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屢戰屢敗後,皇太極改造一武器,成為扭轉明清佔據關鍵

撰文/趙立波

作為沙場成長起來的皇太極身經百戰,先後經歷了數百次重大戰役。尤其是在認識到滿洲兵作戰武器短板後,他開始加大武器裝備,並進行作戰方式轉變,大大提高了戰鬥力。此前,明朝在天啟三年前後,在徐光啟等人的倡議下,從澳門葡萄牙手中購進西洋大炮30門,運回京師,其中11們右山海關轉運到寧遠作為邊防利器。明朝在購炮的同時,還聘請了西方炮師,指導造炮和訓練炮手。由於西洋大炮的威力巨大,在明朝取得寧遠、寧錦大捷和保衛京師戰鬥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皇太極親身經歷寧遠、寧錦戰鬥,眼看被明軍以炮火阻擊在堅城之下,遭西洋大炮重創損失慘重。他看到八旗勁旅擅長野戰,不善攻堅,所謂“野地浪戰,南朝萬萬不能,嬰城固守,我國每每弗下。”(《明清史料》)於是認為“彼山海關、錦州,防守甚堅,徒勞我師,攻之何益?惟當深入內地,取其無備城邑可也。”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親領大軍,避開明據堅城重炮的寧錦防線,取道內蒙入關,進逼北京。可是“去京師而不攻,環涿州而不攻,皆畏銃也。”足智多謀的皇太極,被明軍西洋大炮的沉重炮聲驚醒了,充分認識到此炮在戰鬥中攻擊和殺傷的巨大威力,深感後金兵雖然勇猛,但僅憑刀矛弓箭,要想攻取架設西洋大炮的堅城,極為困難。因此,他要以敵之長,補己之短,決定製造西洋大炮。

天聰五年正月初,皇太極命總兵官額駙佟養性為督造,遊擊丁啟明、備禦祝世蔭為監造鑄匠王天相、竇守位,鐵匠劉計平等一批漢官漢匠負責製造紅衣大炮,造成以後,賜名“天佑助威大將軍,凡四十具,”後金先是“未備火器,造炮自此始。”這標誌著後金開始進入冷熱兵器並用時期,對後金軍隊的發展壯大具有重要意義。

是年七月,皇太極親統大軍進攻大凌河城首次命總兵官佟養性用牛騾挽車運載紅衣大炮、大將軍炮四十位隨征。當後金進抵大凌河城時,皇太極決定采取圍城打援的戰術,令佟養性將紅衣大炮、大將軍炮運至錦州大道而營,既可攻城,又可擊援。在大凌河戰鬥中,火炮發揮了巨大威力。八月十二日,用紅衣大炮“擊賊城西隅台、降守台兵,又擊賊城南隅,壞樓堞:。翌日,擊東一台,台圮,守者宵遁,盡殲之。”九月十六日,佟養性率領炮兵隨皇太極打擊明援軍,“敵望風遁”。二十四日,明太仆寺卿監軍道張春、總兵吳襄等率領馬步四萬餘。

由錦州來援大凌河城,“養性承旨屯敵營東,舉炮攻毀敵營。”十月九日,佟養性率舊漢兵載紅衣大炮六位、大將軍炮十四位,往攻於子章台。這是一座大的墩台,地勢險要,駐有重兵,垣牆堅固。“炮攻該台三日,擊毀牆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台人惶憂,力不能支,第四日遂降矣”。攻下此台後,“周圍各台明人聞之,近者歸降,遠者皆棄台而遁。”十一月,佟養性“率兵攻克馬家湖台,自大凌河至廣寧,明所置台墩悉毀之。”由上可見,“其年征明,久圍大凌河,而功以成用大將軍力也。”於是“自此凡遇行軍,必攜紅衣大將軍炮。”

大凌河戰後,有些漢官就造炮和使用中存在的問題,上疏獻策。 天聰六年正月,佟養性奏曰:“軍中長技,攻打城池必須紅夷大將軍,緊要必用,其別號次之。……目今夥器,雖有大號將軍,然尚少,宜亟諭令金、漢官員各管地方,有遺下各號大將軍炮,盡數查出送來。仍再多方鑄造,酌議收拾,方可有用。大炮百位不多,火藥數十萬猶少。”七年三月,總兵官馬光遠奏曰:“一件,火炮雖有,要平日收拾得所,演放得法,方為實用。今將現在火炮查堪,應隨營者,即著落營官管理,應守城者,即著落守城官管理,務要經心收藏,不許風雨損壞,責任分明,緩急有賴,臨期不致推諉誤事矣”

“一件,大小火炮車輛,已經采有木植造作矣,但造成之後,如仍前不收拾,不扇蓋,萬一出門,方才手忙腳亂收拾車輛,怎得堅固?臨期豈不誤事,事在該管車輛之官,時時查看,時時修理,又要總兵額真時時稽查,不許惰誤,自乾罪戾,方得實用矣”;“一件,火炮硝黃造作,雖有派就人夫收藏,務要得法,給散務要分明。造作不堪,罪在匠役,分發不明,罪在將官,計人計藥,多多備辦,或出或入,俱要節省”;“一件,炮局、藥局,雖有地方,而無房屋,凡遇暴日寒天,匠役無處遮蓋,苦楚難當。合無每局造廠房十數間,以蔽風雨,庶匠役不致偷安,造作可得長便矣”;“一件,造炮鐵匠,並造藥匠役,有各貝勒家下之人,有各官下新來之人,本身雖有田地,隻身無人耕種,時刻不離,顧此失彼。其苦楚與兵役大不相同,既要令他打造,必須厚加吃穿,此人方得安心效力矣。”

七月,參將祝世昌奏曰:“若攻打城池,必須紅衣大炮,……遇攻戰則星羅棋布,擺列攻打,不但易於攻克,在敵人亦膽落心寒。若說紅衣炮沉重,少拿一二十位,別拿二將軍、三將軍、三眼槍、是有火器之名耳,氣微力少,不得實用。……然.人多不知紅衣炮好處,苦於難拿,隻揀輕便省力者,但不知一紅衣大炮乃萬人之敵,雖是沉重,加之腳力、人力行走亦易。況南朝豈不知我有紅衣大炮,防守自然比常不同,此舉必多用紅衣為妙。”皇太極對於他們的建議十分重視,酌情采納。這種炮是用銅鑄造,炮身前細後粗,底稍斂。全長264厘米,口徑13厘米,底徑48厘米,有4道箍,及準星、照門,重3900斤,安裝在4輪車上,上有橫梁承炮身。發射時,裝火藥5斤,鐵彈10斤。此炮由於炮管長,裝藥多、彈丸大、射程遠、毀力強,是攻堅製敵的利器。

皇太極除了製造火炮外,另一個來源是收繳明軍的大量火炮,早先繳獲大批明軍火炮,多數棄之不用,僅有少數作為預警信炮。天聰五年以後,便將收繳的明軍火炮全部集中,交由漢軍使用。是年大凌河之戰,皇太極“以大凌河所獲大小火炮三千五百位,……總兵官額駙佟養性管理。”天聰七年五月,孔有德、耿仲明率部降金,攜來大量大炮火器,僅紅衣大炮就有六七位,如其中多數是直接購自澳門葡萄牙的優質火炮。

皇太極為了慶祝後金兵攻佔旅順、舉行閱兵,這時共有紅衣大炮三十位,還有許多各種大小炮。崇德五年至七年,明清松錦大戰,以清勝明敗而告終,根據檔案資料統計,清軍在松山獲大炮2363門,其中紅衣大炮6門;在錦州獲大炮488門,其中紅衣大炮7門;在塔山獲大炮452門,其中紅衣大炮1門;在杏山獲大炮380門,其中紅衣大炮2門,共計獲大炮3683門,其中紅衣大炮16門。另外。還獲火槍1519支,及各種炮子槍彈和火藥。由上可見,皇太極自製造和使用火炮起,直到他病逝,經歷了13年,後金(清)的火炮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到清入關前,明朝在關外以1比10的火器劣勢處“芒無所恃”的境地,清軍在火力裝備上已佔絕對優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