受採訪,使他們真正成為那個角色。

像這樣融入角色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真實——在創意寫作課上,幫助孩子們進入故事中的角色,會讓他們的描述更加生動和細致。

在精神、道德、社會和文化課程中,同樣的技巧有助於培養孩子們對道德問題的興趣,並理解他人的觀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