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俄軍重新裝備203炮 老炮還能“再煥青春”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根據俄羅斯軍方的消息,在今年6月底,部署在科麥羅沃的俄軍中央軍區炮兵部隊已經接收了12門翻新的2S7M自行火炮,而隨後俄軍還將接收更多經過更新的2S7M型203毫米自行火炮,其裝備範圍也將涵蓋俄軍現有的五大軍區。

從外觀上看,2S7M和2S7幾乎沒有區別

儘管被稱之為“重新服役”,但從單一型號的角度看,2S7系列自行火炮其實從來沒有從俄軍部隊中正式退出,在謝爾久科夫軍改時期,俄軍大規模地削減了包括203毫米火炮在內的炮兵部隊,俄軍一度只剩下幾個炮兵營還裝備2S7自行火炮,表明當時俄軍“放棄”203毫米炮的心態已經十分明顯,如今該型火炮的“再度走紅”,確實也是多少有些“逆世界潮流而動”。

這輪改革實際上早在去年年底就已經形成決策。據當時俄羅斯《消息報》稱,改革主要內容是大規模擴大炮兵部隊規模,將組建一批新的炮兵團和旅級部隊。該報稱這是俄陸軍30年來最大規模的變革。裝備方面,新組建部隊將裝備“颶風-1M”火箭炮、MSTA-SM(2S19M)型自行榴彈炮以及無人機。此外,還將啟封一批2S7式203毫米榴彈炮和2S4式240毫米迫擊炮,使之恢復服役。

2S3和2S7都是冷戰期間蘇聯機械化部隊進攻時用於突破的重型炮兵力量

大批量裝備203毫米自行火炮這件事情,對於當代軍隊來說已經是很少見了。畢竟在整個冷戰期間,全世界只有兩款203毫米自行榴彈炮大規模裝備部隊,一款是美國研製的M110,另一款就是蘇聯研製的2S7。其中M110幾經改進,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從美軍中全面退役,至今僅有日本、台灣等少數地方還在裝備;而2S7則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裝備蘇軍,並且一直服役至今。

應該說兩種火炮在冷戰時期都處於兩大陣營炮兵部隊裡極端重要的地位。這其中的原因不難理解:在戰線狹窄的西歐戰線上,大口徑火炮無論對於防禦方壓製進攻力量還是進攻方摧毀堅固據點都有著很好的效果,而快節奏的機械化戰爭對於火炮的自行化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較遠的射程又使得203毫米炮成為打擊敵方炮兵的重要武器,加上作為能夠發射核炮彈的武器,203毫米炮還承擔了雙方軍隊使用戰術核武器的職責……

冷戰期間的203毫米自行火炮是北約國家的防禦利器,也是華約或者說蘇軍的重錘

但是在冷戰末期,美軍已經開始全面退役自己裝備的203毫米炮,並且將該型火炮從裝備體系中取消。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與M110這款自行火炮的性能缺陷有關。一方面,M110為了便於空運部署,使用了一款重量較輕的履帶底盤,這讓該炮必須採用敞開戰鬥室,戰場生存性較差;另一方面,輕型的底盤也限制了M110的進一步更新,M110經過幾次更新之後,到80年代已經基本沒有更新的潛力;而從美軍裝備體系來看,80年代服役的M270多管火箭炮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都已經可以彌補M110退役留下的空缺,戰術核武器的使用則因為155毫米核炮彈的誕生失去了獨特性。加上155毫米火炮在射速上的優勢以及射程上的增加,203毫米火炮所賴以存在的優勢幾乎已經不複存在。

M270在美軍這邊取代了203毫米炮的位置,而在一些沒有此類武器的國家和地區,203毫米炮還是保留了

類似的原因在蘇聯的2S7身上也有,2S7同樣使用了敞開戰鬥室,防護力偏低;雖然使用了自動裝彈機,但射速仍然沒有大幅度增加;雖然32公里的射程在蘇軍裡最遠,但與新一代的2S19自行火炮相比優勢並不明顯。唯一的優勢在於203毫米炮較大的威力對於進攻的蘇軍還很有必要,因此2S7才一直在蘇軍序列中服役。

但是在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的戰略態勢由攻轉守,在這樣的情況下,2S7遇到的問題其實和當年M110的問題一樣,加上戰後精確製飛彈藥的應用降低了對彈藥威力的要求,處於防禦狀態的俄軍對於203毫米炮的需求也在持續下降。

蘇聯為152毫米炮研製了“紅土地”,對203毫米炮卻……

類似的問題在解放軍當年研製203毫米炮時也有過。當年兵器工業部門與英國、西班牙聯合研製203毫米牽引火炮時,其最終目的是研製國產的203毫米自行火炮,我國的203毫米自行火炮設計也試圖改善美蘇在此類火炮上的不足,比如計劃隻用封閉式的炮塔戰鬥室,同時配備自動裝彈機,加上我國203炮因為後發優勢,發射底排增程彈藥時射程達到50公里左右,理論性能也是較為先進的。

但在冷戰結束後,一方面必須使用主戰坦克底盤的203毫米自行火炮研發和裝備成本過於高昂(參考蘇聯的經驗,很可能主戰坦克底盤都無法滿足全封閉的203毫米自行火炮的要求),另一方面當時準備研製的52倍徑155毫米炮預計在射程上較傳統的45倍徑155毫米炮有較大提升。經過權衡,我國最終也放棄了203毫米自行火炮的研製。

中國研製過的唯一一門203毫米自行火炮,目的只是測試,其結構和布局與我軍設想的自用型號完全不同

此次俄軍裝備203毫米炮,一方面的考慮可能是受限於俄軍先進自行火炮不足的現實,返修一部分老炮以滿足部隊數量的需要;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受到東烏克蘭和敘利亞內戰的影響,畢竟在這兩地的戰鬥中,大口徑火炮對於堅固設防的城市的打擊效果得到了充分體現,也讓俄軍決定回復裝備一部分這種火炮。

當然這種裝備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俄軍炮兵火力的面貌,在敘利亞和烏克蘭學到的經驗也未必就能完美適應歐洲的局勢和需求。但對於經歷了“謝爾久科夫”軍事緊縮後的俄軍,重拾“大炮兵主義”,大力加強炮兵部隊的建設,也反映了俄軍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對於戰爭形態的認知與想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