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2家醫院熱門檢查排隊時間調查

3月20日-23日,新京報記者對北京12家醫院7項檢查(普通胃鏡、普通腸鏡、無痛胃鏡、無痛腸鏡、核磁共振、CT和增強CT)的排隊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排隊時間較長的集中在消化道內鏡檢查上,尤其是無痛腸鏡,少則半個月,多則一年。專家表示,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百姓對胃腸鏡檢查的需求也在明顯提升,但醫療資源有限,建議別扎堆人多醫院,檢查也可以先「分級診療」。

無痛腸鏡排隊時間最長1年左右

「帝都約腸鏡要3個月,找關係還要等個一周」「在北京看個病容易嘛,預約個無痛腸鏡一下子排到兩個月以後,不是大家的保健意識弱,是根本排不上隊耗不起」……

北京各個醫院的檢查項目到底有多難約?近日,新京報記者對北京12家醫院7項檢查的排隊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各家醫院的CT基本能實現當天做,增強CT也能在一周內做上,個別檢查部位,如心臟、腦部可能需要排隊1個月,如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

核磁共振少則兩三天,如北京大學國際醫院、航天總醫院;也有一周至兩周的情況,如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同仁醫院等。等候時間最長的是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需要排隊約20天。院方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與部隊醫院軍人優先有一定關係。

在這7項檢查中,消化道內鏡檢查的排隊問題較為突出,普通胃鏡腸鏡,少則排隊1周,多則三四個月。在三級甲等醫院,無痛胃鏡最少也要排半個月時間,長則4-5個月。無痛腸鏡更甚,最短半個月,最長已經排到了2020年3月。比如,在消化內科非常有名的友誼醫院,3月20日掛出的時間表裡,無痛腸鏡已經排到了2020年1月6日,排隊時長約9個多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無痛腸鏡則約需1年。

在二級醫院上地醫院,雖然只有1個人可以做內鏡檢查,但因為患者並不太多,7個工作日左右就能排上無痛胃鏡腸鏡檢查。而二級甲等醫院中關村醫院因為胃腸鏡室只有一張床,無痛胃鏡腸鏡的排隊時間也需約1個月。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消化道腫瘤高發 剛需增多

緣何消化道內鏡檢查的矛盾如此突出?對此,航天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朱元民表示,這與消化道腫瘤,如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都是高發病率惡性腫瘤,健康宣教力度加大,健康意識不斷提升促使消化道內鏡檢查的剛需不斷增強有直接關係。

據國家癌症中心2019年1月發布的最新一期癌症統計數據顯示,發病人數居前十位的惡性腫瘤中,胃癌和結直腸癌分居第二和第三位,而在惡性腫瘤死亡率排行中,胃癌和結直腸癌分別排在了第3位和第5位。

「做胃腸鏡檢查的人數每年遞增20%以上。」朱元民指出,消化道腫瘤發現越早預後越好,如果能通過內鏡檢查篩出早期腫瘤,就能在內鏡下治療,並且預後好,達到治癒的目的。

「不過,臨床中還有較高比例的人是功能性胃腸疾病,往往因為疑病心理而反覆檢查。」3月21日,一位在航天中心醫院消化內科就診的承德患者在兩個月前剛剛在當地做完腸鏡,促使他短期內赴京再次檢查的原因,只是擔心自己被當地醫生誤診。實際上,還有很大一部分應該做而沒做消化道內鏡篩查的消化道腫瘤高危人群。「在中國,結直腸癌以每年4%左右的速度遞增。結直腸癌的發生和西方化高熱量飲食、缺乏運動等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高危人群越來越多,癌前疾病及早期癌通常沒有特異癥狀,需要通過結腸鏡檢查才能發現,等到有癥狀再做檢查,可能就是中、晚期了。」朱元民說。

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候任主委令狐恩強曾指出,美國曾經結腸癌高發,為此進行了50歲以上的人強製性結腸鏡檢查,自此,美國結腸癌發病率下降了53%。而對於胃癌高發國家日本,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進行胃癌篩查,每年要做1500萬例胃鏡檢查,很好地控制了胃癌的死亡率。

醫療資源有限 建議檢查別扎堆

與日益增多的剛需相比,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卻有限。仍以消化內鏡檢查為例,儘管北京不少醫院已經或計劃擴大內鏡室/中心,但仍趕不上患者增長的速度。

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內科主任王韶華指出,無痛內鏡檢查需要麻醉師配合,而麻醉師面對的是全院。「這可能是每個醫院都面臨的情況,大部分醫院都是每周固定幾天或幾個半天在做。」

據中國醫師協會麻醉醫師分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我國麻醉醫生從業人數約8萬人,每萬人擁有麻醉醫生0.6人,如按照歐美的標準,中國至少還應該配備40萬名麻醉醫生。麻醉醫生比兒科醫生還短缺。

除此之外,消化內鏡醫師及技師人才缺口巨大,基層尤為缺乏。在2017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內鏡國際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曾指出,我國每百萬人消化內鏡醫師數為20.2,而日本為262。

要培訓一名消化道內鏡醫生,也需要較長時間。朱元民介紹,至少需要幾個月時間的培訓,醫生才能熟練完成內鏡檢查過程,豐富對內鏡下的病變識別能力以及完成內鏡下的相關治療需要更長時間。而腸鏡檢查比胃鏡檢查更難,因為有的患者會有肥胖或腸粘連等問題,操作難度加大,培訓時間將更長。

「我們本來只有兩台在做,去年開始增加到三台,醫生都在超負荷做,病人還在不斷增加。」朱元民介紹,2015年,醫院一周只有兩天做無痛,後來增加到一周3次,去年開始一周5次。「北京很多醫院的內鏡室都在不斷擴充,我們還有餘地,但有的醫院已經沒有擴充餘地了。」

實現結果互認 檢查也可「分級」

如果因檢查排隊時間長延誤了病情怎麼辦?

「不是所有病人都要去三甲醫院排大隊,針對一些有必要做內鏡檢查的人,如果等候時間太長可能會導致病情進展,因此醫生往往會根據病情輕重緩急把這類病人往前排。」王韶華表示,北京會做內鏡檢查的醫生其實不少,一般二級以上醫院都可以開展,而且醫生們也在不斷學習進步,對常規內鏡操作都差不太多,如果覺得排隊時間太長,完全沒有必要擠到人多的大醫院去檢查。王韶華建議,患者不妨以「分級診療」的思維,先去人少的低級別醫院檢查,發現了問題再去上一級醫院複查。

朱元民也表示認同,「今天有病人拿來了縣級醫院拍的內鏡片,我很認可,因為拍得很清楚,有參考價值,沒必要再重複檢查。」

根據國家衛健委要求,自2018年起,醫療機構通過省級、市級等相關專業醫療質量控制合格的,在相應級別行政區域內檢查檢驗結果實行互認。而北京市要求,到2020年年底前,醫聯體內要實現醫學影像、醫學檢驗、病理檢查等資料和信息共享,實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目前北京市已建立了覆蓋16個區、包含50家核心醫院和558家合作醫療機構的53個區域醫聯體,區域內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機制逐步建立。

不過要實現檢查結果互認,仍然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有醫院工作人員坦言,雖然要求醫聯體內檢查結果互認,但實際執行過程中仍然有醫院不買帳,真正實現互認還需要一些時日。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圖片來源 資料圖片 編輯 嶽清秀 校對 翟永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