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不是唐玄宗,而是他,一舉措貽害無窮

歷史學家習慣將唐玄宗李隆基定義為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說他寵信奸佞、花天酒地,整天就知道搞藝術,忘記皇帝的本分,一改當初兢兢業業的初心。而細讀歷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唐玄宗李隆基對安史之亂的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要論這場席卷全國各地的禍端,始作俑者卻是當朝宰相李林甫。常言道盛極必衰,李隆基的執政初期歌舞升平,政治一片清明,唐朝迎來巔峰時期的盛世景象,國庫糧倉充盈,百姓安居樂業。

雖然李隆基為自己的人生開啟一個美好的開端,但他沒能將這份美好保留到最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本可成為和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並肩的兩大盛世。李隆基在位的中後期,逐漸迷失登基時的初心,陶醉於過往的成就裡,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典型的不思進取。既然貪圖享樂、耳目閉塞,李隆基自然不再是當初雄姿英發的聖明君王,昔日良臣的赤膽忠言成為避之唯恐不及的囉嗦之詞。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被當作食古不化、不懂情調的老頭子,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則贏得李隆基的歡心,一步步爬到宰輔的位置。

李林甫是王室宗親,雖然政治能力較為一般,但在處理人際關係和拉攏黨羽上,卻是不折不扣的宗師級別。早年李隆基寵幸武惠妃,甚至都能為她賜死自己的三個親生兒子,宛如一個頭腦簡單的老糊塗,青年時期的李隆基有多英明神武,中老年時期的李隆基就有多昏聵平庸。李林甫的眼光毒辣,他深知武惠妃藏於心間的小心思,因此特意向李隆基建議立武惠妃的兒子壽王為太子。李林甫的心思縝密,縱使李隆基沒有答應這個建議,也能起到討好武惠妃的作用,如果李隆基欣然同意,那麽更是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既能討好武惠妃,又能為自己的未來鋪路,這是一樁“何樂而不為”的好事,兩頭都不吃虧。

接受褒揚容易,接受批評困難,武惠妃聽慣了守舊老臣的“立長為尊”,李林甫的“請立壽王”無疑讓她心情大好,自此武惠妃成了李林甫的后宮代言人。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李林甫討好大於本心的話語,讓武惠妃感激涕零,她每天都在李隆基耳邊吹枕邊風,誇獎李林甫的能力出眾,人品足夠做百官之首。就這樣,靠著無人能及的拍馬屁能力,李林甫如願以償地當上宰相,成為權傾朝野、舉重若輕的人物。實權在手的李林甫信奉“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的信條,那些不肯依附李林甫的官員,無一例外地遭受貶黜、打壓,就連有著唐朝十大賢相之稱的張九齡,都被排擠到離開權力中心。

凡是不站在李林甫一邊的官員,有一個算一個,統統下放到外地做官,那時的京官要比地方官尊崇,同一品銜的京官要比地方官高一等。到這時候,李林甫的罪過也不過是干擾朝政秩序,影響人事安排,試問數千年的朝堂,又有多少千古無一的賢才乾吏?如果李林甫沒有接下來的舉措,也許不會這麽遭人恨,以至於後來被列入奸臣錄,成為讓人咬牙切齒的一大佞臣。李林甫一生最讓人詬病的一件事,就是他親手埋下安史之亂的隱患,或許他不是安史之亂的製造者,但他一定是起到初步作用的罪魁禍首。

常言道宰相肚裡能撐船,但小肚雞腸的李林甫卻絲毫沒有宰相的氣度,他為避免有人威脅他的地位,一改唐朝任用功臣擔任節度使的慣例,而是大量任用胸無點墨的番將。這些胡人將領不通筆墨,立下再大功勞也不能入京為官,對李林甫的威脅性趨於零,事實證明胡人對李林甫是沒有威脅,可對唐朝的穩定卻起到毀滅性的影響。不知李林甫有沒有考慮到,胡人將領雖然不能入京為官,但好勇鬥狠的性格讓他們不斷壯大勢力,以至於嚴重危及到唐朝的江山。

李林甫在世的時候,礙於他的知遇之恩,全國各地的胡人節度使不敢公然反對,只能乖乖地聽從他的管轄。可是等到李林甫一命嗚呼的時候,繼承相位的楊國忠就沒有半點能力壓住這些胡人的囂張氣焰,那些據守一方的土皇帝開始蠢蠢欲動。如果說李林甫是有才無德的危險品,那麽楊國忠就是無才無德的繡花枕頭,論他的人品和能力,做個小縣吏都算是抬舉他了。楊國忠的得勢原因很簡單,族妹楊玉環獲得殊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事無成的酒肉之徒楊國忠,借著親戚關係就此踏入權力的漩渦。要是楊國忠安分守己地治理朝政也行,可這個人偏偏喜歡嫉妒有能力的人,嫉妒最深的對象還不是一般人,是一名胡人武將。

他就是當時深受李隆基信任的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手底下有超過十五萬的兵力,位高權重的安祿山還借著圓滾滾的身材,引得楊玉環頻頻發笑,並趁機厚顏無恥地認楊玉環為乾媽。楊國忠嫉妒安祿山的權勢和受寵,私底下利用黨羽給安祿山刁難,李隆基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到楊國忠和安祿山發展成水火不相容的形勢,劍拔弩張的朝堂裡,安祿山和楊國忠吵得不可開交,改變唐朝國運的浩劫一觸即發。唐朝初年沿襲西魏時期的府兵製,六百多個軍事編制裡,就有二百多個負責保衛長安,外輕內重的軍力特點,保證唐王朝有足夠的能力鎮壓叛亂,足夠保衛政權。

可然而唐玄宗在位時期,不願承擔長安的巨額軍費,轉而設立邊鎮節度使,讓他們召集和管理軍隊,一切費用由節度使負責管理。早期的唐王朝軍力強盛,完全不用擔心邊鎮節度使會反叛,但經過玄宗後期的腐敗和楊國忠的禍亂朝政,唐朝內部陷入空虛狀態。安史之亂爆發前夕,邊鎮兵力達到五十萬,光安祿山的軍隊就有十五萬,保衛長安的兵力僅不到八萬,釀成外重內輕的局面。

755年,唐玄宗李隆基繼位四十二年後,安祿山率領強悍的邊防軍隊,以討伐楊國忠為借口,正式宣布起兵反叛。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李隆基帶著妃嬪臣僚逃出長安城,唐朝迎來第一次統治危機,安史之亂極大消耗了唐朝的中央軍力,此後的藩鎮節度使成為尾大不掉的割據軍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