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港交所攤上事了!一場“反貪風暴”正在香港上演

絕對的權力意味著絕對的腐敗,任何領域和地區都是如此,即便是法紀森嚴、程序相對公開透明的香港IPO市場也是如此。

近日,港交所攤上事了!6月10日,有報導指出,曾負責新股IPO審批的港交所前高層聯同保薦人及律師行,涉嫌“不當審批”及 “放水”。在大約兩年的時間內,協助了至少30家不完全符合要求的公司通過上市審批,主要集中在建築股和餐飲股。

誰是港交所IPO最大的腐敗嫌疑人?

為什麽“放水”主要集中在這兩個領域?一方面是因為這兩個領域的公司資金往來往往是收據居多,換句話來講,很難驗證財務數據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香港餐飲公司就是鑽了這種空子。其實這種情況在大陸同樣如此,大陸就因為餐飲股領域收據太多,所以現在叫停了餐飲公司的上市,因為無從判斷公司財務數據是真是假。

另外一方面,從市場的反應來看,這兩類領域往往就是香港所謂“啤殼股”多產地。

所謂“啤殼股”,說白了這類股上市的目的不純,就是為了炒高股價,高管獲利離場,或者炒低股價自己做空大賺,再或者就是把殼賣掉,賺錢走人。說到底就是專門為割韭菜而來的上市公司。

而在香港IPO的過程中,一些漏洞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香港IPO審核制度並非是單純的“注冊製”,而是 “雙重存檔製”,即由港交所和香港證監會共同審批,但事實上港交所起主導作用,證監會僅對公司的信息披露進行原則性的形式審核,所以香港證監會很少乾預一般的IPO審批。

具體到港交所內部,分為上市科和上市委員會,上市第一道審批由上市科執行,一般情況下,上市科通過的公司,上市委員會很少駁回,也就說一旦企業滿足最低上市門檻,上市科在決定IPO成敗上有較大的話語權。

所以,結合各種公開的消息,涉事前高層很有可能是5月21日離職的上市科高管,港交所IPO聯席主管楊金隆。

港交所IPO貪腐傳聞牽出港股“造殼”產業鏈

資料顯示,楊金隆在香港金融圈混了15年,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銀行家,在加盟港交所之前,在德意志銀行出任高評級小盤股研究團隊的主管。2013年加盟港交所後,可謂一朝大權在握,集新股變革、政策、監管權力於一身的新股發行官。

據公開的統計數據顯示,楊金隆任職期間,恰逢港交所積極推行新政,香港IPO非常火爆。特別是2018年,香港IPO問鼎全球,融資額漲一倍,達到了2866億港元,218隻新股在港上市,創歷史新高,最多的一天是8家公司上市,港交所的鑼都不夠用了。

不過,大家都知道2018年的港股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率達34%,上市後一個月內破發率達82%,上市後三個月內破發率達88%。港交所也因此一度被市場人士稱為新股“屠宰場”。

值得注意的是, 2013至2016年共61隻新股來自建築業,截至2017年底,其中30%已經轉換控股權,讓人不得不懷疑這些建築股上市的真正的目的,它就是為了成為殼公司而IPO。

所以,楊金隆很有可能是港交所IPO最大的腐敗嫌疑人。

港交所的至暗時刻來了?

其實,在港股市場一直存在一批“造殼”“炒殼”的資本玩家,他們推動一家公司獲取上市地位,主要是為上市後操縱股價獲利、“賣殼”鋪路。

而近年來香港證監會、港交所一直在努力根除“殼股”毒瘤,但目前看來這一場風暴正在掀起。但不得不說港股IPO曝出醜聞,很有可能是港交所的至暗時刻,畢竟港交所身份特殊,除了是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負責審批企業上市申請以外,香港交易所還是一個上市公司。

因此,在“IPO放水”傳聞傳出後,香港公平、透明的上市制度與流程,勢必受到質疑與挑戰,公信力也同樣如此。重點是此前香港證監會一直試圖將港交所的上市政策跟監管之權收歸己有,這一次會不會借機卷土重來?

當然,在一個權力過大的市場,要想打破絕對的權力,製衡本身是必須的。

作者:水皮雜談工作室

編輯:張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