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人看?那我第一個吹爆這國產良心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深夜,突發緊急。

全組人員集體出動,第一時間奔赴前線。

現場,難解難分。

武器,一字排開。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勝負只在於一根頭髮絲的精準度。

高手?

頂尖高手。

而你猜不到,拍出大片般緊張感的,是一部紀錄片——

《業內人士》

一部能讓你肉痛、冒汗、流淚的紀錄片。

海報上的主角,你不陌生:醫生。

關於他們的好紀錄片,真的不少。

《人間世》9.6分,從醫生的視角,刨開一段段關乎生死、關乎職責、關乎命運的人間故事;

《急診室故事》9.5分,也是用場場生死之戰,打開了人生百態。

而《業內人士》有點不同。

它的側重點在於——

炫技。

有人問,《業內人士》是隻拍給業內看的嗎?

片中各種疑難雜症、專業術語、高精尖設備,你看不懂……

就對了!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你不需要看懂,只需要高手出招時在旁邊連連叫好就行。

《業內人士》的好看在於,把那個你從小就有心理陰影的地方,拍得別開生面。

一張張病床、手術台,變成了戰場;手中的手術刀,成了與死神對戰的武器。

幾個小時的生死場,看見的淨是爐火純青。

出將時虎虎生風,入相時不留功名,轉身而去隻留下六個字:無他,唯手熟爾。

看完這幫“戰士”,你就知道Sir為什麽說它是戰爭片了。

在正式見血之前,先來帶你預熱,看點輕量級的。

但炫技程度絲毫不減。

只見神經外科掌門人,把一顆雞蛋放進大腦模型中,讓徒兒來練手。

為什麽?

這是在模仿開顱手術。

練習如何打開蛋殼,在薄膜上動刀。

首先磨骨。再從小洞中伸入手術刀,一點一點地,為雞蛋剝下外層的硬殼。

再用刀劃破雞蛋的軟膜,同樣的方式,以一根頭髮絲粗細的線將破口一針一針再縫合。

整個過程中,沒有一滴蛋液流出。

這種操作算是什麽級別?

教授搖搖扇子:“入門級。”

因為與他們過招的,是你大腦中毫米級的神經纖維。

再精密的儀器,也需要手動操作,稍稍有一絲偏差,就是不可逆轉的永久性損傷。

看似普通的開顱手術,都潛伏著巨大的殘疾風險。

在腦外科手術台上,都是大夫站在鋼絲線上,用手指尖拽回一條生命。

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張亞卓,職業生涯主刀了6000多場腦部手術,成功率達到驚人的98%。

而他的心中一直緊著一根弦。

哪怕是經驗豐富,他都會在複雜手術前進行模擬手術,盡可能萬無一失。

手術台如戰場,變數太多。

有時設備失靈,需要醫生憑借經驗徒手上陣;有時根據病人情況,必須在現場手動製作新的工具。

而他的敵人,比你想象的還要多。

並且,還要恐怖。

作為北京著名醫院的主任教授,他的病人大多是來自全國醫院無法治愈的、被“放棄治療”的疑難病患。

就像片中的這位腦脊索瘤患者,張春華。

曾經術後痊愈,而今二次複發,腫瘤凶猛佔據了大腦中的重要器官。

佔腦子四分之一差不多

不做手術時日無多,而做手術,早已喪失最佳機會。

難度大、風險高、治愈率低。

就連片中的其他醫生也表示:希望渺茫。

這樣的硬仗,太難背負。

自己的觀點我肯定不做

這種絕望早就寫在了病人和家屬的臉上。

久經輾轉,四處求醫的病人家屬,聽到最多的,是一扇扇生門關閉的聲音。

對比其他紀錄片中的家屬,在他們身上你看不見焦急、迫切。

只有累積下的打擊,與無力。

患者來到醫院,都希望把病治好。

但張亞卓說,在醫學上,有些病就是治不好的。

有些病動了手術,最後也很可能人財兩空。

那還要讓患者冒險嗎?

普通的醫生或許愛莫能助了,但像張亞卓這樣的頂尖高手,談到了醫生的境界和胸懷——

沒有冒險就沒有醫學進步

沒有冒險

更多的病人就會在死亡線上過去了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它可能會超出職業道德、普遍看法,甚至會冒險打破慣例。

在醫學界有這麽一句話——

一個高明的外科醫生應有一雙鷹的眼睛,一顆獅子的心,和一雙女人的手。

主治醫師張亞卓迎頭趕上,調整治療策略。

除了常規的開顱手術,還用新技術,從鼻腔打通顱底,協作清除腫瘤。

手術成功。

因為準備充分,還比預想的快了一個小時。

鏡頭再次轉向了手術室外站立等待的病人家屬。

聽到好消息的他們,沒有很激動,反而問起了車軲轆話。

- 真的

- 是真的嗎?

- 是真的

而在這之後,他們才慢慢流下淚水。

一條生命,被拽了回來。

醫術是一種獨門技藝,但很多時候,它更是“英雄聯盟”。

協作、配合、共同行動。

跟Sir一起準備好。

倒計時,現在開始。

一天前,一名青島患者突發胸痛。

輾轉多家醫院治療,宣告無效,接受醫生建議連夜前往北京治療。

倒計時,已經走了7個小時,剩下的時間並不多。

第一時間確診,心髒動脈瘤。

在靠近心髒的動脈處,血管內壁破裂,血液聚集在血管內壁與外壁之間的中間層中。

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噴嚏,都可能會引起血管破裂,60秒內失血過多而死。

一個捆在心髒上的定時炸彈。

必須快速置換主動脈血管。

給他帶來生的希望的,不是一個人。

三個團隊、多個科室、20餘人,一個專業的拆彈部隊。

各個組之間,各個人之間

有協調、有穿插

抓緊時間

數個小時、二十多道手術環節、幾百次的切割與縫合、十幾種大型儀器配合、多專業交叉協作。

搞定這顆定時炸彈,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

我們做心血管外科手術

特別是做大血管外科手術

它不再是一個大夫就能解決的問題

它需要一個很好的團隊

待當一切準備就緒,手術台上的他們已經按照固定分工各司其職。

快速高效,工具、器具、器官在這些雙手之間快速交接。

像是一場排練多次的交響樂演奏。

到了人工血管縫合,更是仰仗著三名醫生的默契與協作。

你來我回,你上我下,這樣的配合要重複300次以上。

準確、高效。

Sir看的時候,甚至都忘了他們操作的,是心髒上的動脈血管。

60分鐘,300處縫合口,沒有一個再出現出血情況。

定時炸彈拆除,手術圓滿成功。

成熟的心血管醫生都知道,想要完成這些,第一要素就是:團隊精神。

除了手術台是這樣,在平日的工作中,核心的15人團隊幾乎形影不離。

連查房都是集體行動。

隨時研究探討病例、組織業務競賽、培養團隊默契。

一旦問題發生,全員第一戰鬥配置。

當然,用司令官朱教授的話講,這樣的高效統一再正常不過。

呼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這是我們的工作方式

這一天,他們又接到了一位危重病人。

中年女性,同樣的血管問題。

情況更危機,致死率更高,手術難度極大。

最棘手的一點。

這次定時炸彈捆住的,是兩個人。

她,是一名準媽媽。

狡猾的死神正把兩條生命放在天平的兩端——

若先進行手術,供血不足會導致嬰兒缺氧致死而亡;

若先進行分娩,劇烈用力會導致血管破裂,母親失血而死。

而留給醫生選擇方案的時間,不到一個小時。

你是否想到了一個古老的問題:保大人,還是保孩子?

在家屬開口之前,醫生說了一句:

搏一下

無論是先進行剖腹產救出孩子,還是先完成主動脈手術,都是需要幾個科室、團隊間的相互協作。

堪稱生死時速。

具體的過程Sir就不多說了。

只能說想這樣全程壓迫心弦,最後所有緊繃一齊釋放的戲碼,電影真的很難編出來。

以至於有一條彈幕說:

聽見嬰兒哭了的時候,我也哭了。

(有哭聲代表有呼吸,搶救過來了)

母子平安。

《業內人士》一集,只有20來分鐘。

但每一集,你都感覺度過了很長的時間。

那裡面有患者的焦慮和煎熬,有醫生的分秒必爭,更有你潛意識裡的心情——

請時間在這條生命前,走得慢一點,再慢一點……

如果說,好的電影貴在“代入感”。

那麽《業內人士》可以超越多數的院線片了。

一共5集,分別展示了腦外科、心外科、急救科、婦產科、腫瘤科,各個領域內的國內尖端力量。

來自北京天壇、安貞、協和......頂尖醫院。

不在於令人驚訝尖端科技、領先世界的研究發現。

甚至它也沒有過分渲染救死扶傷的光環,反而更像是一個個準備充分,手到擒來的“手藝人”。

在Sir眼中,《業內人士》想說的反而非常簡單。

爐火純青的手藝背後,一顆對職業的敬畏心。

簡單來說,就兩個字:專業。

看他們的身手,全是大神。

不過,吹了這麽多。

最後Sir想爆一些業內人士們的“黑料”。

都說他們是手藝人。

可你看看他們的手藝,真的拿得出手嗎?

下了手術台,大夫在辦公室裡寫毛筆字,活絡雙手,也是靜心養性。

只不過那字嘛……

咳咳,大概是小學生的入門水準。

還有這位自詡刀功好的大夫。

從她切芒果的成品來看,不知道是否應該用“狗啃”來形容。

哪怕是煮一盤速凍餃子,也會顯得“笨”得出奇。

是不是時間長了,都有點裂紋了

原來大神也並不是神。

業內人士業餘起來,比你還業餘……

但是,這又不奇怪。

他們幾乎把所有的心力和熱情,都投注在了治病救人上,無暇顧及生活中是否也像手術台上那樣完美。

鑽得了精,也守得了拙。

正是他們。

再敬這群業內人士。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注: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注:毒舌電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