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為什麽打著討伐楊國忠的旗號呢?

公元755年12月2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士兵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對於唐朝來說,安史之亂成為重要的轉折點,在安史之亂前,唐朝氣勢磅礴、充滿自信。但是,在安史之亂後,唐朝雖然又堅持了接近150年,但是,其衰落的天氣已經不可同盛唐相提並論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史之亂上,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打著討伐楊國忠的旗號起兵,而不是將矛頭直指唐玄宗李隆基這位皇帝。那麽,問題來了,安史之亂中,安祿山為什麽打著討伐楊國忠的旗號呢?

首先,根據《新唐書》、《舊唐書》等史料的記載,楊國忠(約699-756)本名釗,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東漢太尉楊震之後,張易之外甥,楊貴妃族兄。在楊玉環得寵後,楊國忠作為楊貴妃的兄長,自然也是飛黃騰達,直至升任宰相,封衛國公。在此基礎上,作為唐朝宰相的楊國忠,和節度使安祿山產生了一定的矛盾。而且,伴隨著兩人權力的增長,這一矛盾逐漸擴大化。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成為安祿山打著討伐楊國忠旗號的原因之一。對於安祿山來說,早在天寶元年(742年)正月就升任平盧節度使,以後又兼范陽節度使,稍後又兼河東節度使。

與此相對應的是,楊國忠在官職上,曾經要落後安祿山很多。所以,安祿山一開始是瞧不上楊國忠的。不過,因為楊貴妃得寵於唐玄宗李隆基,楊國忠後來居上,當上了唐朝的宰相。國忠接替宰相後,看到不能制服安祿山,便經常向唐玄宗說安祿山有謀反的野心和跡象。天寶十三載(754年)春,唐玄宗按照楊國忠的意見召安祿山入朝,試其有無謀反之心。雖然安祿山成功經過了這一考驗,但是,安祿山和楊國忠的矛盾,已經是勢如水火了,可謂一觸即發了。

再者,楊國忠擔任唐朝宰相期間,排斥異己,任人唯親,敗壞朝綱,乃至於引起了唐朝文臣武將的憤怒。對此,就安祿山來說,打著討伐楊國忠的旗號,一是自己和楊國忠的矛盾非常大,二是楊國忠這位宰相不得人心,也即討伐楊國忠,很可能會獲得不少唐朝文臣武將的支持,從而讓自己出師有名。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兵變造反也需要講究名正言順,比如在明朝的“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就打著“清君側,靖國難”,也即清除皇帝身邊奸臣的旗號。同樣的道理,安祿山討伐楊國忠,表面也是要清除唐玄宗身邊的奸臣,從而讓自己不至於師出無名。

最後,在筆者看來,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起兵之初,顯然沒有想到自己可以這麽順利地攻下洛陽乃至於長安,迫使唐玄宗李隆基逃亡巴蜀之地。換而言之,安祿山雖然有15萬精兵,但是,唐玄宗手中的兵力是要更多的。在此背景下,安祿山打著討伐楊國忠,而不是唐玄宗的旗號,顯然給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如果安史之亂迅速走向失敗的話,那麽,自己討伐的是楊國忠,也即沒有直接和唐玄宗撕破臉,所以,最後唐玄宗李隆基這位皇帝可能會放安祿山一馬。反之,如果安祿山直接和唐玄宗撕破臉的話,那麽一旦兵變失敗的話,安祿山的結局就更加悲慘了。而這,無疑體現出安祿山狡猾的一面了。對此,你怎麽看呢?

文/情懷歷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