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越野跑,跑步的終極版本-回歸本質

天道好輪迴,有些人說越野跑是跑者的最終歸宿。生活就是這樣神奇的,跑著跑著似乎跑偏了?一道再一道的輪迴,一次一次的再出發,越野跑把我們帶向了終極也帶回了起點。路線在山野自然之中,多了幾分探索未知的性質。越野跑把跑步運動帶進人類本能領域,那種探索與挑戰極限的本質。

跑,就是跑,傾聽心靈的聲音不論環境如何,別人怎麼說,如何想,我自巋然不動,與心同行。所有的榮耀,痛楚,獎牌或者別的什麼都是跑動後的副產品,是與奔跑同行的。越野跑大概會是跑步的終極版本,因為它昭示了跑步的一道輪迴,從兒時在山間行走時的愉悅,到現今在山巔之上奔跑。

距離不是決定性因素

對於路跑訓練而言,大家基本上都有一個距離與跑量的概念。從不同的5公里,10公里直到馬拉松項目的成績,我們大概就能分析出這是一名什麼技術類型的跑馬選手,他的水準如何。而眾所周知周知的跑量能說明你有「多麼能跑」,努力程度怎樣。憑這些標準化的指標的確在路跑領域,以及單純以距離和時間來判斷一個跑步者的水準還是靠譜。比如你的馬拉松PB比我好,並且每月跑量比我多上一倍,我就可以說你比我跑步能力強,並且比我勤奮。別管你是在北京跑還是去七大洲跑。因為賽道基本上是直的,氣象也可預測,心態也比較平穩。

但是從來沒有必要把一場越野比賽的成績單獨拎出來說事兒。甚至不同兩屆港百的成績也不能說明什麼,因為賽道在變,氣象在變,更重要的心態在變。可能上一年你被大帽山0度之下的寒潮凍的失溫,這一屆又因酷暑熱的上吐下泄。

越野跑涉及的路況多樣,有台階,草地,溪澗,林道等等。即便是不論科技還是服務質量都有極大提升的這兩年,我們可以通過手錶看見這個坡我們爬了多少了,現在高度是什麼,主辦方也貼心地列印出了地圖上有累計爬升/下降,但這些「數字」其實也不能全面的說明什麼。

因為賽道的不同因個人的技術特點導致發揮不一樣;在你吐槽香港徒步徑上「棺材板」(一種木頭與硬化路面的結合),身旁的小姐姐甚至可以輕點而下。還有等等影響心態的因素如很多超長耐力賽都超過 12 小時;這幾年國內興起的高原越野賽,高海拔對跑者的影響是極大且無法預期的,可能上一分鐘你還沉浸在多巴胺的興奮,下一秒高海拔令你的跑步能力被不成樣地削弱;很多長距離耐力賽都超過 12 小時,再夜間奔跑的時間甚至比白晝長?忘記補充碳水了,低血糖怎整?將遇到更多環境難題,溫差大帶多少衣服合適?晝夜顛倒如何克服疲勞困頓?這杯可樂乾不乾?

如同我們有趣的生活,越野跑要面對許多事情,有長度、路況、累積爬升要素、高海拔甚至沒有一些看似簡單的溫差、飲食、晝夜顛倒等來的環境要素的衝擊要大。所有這些都帶給越野跑一個特徵「不確定性」,這也是此項運動的魅力所在。跑者正是在這種未知中不斷前行,不斷成長。

回歸初心,向山而跑!

路跑中,配速,步頻,心率這幾詞一定是被提到最多的。配速的概念即多少分鐘跑一公里,經常被跑友用數字簡化,比如 510,就是 5 分 10秒 / 公里,很多老派訓練書籍還堅持使用多少分鐘 / 英裡的計量部門。馬拉松比賽想跑得好,基本上是穩定的配速,心跳和步頻所帶來的平均功率輸出。把身體跑成一個不斷運轉的機器。

有時無法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因為若是一會快一會慢很有可能會「撞牆」。有時這些數據顯得無法讓我們跑的隨心所欲,離開了他們跑步似乎變得沒有了頭緒。

想起最快樂的時光還是小時候與家人在山中行。越野跑顯得是更貼近內心與自然設定,因為他更全面,傾聽身體的感覺總是沒有錯的。 不能說越野完全沒有配速步頻概念,只是實際情況決定了你無法一直控制,畢竟人的心態與賽道是一直在變化的。一個配速4分內的長下坡可能讓你心跳達到90%Max(最大心率的90%),而極陡上坡很可能要花上 20 分鐘 / 公里甚至比平日散步還慢,相差如此之大,加上地形複雜,泥路,碎石、台階,樹榦,自然溝渠……根本無法也沒什麼需要再去配盯著數據盤。

如同我們無法預測哪種禮物能討好女朋友一樣,這種時候不如傾聽「心」的聲音與山野的呼喚,面對激動的下坡,你的荷爾蒙告訴你該加速了。同樣的,對於顯得枯燥的爬升,你疲勞的肌肉告訴你慢些緩一點,也欣然接受。

訓練上尊重自己與心態

堆跑量對於馬拉松這種需要平穩輸出的項目重要性對於各個國家的運動員或是愛好者重要性不言而喻。馬拉松訓練基本上已多種多樣已「跑」為基礎的訓練,而世界級頂尖選手據說每個賽季度不會比多於三場比賽。這種方式有它的意義,因從近兩年的趨勢來看,人類全馬破「2」也是能達到的。

# The Ultra Trail of Mont-Blanc「 環勃朗峰越野賽」

對於馬拉松而言,只要你按照你的配速跑,能保持住。並且平時各種訓練方式的組合保證你達到想要的目標,穩定的訓練能力決定了可預測路跑成績。從這點上講,路跑的可控性更強,從起跑那一刻大概就知道了自己的最終成績。

鑒於前兩條,標化數據與實際跑山並無太大關聯,我們基本可以知道,越野跑的訓練一定比路跑多樣化的多。越野跑的訓練都是十分有個性且符合自己接受程度的。我的朋友圈裡有每天跑步機上刷上幾十公里外加爬十幾趟樓梯的大神,當然我也見過每周跑步也就2-3次,其餘時間都在練專項力量或是做複合訓練的精英級別選手。

但是有一點基本上已基本為共識的就是實戰情節及對實戰於與心態,到山裡,去實際的路線去跑,一個是野外自由度高,一個是有些問題不到實際場地是無法模擬的心態,何為神奇的離心力?;比如很多把腳磨出水泡了怎麼處理;扶膝蓋還是拄登山杖;某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得兩腳並上的等等。

人對於陌生環境會變得精神集中和更加小心。這也是為什麼越野跑實戰的比例顯著增加。越野跑選手會多參加比賽,經歷的路況、環境越複雜,應對各種特殊情況就越有譜。當你跑遍各大山頭地貌,有了龐大的經驗體系,應對不同路況環境時心態也就越來越淡定了。

跑山讓我們更「健康」

說到讓身體更加健康、身體素質更好,就不得不提到身體素質包含的內容有力量、速度、心肺和肌肉耐力、柔韌性、協調性、靈敏性。也就是說,這些項目全面發展,才是更健康。

仔細觀察路跑者和越野者的身材,一個顯著的差異可能就在肌肉群分布上,股四頭肌和股二頭肌。越野跑中爬升時鍛煉產生推進力的膕繩肌、向上抬腿用到的髂腰肌,下坡時則可以強化承受落地衝擊的股四頭肌。加上路況複雜需要經常保持跑動中的平衡,上身力量也會明顯提高。因此越野跑能提高我們的綜合「強壯程度」。

#2018 UTMB Xavier

感受更加豐富真實

離開了城市的狂歡與荷爾蒙的麻痹,每完成一次越野賽都會帶給我們新的體驗。越野跑能讓我們享受獨處,離開了人群的喧囂,隨心所走。但跑者依然是寂寞的。我們尊敬的那些完成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耐力賽的選手,他們的內心真如常人所說那麼強大嗎?其實他們只是學會了如何與孤獨相處,對於孤獨帶來的痛苦甘之如飴。

孤獨是越野跑的一部分。

雪山下黎明,午暈,黑夜,當一個人享受萬籟俱寂時,呼吸,腳步,泥土磨砂,似乎都是那麼的清晰明了。遠處雪山熠熠生輝,一座座高聳的雪山模糊了輪廓...

群山深處彷彿被世界拋棄的角落,看似是孤獨編織的牢籠,實際上珍藏著內心的棲所。

當我置身山野,我就在自己想在的地方。在那裡,我感覺快樂而滿足,感到自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設定自己的節奏,總是很享受獨攀。我喜歡自己和自然的交流。只有你、岩石、冰和山峰。雖然我感到渺小而微不足道,但在山中我可以擁有完整的生活,像孩童一般玩耍。這是我感到最舒服的地方,可以做我覺得要做的事。

— Ueli Steck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