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茶不僅代表年份,更是一種品質與境界的象徵。

1.普洱茶為什麼需要"存茶"?

(1)民間叫法:在普洱茶界中,"存茶"一詞是民間習慣稱謂,相當於普洱茶陳化的替代用語。

(2)專業用語:存茶實際上是"普洱茶後發酵",它不是單一的"存"字了事,不是一個簡單的倉儲概念,而是類似葡萄酒窖能夠滿足陳化條件的特殊過程,這一過程即是陳化,也叫"後熟作用"。(後熟作用:茶葉品質從略生變為良好這段過程的品質變化)

2.我們為什麼要存茶?

答案非常簡單——普洱茶存在"越陳越香"的陳化機理,也是它的"後熟作用"。

3."越陳越香"是什麼? 越陳越香"是普洱茶陳化過程中的形象化描述。"越陳"是時間概念,"越香"是品質概念。普洱茶陳化的過程,是普洱茶最後的一道加工過程,是品質提高或再造的關鍵。

普洱茶所指的"越陳越香"已經超出了茶葉滋味與香氣的範疇,更多的是對品質概念而言,已經成為普洱茶存在價值的"生命線"。

我們知道,普洱茶在經過了特殊工藝加工後,直至包裝的完成,並沒有完成最終的產品的塑造,尚需一個陳化的過程。

在這一點上,普洱茶與白酒、葡萄酒有極為相似的一面。這些酒類在經過了蒸餾之後,立刻進入窖藏階段,其陳化的時間有的達到十年、二十年之久才能上市,有的則時間更長。

普洱茶的陳化,其時間要求比酒類更為嚴格,歷史上出現的"爺爺製茶、孫子賣茶"習俗,證明普洱茶的陳化時間遠遠超過酒類。

普洱茶之所以需要陳化,是因為普洱茶是發酵的產物,相對普洱茶生茶而言,其前期所有工序都是為發酵做準備的,而真正的發酵,是在陳化過程中產生的,因此也有人將陳化階段稱為自然發酵(或後發酵)階段;相對普洱茶熟茶,雖然也經歷了人工渥堆發酵,但在出堆後,仍需一段陳化時間,其品質才能進入佳境,只是陳化時間相對生茶縮短了很多而已。 普洱茶在後發酵過程中,自始至終體現"活"的產物,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酵過程的漸進,又體現出"變"的特性。這種"變",不是數量的增減,而是"質"的改變。

說得更直白一點,普洱茶是"變"的藝術。這與綠茶的"變",存在本質上的不同。(以茶葉內含的葉綠素為例,普洱茶(生茶)生產的最初,其葉綠素的含量與綠茶一樣都很高,但陳化過程中,茶葉中原有的葉綠素酶(chloro-phyllase)又將葉綠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脫植基葉綠素,並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穩定的鄰-苯醌類化合物,然後再進一步通過非酶催化的氧化反應,聚合成為黑色素(melanin))。這時,綠茶"變"了,是伴隨大量有害物質的滋生,最終導致霉變——實際上是"變質"。普洱茶也"變"了。而普洱茶的"變"卻是物質的轉化,是酶促反應的結果,形成大量的衍生物質,出現難得的褐變現象。

普洱茶的陳化過程對技術與環境要求相對較高,要求陳化的時間也較長,20年、30年,甚至50年,正因為時間太長我們才在普洱茶麵前冠以"老"字,並習慣用"老茶"稱謂。

所以有人對"老茶"有一種誤解,認為只要具備儲藏十年的普洱茶都可視為"老茶"。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普洱老茶並不等於年份長的普洱茶。有些年份二三十年的普洱茶,同樣不能稱之為"老茶",如:

(1)初製的時候就是"綠茶思維",從選料到加工引進綠茶的工藝,有普洱茶的外形,沒有普洱茶的"內質",如將"曬青"變為"烘青"等工藝的改變,存放時間再長也不能轉化為"老茶"。通常我們是這種現象為"基因缺陷",同樣歸於陳茶。

(2)將普洱茶的轉化過程過於簡單化,缺乏專業的陳化條件,或存放不當,轉化效果不理想,達不到"老茶"的品質要求。它只能代表年份,卻不具備"老茶"的品質。同樣屬於陳茶的概念。

"老茶"不僅代表年份,更是一種品質與境界的象徵。其高品質是第一位。

有喜歡的朋友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