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監管不斷加強更新 銀行不良資產“假出表”無處遁形

  ⊙記者 張玉 ○編輯 陳羽

  銀行不良資產“假出表”伎倆已暴露在陽光下。近日,海南銀監局向三亞農商行、海口農商行等銀行亮出行政罰單,劍指銀行通過定向資管計劃將不良貸款虛假出表、人為調節監管指標的違規行為。

  記者獲悉,監管部門已將不良資產違規出表列入重點檢查工作之一。在監管強光聚焦下,銀行紛紛將不良資產打包放在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等平台上,用足“十八般武藝”主動真實化解不良資產。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銀行“假出表”的基本套路有三種:簽抽屜協定,暗中相互代持,疊加各類“通道”隱匿關聯交易。但是,千變萬化不離其宗,戳穿這些套路的辦法就是穿透監管。

  銀行大費周折將不良貸款“假出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粉飾監管指標,美化不良率、撥備覆蓋率等指標。

  “不良貸款從產生到最後實現清收、變現,這一周期通常要持續2年至3年時間。一些銀行有監管指標上的壓力,就不得不把不良資產轉讓出去,移出表外。”銀行人士稱。

  深諳出表套路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作為不良資產真實品質的第一知情者,一些銀行為避免“賤賣”部分優質不良資產,遂采取“通道”類業務模式以實現所有權出表但收益權保留。

  所謂“通道”就是最終的資金方和起始的資產方都是銀行,中間多了些“障眼法”。比如,所謂簽抽屜協定就是銀行將不良資產這個“壞孩子”暫時交給資產管理公司“領養”,私下簽好協定,過幾年再接回來。這是暫時的出表行為,最終風險的承擔者還是銀行自身。

  暗地相互代持,就是銀行想方設法把這個“壞孩子”放在別人家,作為交換,也偷偷幫別家管“壞孩子”,私下再約定收益權互換,等過些日子再還回來。

  還有就是,通過各種信託、資管計劃,設計出複雜結構,轉了好幾道手,銀行把“壞孩子”賣了,但又讓自家胞弟把“壞孩子”買回來了。以上種種,雖然面子好看了,可風險還是銀行自己擔著的。

  如今,這些手段都無處遁形。監管部門強調,不得違規通過簽訂抽屜協定或回購協定、通過各類資管計劃違規轉讓等方式實現不良資產非潔淨出表或虛假出表、不得利用空殼公司或設立其他平台與關聯账戶融資承接不良貸款。

  在監管高壓下,銀行加速不良資產真轉讓和處置。記者近日發現,銀行頻頻在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等平台上掛牌轉讓其不良資產。根據這些平台的掛牌數據估算,一個季度內,上億規模的不良資產在這些平台完成流轉。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這些平台本身並沒有排他性,銀行可以在多個平台掛出要轉讓的不良資產。在上述平台上,來自煤炭開採、洗選業,白酒製造等行業的不良信貸資產收益權實現真實轉讓出表。與此同時,銀行還在通過表內核銷、不良資產證券化、債轉股等方式實現不良真實出表。

責任編輯:楊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