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安史之亂實因:唐玄宗的治國能力,沒能跟上大唐的拓疆實力

文:我見青山多嫵媚(讀史專欄作者)

唐天寶十二載壬辰。

左武衛大將軍何複光擊南詔,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擊吐蕃,悉收九曲部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擊大勃律,前鋒屢捷。

大唐國運昌隆,武功之盛,世所罕見。

如果有人說僅僅一年以後整個大唐將陷入戰亂之中,禍亂繼起,兵革不息,二百餘年,你一定以為他瘋了。

但天寶十四載,“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那個盛世大唐自此隻活在詩歌裡了。

01、李林甫的私心

“故事,宰相午後六刻乃出。林甫奏,今太平無事,巳時即還第,軍國機務皆決於私家。”

“上或時不視朝,百司悉集林甫第門,台省為空。”

玄宗一朝,李林甫為相十九年之久,權勢滔天。

自唐開國以來,邊軍將帥多用名臣,後若有戰功,多入朝為宰相,這也正是無數讀書人的夢想,出將入相。

尤其是玄宗朝,四方開邊,戰事不斷,武將取功易如反掌。

李林甫顯然不願有人因此入朝分權,於是想出了一條對策。

“文臣為將,怯當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胡人則勇決習戰,寒族則孤立無黨,陛下誠心恩洽其心,彼必能為朝廷盡死。”

胡人打仗勇猛,背後又沒有宗族勢力,最重要的是胡人不通文墨,絕了入朝為相之路。

自然他李林甫的相位就穩如泰山。

因此邊將多用胡人,安祿山也是由此被重用。

如果說邊將用胡人一定會謀反,未免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狹隘之見。

但以往邊將一有軍功,往往召入朝中重用,也是防止他們在外形成勢力,朝廷難以製約。

如今李林甫因為一己之私改掉了成法,直接導致了安祿山做大。

02、楊國忠的無能

楊國忠生在了一個好時代,唐玄宗年老,他已經習慣了內事托宰相,外事托邊將的政治模式。

但楊國忠沒有李林甫那樣的政治才能,他是個單純的奸臣,他只想撈錢。

仲尼雲:“寧有盜臣,而無聚斂之臣。”

很不幸,大唐落在了一個聚斂之臣手裡,國事日漸敗壞,也在意料之中了。

不過,一再警告唐玄宗,說安祿山會謀反的,也是楊國忠。但他並不是完全出於公心。

只是因為安祿山恩寵日甚,楊國忠很不開心。

和李林甫不同,李林甫心機深沉,每次和安祿山談話,都能將他心中所想猜個七七八八。

安祿山很怕李林甫,因為這是個能看透人心的家夥。

楊國忠打壓安祿山的手段就很低劣了,越打壓,安祿山恩寵越甚。

因為唐玄宗這個老狐狸最擅製衡之道,你楊國忠越打壓,他就越支持勢弱的安祿山。

但唐玄宗看走眼了,楊國忠沒有他想得那麽強,安祿山也沒有他想得那麽弱。

但,安史之亂真的只是兩名宰相的過失嗎?

03、大唐的雄心

“開邊”這個詞在唐史上出現最為頻繁。

“天寶元年,天下聲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羈縻之州八百,置十節度、經略使以備邊。”

大唐疆域之廣,武功之盛,世所罕見。

但這一切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自唐興以來,邊帥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

但四方連年征戰的現實情況,導致了邊將不得不久任,甚至一人兼領數道節度使。

安祿山能一人兼領范陽、平盧、河東三道節度使,既是迫於契丹和奚族的存在,需要能打仗的胡人安祿山來坐鎮,也是因為到了此時,已幾乎成了帝國的慣例,王忠嗣甚至還曾一人兼領過四道節度使。

再加上因為土地兼並導致府兵製的崩潰,各折衝府陷入有官無兵的尷尬處境,為了滿足征戰的需求而採用了募兵製。

與府兵製時有事作戰,無事散歸各折衝府不同,職業軍人出現了。戰鬥力提升的同時,也導致了邊將易於發展自己的私人勢力和武裝。

“祿山養同羅、奚、契丹降者八千餘人,謂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壯士也。及家僮百餘人,皆驍勇善戰,一可當百。又畜戰馬數萬匹,多聚兵仗。”

更要命的是,大唐盛世的迷夢,又讓承平日久的中原地區以當兵為恥,再無尚武風氣。

“時承平日久,議者多謂中國兵可銷,於是民間挾兵器者有禁;子弟為武官,父兄擯不齒。猛將精兵,皆聚於西北邊,中國無武備矣。”

也就不難解釋安祿山起兵叛唐後,河北望風而降,一路勢如破竹的景象。

安史之亂的發生根源,在於大唐的四處開邊,導致了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巨大的疆域,讓傳統的行政格局難以駕馭,而面對這個新問題,唐玄宗亦無能力革新解決,只能被迫採用節度使這種近乎“裂土封王”的方式。

如此這般,一旦所托非人,自然難免兵革之禍。所以,縱沒有安祿山,也會有李祿山,張祿山起兵造反。

拓土萬裡,四夷賓服,聽著是很威風,可哪裡是那麽好做的!做一個盛世的皇帝,也是要講究能力進化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