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明彥:打破剛兌下的信用債違約潮並不足懼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劉明彥

  5月21日,滬華信公告稱,公司當日到期的債券本金20億元及利息0.89億元因發行人生產經營發生重大變化,未能按照約定籌措足額償債資金,不能按期足額償付,於是債券市場上風聲鶴唳的信用債違約潮再度加劇,應該如何看待本輪看起來將愈演愈烈的債券潮?

  信用債違約潮來勢洶洶

  數據顯示,從2014年超日債違約打破債券剛兌的神話以來,信用債違約數量和金額上升趨勢明顯,2014年違約債券6隻涉及金額13.4億元,2015年發生違約債券23隻涉及金額126.1億元,2016年發生違約的債券計78隻涉及金額403.24億元,2017年有49隻債券違約涉及金額393.1億元。進入2018年以來,信用債違約的勢頭進一步加劇,截至5月21日,總計21隻債券涉及金額約184億元出現違約,而上年前5個月發生違約的債券總計有18隻債券涉及金額142億元,違約債券數量和金額同比分別上升17%和30%,從數據看,信用債風險上升趨勢明顯。

  具體來說,2018年信用債違約主體有:富貴鳥(3隻,29億元)、凱迪生態(1隻,12億元)、中安清(1隻,5億元)、春和集團(2隻,10.8億元)、億陽集團(3隻,21.69億元)、神霧環保(2隻,9億元)、丹東港(4隻,44億元)、中城建(1隻,18億元)、大連機床(2隻,9億元)、川煤炭(1隻,5億元)和滬華信(1隻,20.89億元),這些違約主體以民企為主,信用評級較低。

  另外,還有部分企業債券處於違約邊緣。資料顯示,華信集團、盾安集團等先後因實控人問題出現現金流危機,金立通信等則存在經營業績嚴重惡化,相關債券信用風險大幅上升。數據還顯示,2018年以來已經有1434隻債券遭遇發行主體/擔保方/債券評級被調低或被交易商協會處分等負面事件,這意味著未來信用債違約風險仍將上升。

  信用債違約潮出現的原因

  2014年以前中國債券市場保持剛性兌付的完美形象,投資者把債券視為無風險投資,但超日債的違約打破了這種平靜,截止目前信用債違約金額超過千億元,按收回率30%計算,投資者遭受近700億元的損失,今年以來信用債可能對投資者造成更大損失,投資者想知道,為什麽會出現令人不安的違約潮?我們簡要分析如下。

  一是去杠杆和嚴監管的貨幣監管政策使貨幣供給受到抑製,企業再融資難度上升。金融去杠杆政策儘管仍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但銀行業同業規模、表外業務受到大幅擠壓,使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下滑。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社會融資規模為7.14兆元,同比收縮1.17兆元,下降14%,而2017年則同比增加9480億元,同比增長13%,社會融資規模的下降使企業再融資難度上升,流動性風險加大。

  二是以去產能為目標的供給側改革使民企產能受到壓縮,經營業績壓力加大。國有企業曾經是產能過剩行業的重災區,過剩產能使得鋼鐵、煤炭、石化和建材等價格疲軟,國有企業盈利狀況惡化,利潤水準大幅低於民營企業。但經過去產能改革之後,工業品價格大幅上升,國有企業為主導的傳統產業盈利水準大幅提升。而與此同時,由於民營企業產能是去產能壓縮的重點,這使得民營企業利潤增速大幅放緩,使其償債能力下降。

  三是償還期高峰來臨與金融強監管的雙重壓力加劇了信用債的違約。數據顯示,2017年信用債到期總量約為5.5兆元,佔17兆存量的32%,而當年信用債發行總量為5.08兆元,遠低於2016年的8.22兆元,與此同時,受嚴監管和MPA考核的影響,銀行同業和表外業務的受到壓縮,信用等級較低民企所依賴的委託貸款、信託貸款首當其衝,於是償債高峰遭遇融資難,加大了信用債發行主體的違約風險。今年預計信用債的到期總量約為5兆元,在資管新規落地,嚴監管持續的背景下,債券融資一級市場發行整體呈現短期化、高等級化特徵,大量推遲或取消發行發債主體評級較低的信用債,減少了部分企業的資金來源,這可能引發新的信用債違約。

  信用債違約潮的評價及應對策略

  信用債違約率遠低於銀行貸款不良率,風險可控,投資者應提高對信用債違約的容忍度,放棄剛性兌付幻想和預期。自2014年以來,信用債累計違約金額約1000億元,佔當前17兆信用債存量的0.6%,遠低於當前銀行貸款近2%的不良率,因而,投資者和媒體應理性看待信用債的違約,不用過度驚慌和放大,放棄債券剛性兌付的預期和幻想,也不應就此對信用債違約主體(主要是民營企業)進行妖魔化,而應當有效甄別投資風險,實行組合投資,把債券投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範圍之內。而信用債發行企業,則應當有效管理流動性風險,看清當前貨幣監管政策偏緊的現實,量力而行,謹慎擴張。

  金融去杠杆和嚴監管的巨集觀政策或需微調,這將有助於守住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當前實施的金融去杠杆和嚴監管的貨幣監管政策,在防止資金脫實向虛、以錢炒錢,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方面成效顯著,但貨幣和監管政策應當保持一定連續性、穩定性,在中國經濟以間接融資為主,以長周期投資為增長為主要驅動力,投資者厭惡風險的背景下,如果過度清理銀行的表外融資和同業業務,社會融資總量將不能保持正常的增長速度,甚至出現收縮,極可能加劇信用債的違約風險,並出現風險傳染,最終不利系統性風險底線的防守,不利於新時代新經濟實現高品質的增長。

  (本文作者介紹: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員。供職於中國民生銀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