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朱琦 | 我們是消化道腫瘤防治的第一道防線

五 七 三

這是一次曠日持久的

尋醫之旅

曄問

問尊嚴,問名聲

問靈魂,問態度

……

READ ON 「

朱琦

我們是消化道腫瘤防治的

第一道防線

人 物 介 紹

朱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碩士。2015-07至2017-01 前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擔任行政副主任。專業特長是胃腸道及膽胰疾病的內科治療,特別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擅長消化內鏡檢查包括胃鏡、結腸鏡;胃腸道息肉的內鏡下治療。發表十餘篇核心期刊論著和SCI論文,參加《消化道出血的診斷和處理》等多本著作編寫工作。

採訪筆記

又是輪到他做胃腸鏡的日子,一天六七十台,門診預約需要等待兩個月,「消化內鏡下對消化道早癌的治療,生存率很高,預後好,也最有意義。消化道惡性腫瘤早期患者有著鋼彈90%的治癒可能。所以,建議每個人50歲之前都應該做一個胃腸鏡檢查。」他說,「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條生命,拯救一個家庭。」

朱琦,仁濟醫院消化內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醫師,擅長胃腸道及膽胰疾病的內科治療,特別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擅長消化內鏡檢查包括胃鏡、結腸鏡;胃腸道息肉的內鏡下治療。

他吃著午飯,嘴裡咬著香噴噴的一根雞腿,有病房病人的家屬就闖進辦公室,端著一個便盆的黑便,讓他查看,他仔細看了幾眼說,還有出血,繼續用藥,幾分鐘開完醫囑處理完患者以後,又回來繼續津津有味地享用午餐。

給病人做腸鏡的時候,老人肛門口被直腸裡的一大坨乾便堵住,他戴著手套,一點一點摳,「不摳出來,腸鏡無法做,氣味是有點難聞,這次不做檢查,不能明確診斷,影響後續治療方案了,內鏡室要開窗通風了。」

我認真地想了想,我也許真是做不到的。他說,道在屎溺。

「消化科醫生,常常需要面對噁心的嘔吐物,噴射的血液,失禁的大便,總是免不了。有一次,搶救一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半件白大褂、鞋上全是病人吐出的鮮血,真的是血染征袍,自己也嚇了一跳。但是,病人就在面前,生死垂危,你此刻早已經忘我了。」

「科學家發現,人體內其實還有第二大腦,它隨時與大腦相互對應著,就是腸胃。有研究認為,腸胃包含著一千億個神經細胞,主要負責我們下意識的活動,某種程度上,第二大腦甚至比我們的邏輯思維影響力更大。從這個角度看,胃病也是心病,是身心疾病,其中情緒起到關鍵作用。我後來專門考出了國家二級心理顧問師,門診時,我會刻意留出時間與病人溝通交流,傾聽患者述說,做一些心理疏導,很多病人由病症說到家庭、工作,就開始痛哭流涕,把埋在心裡很久的壓力,委屈,怨恨,恐懼,一股腦發泄出來。」

他有一年半的援疆喀什二院的經歷,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把自己的臨床技術水準也發揮到至極,創造了地區許多個醫療上的「第一」,但是對他來說,最幸福的是,做完了一天的工作,已經深夜,抬眼看天,這時的夜空更為繁盛,就像是天鵝絨上撒滿碎鑽,「漫天星鬥把人抱個滿懷,又似乎觸手可及,此時無比想念上海的家人,同事和朋友。」

其實,他是有心理醫生情結的,高中時候就開始捧讀美國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的著作《逃避自由》《愛的藝術》。

「弗洛姆有句名言——最重要的是學會一個人單獨地待著,而且不看書、不聽廣播、不抽煙、不喝酒。有沒有集中的能力表現在能不能單獨地待著,而這種能力又是學會愛的一個條件。正因為我們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個人連在一起,這個人也許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這種關係同愛無關。對於這句話,當時我不能理解。如今,已經能心領神會,對愛的迷失和誤讀,這也是許多疾病的由來。」

1

從醫之路

1977年出生的朱琦,原來是想從事心理學專業的。

「人心似海,撲朔迷離。我從小就對探知人們的內心世界充滿渴望。」他說,在中學裡,同學們的課間飯後搶著讀《射鵰英雄傳》的時候,一本弗洛姆《逃避自由》他嚼得有滋有味。高考時,他報考了華師大心理學系,可就在面試那天,陰差陽錯沒能去成,失去了錄取的機會。

最終,朱琦他考取了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當時還有點不甘心,但是穿上這件白袍才發現, 同樣可以對身體保持著敬畏之心,去探索去發現,隻不過目的更純粹——治病救人。」

五年的大學時光轉眼即逝。畢業後,朱琦被仁濟醫院錄取,在內科輪轉三年以後,報考了研究生,在科室方向上,他選擇了心儀已久的消化內科。「有句話說,腸胃是人體的第二大腦,我很想知道,這是為什麼。」

仁濟醫院消化內科歷史悠久,在國內享有盛名,是國家重點學科。學科創始人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江紹基教授和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名譽所長蕭樹東終身教授。朱琦的亞專業方向是胃腸內科,對此,他充滿熱情、滿懷信心。「男孩子都愛動手,消化內科就好像半個外科,普遍用到胃鏡、腸鏡等內鏡,在內鏡下檢查以及治療。我常說,消化科醫生是消化道的守衛者,任何可以用內鏡解決的消化道疾病,就不會轉給外科,我們是消化道腫瘤防治的第一道防線。」

朱琦的碩士生導師是劉文忠教授,博士生導師是房靜遠教授,兩位老師帶著他一步步成長。「老師教我們,做人做學問一定要真誠坦蕩、腳踏實地。這些言傳身教,是我人生中的北斗導航。」

2一顆大心臟

匆匆二十年,朱琦從青澀到成熟,收穫了穩健的心理素質以及精湛的技術,而消化內鏡是他最緊密的朋友。「做內鏡的醫生,心理素質要過硬,要有一顆強大心臟和堅韌的神經,比如,遭遇緊急的大出血。」

那天臨近夜間12點了,急診送來一個酒後大口嘔血的病人,幾乎休克,生命體征極不穩定,血壓直線下降,神志淡漠。急診內鏡是24小時on call,半夜裡接到電話,十萬火急,朱琦陡然清醒,直撲內鏡室。「胃腔內全是血,模糊了視線。內鏡深入檢查後,發現一個很大的潰瘍,中央可見血管顯露並噴射性出血——直徑大的血管頭必須用內鏡下血管夾夾閉止血。」面對連續不斷的噴射樣出血,朱琦並不慌張,他通過胃鏡使用止血夾止血,觀察了三五分鐘,再次確認潰瘍面出血止住了。從內鏡室走出來的時候,他的白袍上就像打翻了紅色塗料,病人口中的血塊,噴射在他的身上,有些還沒有乾,正慢慢洇染出一團鮮紅。

「其實不用怕,這就像一場遭遇戰,狹路相逢,即使措手不及,也必須迎上去。」朱琦表示,一些資歷較淺的醫生遭遇急性消化道出血病人特別容易慌張與退縮——內鏡浸透在胃腔的血泊中,一是影響觀測,二是害怕內鏡操作中再次出血,致使休克,於是往往觀察一下,就趕忙退鏡,要麼內科保守治療要麼送去外科手術。「急診胃鏡操作不要顧慮出血,病灶已然並依舊在出血,我的工作儘早找到病灶並又快又穩的止血就行了。急診內鏡檢查和操作對內鏡醫生來說當然有風險,但我更願意挑戰一下,內鏡能解決的,就不要輕易交給外科,畢竟,內鏡與手術相比,對病人創傷最小。」

朱琦說,內鏡就如同醫生的另一隻神奇的手,既能發現腫瘤進行內鏡下手術、也能進行止血,而使用內鏡取出消化道異物,更是家常便飯。

這支神奇的手臂,幫助他從人體食管及胃內取出過許多奇形怪狀的異物。「每個吞入異物病人背後的動機和心情各異,或焦急、或恐懼,或絕望,或獵奇,或無知。有人吃紅棗不吐棗核,棗核卡在食管內胸痛難忍;有人生吞了一大塊玻璃片,他是和家人吵架後,憤怒自殘;還有病人偷了幾根項鏈,被警察抓捕後為逃脫法網,吞下了贓物,卻卡在食管。」

朱琦笑道,職業生涯裡最難取的要算新疆大棗尖尖的棗核。曾有一個70多歲的老人,急診送來的時候胸痛的都走不動路了,吞咽、呼吸困難,無法主訴癥狀。他是前一天誤吞棗核,吞饅頭喝醋都試過,卻更加疼痛,愈發危急。「說實在,我有些猶豫。兩頭棗核尖刺入食管黏膜,死死卡在食管壁內,內鏡操作難度太大,稍有不慎就會食管穿孔,或造成機械性的損傷出血——最保險的方法一定是胸外科手術。但老人的家屬表示,患者年齡大並有高血壓、糖尿病,實在受不起開刀的折騰了,那就只有排除干擾,放膽一試。」最終,朱琦通過嫻熟的內鏡操作成功取出棗核。

3身心疾病

消化道疾病,往往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簡單。

朱琦表示,來看他專家門診的,許多不是腫瘤,而是常見的器質性疾病——在普通門診用藥都能治好,但往往是一些身心疾病交雜的病人,會久病難治。比如功能性胃腸病。

「精神心理因素與胃腸疾病有關。門診發現好多慢性胃病患者,都是因為不良情緒和巨大壓力引起的。消化系統是情緒表達的最大器官。我希望胃病患者能自己調理好自己的情緒。」朱琦說道,二十年臨床工作之後,他突然發現,現在的工作又突然踏入了心理學領域,這是他年輕時的理想,曾經為此孜孜以求。

朱琦開始系統地研究心理學,為了和病人更好的溝通,明白病人的需求,也為了圓他最初的夢想,他甚至考出了國家二級心理顧問師。這與他想探索人心的奧秘,找出真相的想法越來越接近了。

「有一些慢性功能性胃腸病的患者,患病前就有神經衰弱,長期失眠、焦慮、憂鬱;有一些患者得病後就心境不佳、長期情緒低落等。結果,植物神經機能失調,導致胃部血管痙攣性收縮,胃粘膜營養不良,胃腺分泌異常等,長期失調則發生慢性胃病,造成治療困難。因此,由於負面性質的不良情緒的反覆刺激,導致了軀體器質性疾病——慢性胃病及胃腸功能紊亂。經治療後,病情會有所好轉,但每因飲食不節或不良情緒因素而使病情反覆。這樣,就給患者本來抑鬱的心頭更罩上一層陰影,認為自己的病是不可救藥了。這些都會加重患者的消極情緒,產生不愉快的心境,自然更加重了胃腸疾病的癥狀,導致心、身兩方面的病理因素互相作用的惡性循環,增加了治療的難度。」

在朱琦看來,還有些患者對自己的癥狀過於關心,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變化,造成焦慮情緒,癥狀不見好轉;也有部分患者,社會、家庭責任心太強,承擔巨大的壓力,這些重擔發病前尚能承受住,但發病後就成了壓垮病人的最後一棵稻草,則治療效果也不會好。

每個病人總有些背後的故事,家庭矛盾、工作壓力或是感情不順等,都是醫生難以介入的。每天仁濟醫院消化科大約1200多個門診病人,五六位醫生分頭坐鎮,平均每一個病人也就二三分鐘面對面交流問診的時間。

「沒辦法,都是全國各地來的病人,也不能懈怠,有時候還是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裡,慢慢交流,平復患者焦慮的心。」朱琦說。

4援疆經歷

去年年初,朱琦與其他23名援疆醫生圓滿完成援疆任務返回上海。

「胃癌、食管癌是對口援建的喀什二院——消化科工作的重中之重。」朱琦表示。當地民族的特殊飲食習慣,導致胃癌、食管癌的發病率很高,可能是醫療條件受限,經濟條件欠佳或是一些傳統觀念的驅使,病人幾乎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會來門診看病,一旦確診已處於中晚期惡性腫瘤,往往治療手段少、治療效果差。一個早上的胃鏡檢查,二十幾個病人裡有四五個中晚期食管癌和胃癌病人,這種情況讓他感到震驚。於是,在喀什二院臨床工作和科室業務學習中,朱琦積極宣傳消化道早癌診療技術,大力推廣胃鏡下篩查早期食管癌和胃癌。「如果可以在早期確診,那麼不用開刀,儘快在內鏡下做黏膜下剝離術,病人治癒率可以到90%以上。」

朱琦積極申請了上海援疆資金,引進先進的放大內鏡和治療內鏡用於消化道早癌的診治,他以項目負責人成功申報了1項新疆自治區衛計委適宜技術推廣項目《染色內鏡技術下篩查消化道早癌》。利用染色內鏡技術只要普通胃鏡設備和一些化學染色劑如碘液、亞甲藍就能在基層醫院開展的簡單操作,代替縣級醫療部門緊缺的放大內鏡及電子染色內鏡等先進內鏡設備,提高早期胃癌和食管癌的檢出率。

援疆18月,朱琦已累計進行內鏡診治病例約2000人次,確診胃癌、食管癌及結腸癌病人約150例,連續診斷出了30多名早期食管癌或胃癌患者。

除了內鏡早癌篩查,他還採用了國際上最為成熟的胃鏡下行食管球囊擴張術治療吻合口狹窄,這在南疆也屬首例,開創了南疆內鏡治療歷史的先河。

「當時決定要給自己一個鍛煉的機會,離開上海,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成長。」迄今時隔兩年,朱琦對這次援疆記憶猶新。

「面對的是整個學科的管理,獨當一面是激勵一個年輕醫生成長最好的歷練。必須要有擔當,有時候硬著頭皮也得上。我體會到,一個醫生除了拿手術刀、會用藥,還需要有拿話筒演講的能力。」那一年半來,不管是與病人的交流,還是和同事們的合作,以及面對長官的視察訪問,在陌生的環境中,朱琦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在新疆喀什,他與另外23位來自上海各大醫院副高級別以上的主任們,擠在一棟宿舍樓裡生活學習。他們天天在一起,一有時間就相互探討臨床病例,及時解決臨床難題,形成了一個天然的「MDT」,緊密合作的多學科醫療團隊。除了討論病人,在生活中也是好兄弟、好朋友,一起看球賽、一起踢球、一起游泳、一起健身、一起看電影。同時他們都培養著自己的各自的興趣愛好。「有人喜歡喝茶聊天、有人喜歡搗鼓樂器,有人愛讀歷史書,我就在宿舍樓的健身房裡,跑步,練肌肉,練耐力,揮汗如雨。真是難忘的一段歲月,儘管不長,卻時常想起。」朱琦說著,注視著窗外,面露微笑。

口述實錄

唐曄
朱主任,您給所有的患者提一些建議吧,如何保持消化道健康? 好的,我的建議就是老生常談——1、飲食清淡;避免暴飲暴食、不吃辛辣刺激食物;少吃垃圾油膩食品;2、不抽煙、少喝酒;3、保持良好的心態,人體長期處在緊張的狀態會對消化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果存在壓力過大或者緊張的狀態,一定要想辦法調整;4、運動有利於血液循環,有利於身體廢物的排出,還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5、適當補充維生素;6、保證充足的睡眠;7、如有腹痛腹瀉癥狀,要及早就醫,腹痛腹瀉是身體出現問題發出的信號。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一定要談,許多人也都知道,但是控制不住自己,人最難得就是自控,這是與習氣和慾望博弈,贏了就贏了。 唐曄
您精通於消化內鏡,最初您對學習內鏡操作有興趣嗎?
朱琦 內鏡能體現一個醫生的動手能力,我一開始學的時候就很有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是跟劉文忠教授學習胃鏡的,當時練習胃鏡的時候,連吃飯、走路、睡覺、上廁所,滿腦子都是一步步的胃鏡操作步驟的回放。我很快能熟練掌握內鏡操作技術了,同時利用下班或是工作之餘還在不斷閱讀內鏡圖譜,牢記各種疾病的內鏡下特徵性表現和形態,兩三個月就學滿出師、通過考核了。 唐曄
對大多數人來說,做內鏡都是恐懼的,怎麼安撫這些恐懼的情緒呢? 朱琦 是的,對陌生的內鏡進入身體,人人都會恐懼。我自己也做過胃鏡,同事動手的時候我也免不了緊張。不過如果配合得好,不要一直憋氣,其實沒有疼痛感的,僅有輕度噁心感。我的內鏡口碑一向不錯,動作會很輕柔,而且絕不會批評指責病人,碰到十分恐慌的病人,我還會開開小玩笑,我會對他說,趕緊對著顯示器拍一下影片,因為常人很少有機會看到自己的胃腸出現在顯示器上的,病人一放鬆,我們的檢查工作就順利多了(笑)。胃腸鏡檢查過程中,醫生和病人就像同一戰壕裡的戰友,相互配合好,才能共同完成一次完美的胃腸道檢查。 唐曄
普通人做胃腸鏡檢查的頻率,應該是多久呢? 朱琦 一般50歲之前一定要做一次腸胃鏡,10年後再做一次。這些是體檢不可或缺的,每個人都應該善待自己的身體,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庭負責,更是對社會負責。

採訪/唐曄 編輯/宣穎

曄問仁醫已入駐知乎專欄、,歡迎前往訂閱。

如有相關問題需要提問此醫生,

或有感而發,

請在文章最下方評論區留言;

您身邊若有工作在三甲醫院的仁心醫生,歡迎提供線索或者直接引薦。

曄問仁醫 |真實,真切,真相 添加關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