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醫大師治療熱病經驗——關鍵在這兩字……

我家素以擅治傷寒延譽於社會,治療的病例,大部分是《素問·熱論篇》所謂「皆傷寒之類」的熱病。明清之際,溫熱學派的興起,對我家的醫學學術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高祖玉書公,曾叔祖驤雲公得力於吳又可、葉天士二家為尤多。

在我家看來,傷寒與溫熱之爭是不必要的,吳葉二家的理論和經驗,也完全是《傷寒論》辨證論治具體運用的發展和補充。吳又可定三消飲,葉天士辨衛氣營血,苟非深入仲景堂奧,何能有此領悟。

毫無疑問,溫熱學說離不開《傷寒論》的理論指導;《傷寒論》得溫熱學說的結合,才更豐富和擴大了熱病辨證論治的內容。當然,外邪的侵襲,「受本難知,發則可辨」。證候的屬寒屬熱,治療的需溫需涼,各有其宜,不容偏執。所以葉天士說:「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

我家認為,屬於傷寒範疇的熱病,不外乎新感外襲和伏氣內發二端。新感雖有寒溫之分,但外邪的侵犯,由表入裡,治療隻宜表散;伏氣因新感引動,由裡出表,治療亦宜透達。除了裡結陽明的腑證可下奪而外,新感與伏氣的出路同在肌表,故「表」與「透」實為傷寒臨證治療的中心環節。新感務求「表透」,勿使內入;伏氣務求「透表」,促其外達;這是我家摸索到的兩條基本經驗。並發現豆豉一味兼擅「表」和「透」的功效,乃治新感與伏氣的至當不易之品。

我家主張治療傷寒熱病以「表」與「透」為中心,提倡豆豉的「表」與「透」的作用,必須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根據衛氣營血的病程傳變,不同階段,採取不同配伍,以達到「表」或「透」的目的。

如邪在衛分者,從蔥豉東加減。

因南方多濕而無北地的寒邪陰凝,故衛分之邪偏於寒的,不必賴麻、桂的辛溫,辛溫反助邪熱;偏於溫的也不宜桑菊、銀翹的辛涼,辛涼恐遏邪濕。

這與章虛谷「始初解表用辛,不宜太涼,恐遏其邪,反從內走也」的見解是契合的。此時,惟蔥豉的微辛微溫,恰到好處。邪留氣分者,從梔豉東加減;邪入營分或血分者,從黑膏加減。三方都有豆豉,由於配伍的關係,蔥豉著重於發汗解表,猶葉氏「在衛汗之可也」的原則;梔豉著重於輕清泄熱,表裡雙解,猶葉氏「到氣才可清氣」的原則;黑膏著重於育陰達邪,猶葉氏「乍入營分,猶可透熱仍轉氣分而解,入血猶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的原則。不過我家的治法運用,卻別樹一幟,邪未傳入氣分化熱,決不輕予梔子的清泄;邪未傳入營分或血分,劫爍津液,決不輕予地、斛的育陰生津。

進一境始轉一法,獨豆豉的「表」與「透」則貫徹於整個病程的始終,打破了溫熱學派對汗法的清規戒律。很多醫家,拘泥於朱肱的「風溫不可發汗」及王履的「每見世人治溫熱病,誤攻其裡,亦無大害,誤發其汗,變不可言」等說法,視汗法為畏途,然治療上實有得汗而解的機制。因此,薛生白說:「濕病發汗,昔賢有禁,此不微汗之,病必不除,蓋既有不可汗之大戒,復有得汗始解之治法,臨證者當知所變通矣。」吳鞠通也說:「傷寒非汗不解,最喜發汗,傷風亦非汗不解,最忌發汗,隻宜解肌,此麻、桂之異其治,即異其法也。溫病亦喜汗解,最忌發汗,隻許辛涼解肌,辛溫又不可用,妙在導邪外出,俾營衛氣血調和,自然得汗,不必強責其汗也。」我家的認識,內傷雜病的治療前提在扶正,所謂精氣奪則虛;外感時氣的治療前提在祛邪,所謂邪氣盛則實。新感非表不解,伏氣非透不愈。救陰尚易,達邪最難,邪去則正安,熱退則津還,與其養癰貽患,無如曲突徙薪。葉霖說:「治熱病知補陰,是最為扼要處,知瀉陽之有餘,即所以補陰之不足,不僅恃增液諸湯,進乎道矣。」可算得是經驗之談。汗法的任務,重在祛邪,「表」或「透」均應隸屬於汗法的範疇。然而「表」有發表,有解表,有育陰以滋發汗之源等等的區別;「透」有清透,有溫透,有化濕以開達邪之路等等的異殊。這為傷寒臨床開闢了廣闊的治療途徑。但應該指出,此乃就一般情況而言,至如陽氣虛弱,脈細肢冷,或汗出甚多及有其他不可「表」或「透」的見症者,自當別論。

還須說明,我家治療傷寒熱病,不主張麻、桂的辛溫,惟所用的豆豉,乃是經麻黃水浸製的,且亦慣用陽旦湯合辛溫之品,治新寒引動伏邪而寒邪偏重的疾患,是不取麻、桂而實不廢麻、桂。溫熱學派的汗禁及早施辛涼,誠勿為我家所附和,然恆吸收溫熱學派清熱育陰的特長,結合豆豉的透達行之於壯熱傷陰的伏氣溫病,臨床治驗,有案可稽。足見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若能更細緻地掌握每一證候的病理轉歸及其治療法則,對療效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於發白的原因,我家同意葉天士說的「濕鬱衛分,汗出不徹之故」。但發白的證候,伏邪定重,決非一汗所能解散。「汗出不徹」,不應歸咎「濕熱之邪,鬱於氣分,失於輕清開泄」;白的顯現,正標誌著邪濕透達的佳象,往往出一身汗,發一身,熱勢遞減。治當因勢利導,仍以「表」與「透」為第一要義,取汗宜微不宜多,如汗泄太過,點必大,反會妨礙邪濕的透達。

此外,炎夏季節,氣候悶熱,室溫調節得不好,或強責其汗,發的顆粒每大如黃豆,皮厚,色暗有漿,氣味像餿漿糊,我家叫它漿,乃天時的溽暑與人體的濕熱鬱蒸罯罨、逼汗傷陰,元氣暗耗之徵,不容忽視,比枯如白骨的枯預後更壞。治療應輕清泄熱,淡滲化濕,一般用薏苡竹葉散酌入青蒿、白薇、佩蘭等味,並用谷露代水煎藥,因谷露有生津液、益元氣的功效,而無陰柔滋膩、膠固邪濕之弊。

版權聲明

本文內容選自《國醫大師張鏡人》,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