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洪偌馨:信用卡的「冬天」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洪偌馨、伊蕾

  攤開上市銀行的2022年中報,信用卡業務難掩倦意。

  無論是工行、建行這樣的國有大行,還是如招行、平安這樣以零售見長的股份行,信用卡的髮夾量、信貸餘額、交易規模等核心指標能保持個位數的增長已是不易,不少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已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負增長。

  關於造成信用卡業務疲軟的原因,除了疫情在局部地區反覆對消費造成衝擊之外,監管對行業進行重拳整改同樣不可忽視。年初以來,多個關乎信用卡行業規範發展的新規正式執行,掃沉屙、去泡沫成為2022年信用卡行業的‘主旋律’。

  這並非是中國信用卡行業第一次遭遇周期波動、監管收緊的挑戰,但這可能是形勢最複雜的一次。

  從中國的信用卡‘元年’算起,整個市場歷經了20年的高速發展,依靠流量和人口紅利驅動帶來成長已然放緩,信用卡的發展邏輯和增長方式正在重塑。

  與此同時,監管也在全面迭代行業的規則和秩序,整個產業鏈被放在監管的‘無影燈’下,讓很多行業頑疾無處遁形。

  也正因如此,一些頭部的信用卡中心已經開始探索和適應新的‘生存法則’。

  從中報來看,借貸雙卡聯動、雙卡融合、零售板塊綜合經營……這些關鍵詞開始更高頻地出現。在‘存量時代’裡,雖然信用卡在零售信貸資產中的佔比有所下滑,但它作為零售銀行轉型‘排頭兵’的角色卻依然重要,信用卡作為提升單客效益、盤活大零售生態的‘牽引力’價值日益凸顯。

  1

  個位數增長時代

  今年上半年的信用卡行業到底有多‘冷’?

  馨金融統計了13家全國性銀行的信用卡中報數據,無論是髮夾規模破億的頭部玩家,還是近幾年迅猛發力的後起之秀,都展現出了明顯的增長乏力。

  注:根據不同銀行統計口徑,交行為在冊卡量,郵儲銀行為結存卡量,招行、平安及浦發為流通卡量,光大銀行則為信用卡客戶數

  先來看髮夾量變化,與上年末相比,全部13家銀行的髮夾量增幅都在5%以下,其中,工行的髮夾量增長不足1%,成為最‘佛系’的銀行,而平安剛剛達到1%,與前兩年蓬勃的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貸款餘額方面,13家銀行中,有一半以上出現了負增長。降幅最大的依然是工行和平安,他們的信用卡貸款餘額分別較上年末縮水了4.94%和4.2%。

  相比之下,信用卡交易金額的分化相對明顯。有近半數的銀行交易金額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滑,幾家髮夾量較大的全國性銀行——工行、建行、中行、農行同比下滑幅度都在5%以上。反而是興業和浦發兩家股份行,保住了難得的兩位數增長。

  與之相對應的是,多家銀行的信用卡/零售信貸比的變化。尤其是前兩年在信用卡業務上重點發力的交行、光大、民生等幾家機構,信用卡在零售信貸中的佔比相較於2019年前後有明顯下滑。

  五家銀行信用卡業務零售信貸佔比

  此外,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銀行業機構觸達客戶的‘主陣地’,信用卡App的發展也不及市場預期。

  第三方機構analysys易觀在《數字經濟全景白皮書》中指出,2020年1季度至2022年1季度,信用卡APP用戶的人均使用時長和頻次持續地大幅下滑。這意味著信用卡業務在搶客大戰後,未能更好解決線上轉化、如何留存、如何吸引用戶使用等一系列挑戰。

  從半年報來看,穩坐信用卡App頭把交椅的招行,也同樣未能避免數據下滑的勢頭。上半年,‘掌上生活’App的日活峰值僅為672.34萬戶,較上年同期下滑超過10%,月活數據也創下了近兩年的新低。

  此外,面對上半年頻頻出現的‘黑天鵝’事件,以及備受疫情衝擊的消費市場,信用卡的資產質量也面臨較大挑戰。

  前述13家銀行之外,只有中行信用卡不良率較上年末下降了0.13個百分點之外,其他銀行的不良表現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惡化。截止到2022年6月末,包括工行、交行等在內的6家銀行的不良率超過2%,而民生銀行的不良率更是逼近3%。

  2

  沒有避風港的‘寒冬’

  很難想象中國信用卡市場的主力軍們會集體交出這樣的答卷。但2022上半年,市場環境轉變與監管新規落地的‘雙殺’令信用卡行業不得不直面殘酷現實。

  央行數據顯示,從2016年到2021年,我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總量從4.65億增長至8億張,但增速卻從巔峰時的26.35%降至2.85%,到今年一季度,單季新增卡量只有200萬張,轉捩點降臨已是行業共識。

  而在疫情反覆之下,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都在下降,這對於消費金融市場來說可能影響更為深遠。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7%,其中,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等支出同比下降7.4%。與之相對應的,上半年,我國居民住戶存款規模增加超10兆,創下近三年同期新高。

  同時,央行儲戶調查數據顯示,2022年6月份,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佔比達58.3%,刷新近20年來的最高峰。

  凡此種種,信用卡行業的降速換擋已然不可避免。在內外風險攀升的背景下,許多銀行開始收縮戰線,減少市場行銷等大額支出,信用卡權益不斷縮水等,而這些舉措也或多或少影響了信用卡業務的增長。

  再加上監管部門開始全面整肅信用卡產業鏈,一面掃除‘跑馬圈地’時代積累的沉屙與舊疾,一面推動信用卡行業轉變發展方式,適應新的市場需求,這也令本就邁入‘寒冬’的信用卡市場雪上加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對‘套現’的嚴厲打擊。今年初,《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業務管理的通知》正式下發,核心是清理那些繞過銀行正常提現手續,以POS機刷卡消費的名義虛構交易套取資金的行為。

  在前幾年信用卡高歌猛進、‘神卡’頻出時,信用卡‘套現’從申卡、購買個人POS機、刷卡套現形成了一條隱秘而龐大的產業鏈,市場規模甚至超過兆。一些銀行默許了他們的存在,以此來帶動髮夾量、交易額、手續費收入的增長。

  但在新規之下,從POS機支付終端管理到加強髮夾銀行、清算機構對支付交易流水的真實性監測,整條產業鏈被以更嚴苛的手段管控起來。

  虛假繁榮的‘泡沫’正在被不斷擠出,市場的真實面貌逐漸展露。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改革‘陣痛’——POS機終端數減少、交易規模萎縮、以及違約和不良攀升等情況可能難以避免,甚至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持續發生。

  此外,今年7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範健康發展的通知》對信用卡業務的很多環節加以約束,提出了壓降睡眠卡佔比至20%以內、設置單一客戶信用卡總授信額度上限、嚴控資金流向、對外部第三方機構合作進行集中度管理,以及已分期資金餘額不得再分期等要求。

  換言之,信用卡業務的收入結構、管理模式以及業務拓展模式也將發生變化。尤其是不得以髮夾量、客戶數量、市場佔有率或排名作為單一或主要考核標準等要求的提出,意在扭轉長期以來唯規模論的發展模式。

  根據文件要求,整改過渡期為兩年。在這期間裡,機構必須解決的問題不只是清理存量,更要找到增量——到底選取哪些新的考核指標來代替長久以來的規模KPI,怎樣的新模式才能打造出信用卡的‘第二增長曲線’。

  3

  信用卡‘抱團取暖’

  其實過去幾年,市場上推動信用卡轉型的‘口號’比比皆是。

  存量運營、精耕細作、價值導向……人人都知道要變,但這些口號到底如何落地、什麽才是真正的精細化運營和價值增長等等,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路徑,以至於整個行業始終沒有擺脫增量焦慮,以及過往的發展慣性。

  但從2022半年報來,關於信用卡業務的描述中確實出現了一些新口徑與新趨勢。

  一個頗具代表性的趨勢是,那些高度依賴、重點布局零售板塊的銀行開始更加強調存貸‘雙卡率’指標。

  比如,半年報顯示,招行信用卡客戶中,同時持有借記卡的‘雙卡’客戶佔比63.25%,較上年末提升0.64個百分點;平安信用卡信用卡新戶雙卡率較上年末上升17.7個百分點,本行卡還款率較上年末上升1.8個百分點。

  相比於信貸規模、髮夾量,這些似乎不是能夠直接帶來業務增長、營收轉化的關鍵數據,但它們旗幟鮮明地指向了信用卡業務在存量經營時代中創造‘增量’的核心驅動力——零售條線內不同產品的融合與銀行內部各板塊的綜合經營。

  我們討論過多次‘主账戶’的話題,金融服務本就是一個相對低頻、且轉化鏈較長的業務,零售客戶在日常生活中高頻使用的账戶也是有限的。因此,每一家銀行都希望能夠成為客戶的‘主账戶’。

  因此,通過零售金融的綜合服務‘一站式’滿足他們在支付、信貸、現金管理、財富管理等各方面的需求成為了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作為一個具有支付+借貸雙重屬性的金融產品,客戶對信用卡的使用相對高頻,因此,它可以作為一個‘流量入口’來吸引客戶進而盤活零售金融服務的其他板塊。反過來,覆蓋不同場景、不同生命周期需求的產品服務與權益激勵,也可以提高用戶粘性與‘忠誠度’。

  比如,在過去幾年各銀行推動大財富管理戰略的背景之下,許多銀行將財富管理權益與信用卡權益相結合,將信用卡積分與客戶在本行的資產規模相關聯,資產規模越高則可以享受更高的累計權益,這就是在雙向提升存、貸兩端的經營效益。

  更進一步來看,基於較高的數字化水準和客戶分層體系,信用卡與其他業務的協同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客戶畫像的精準度,實現資源的高效匹配和服務的精準觸達。

  中信銀行就在半年報中提到,將構建信用卡客戶特色財富管理體系,推進無限卡與私人銀行權益、資源、團隊融合。從這個角度來看,信用卡也成為其撬動高淨值客戶增長和留存的一塊‘敲門磚’。

  相較於前幾年機構對於全場景、大生態構建的執著,銀行開始更注重資源投入之後能否真正與核心業務產生協同,更直白地說,它們到底能否帶來單客價值的提升,這才是信用卡與其他業務‘抱團取暖’的真正原因。

  不過,要實現這種統一平台的管理、統一資源的調配、統一標準的執行顯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在更長周期裡協調各參與方之間的利益,並且,推動底層基礎設施,包括績效考核、組織架構和思維模式上的轉變。

  更重要的是,它到底是否助推信用卡行業度過‘寒冬’、邁入發展的新階段,依然需要經歷市場的重重檢驗。

  (本文作者介紹:洪偌馨,資深財經記者、主持人,自媒體“馨金融”創始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