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凌河血戰之後,明帝國邊防線的全面潰敗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當時間行進到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 年),已經相對穩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明帝國邊防線上又有了新的異動。因為就在這一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明軍也即將迎來終極敵人——後金八旗軍的挑戰。

1620年萬歷皇帝駕崩,熊廷弼又遭彈劾罷黜, 明軍政局不穩,邊軍易帥,接任的袁應泰又是個不知兵之人,這對努爾哈赤來說是個天賜良機,於是他乘勢發動了沈陽戰役。明軍雖奮力死守,最終,三月八旗軍攻陷了沈陽城。

在之後的戰爭中努爾哈赤明白了“以車製車”戰術的正確性。而攻陷沈陽、遼陽後,八旗軍也繳獲了大量明軍火器,開始嘗試建立自己的戰車部隊。

明代戰車分解圖

天命八年(公元1623 年)四月一日, 努爾哈赤規定:每牛錄遣甲兵百人,以十人為白巴牙喇,攜炮二門、槍三支;四十名為紅巴牙喇,攜炮十門、槍二十支,其中十人攜盾車二輛、水壺二個;黑營五十人,攜炮十門、槍二十支,其中二十人攜盾車二輛。

可以看出,在努爾哈赤起兵八年後,火器與戰車在八旗軍中的比例已經很高了。由此可見,雖然很多人認為八旗是騎射立國,但他們首先倚重的是重裝步兵突擊, 後來很快轉為依托火器與戰車。八旗甚至規定“遇敵若無盾車,切勿出戰”,並有因未攜帶盾車就貿然投入作戰而獲罪的記載。

努爾哈赤死後,繼位的天聰汗皇太極更加倚重火器。他以滿人勳貴佟養性為指揮官,以漢人為兵丁組建炮兵營,同時大力仿製紅夷大炮,最終於天聰五年正月仿製成八旗第一門紅夷大炮。至此,八旗軍通過收編以及仿製,擁有了紅夷大炮之類的重型火炮,並且憑此創立了車營戰術,擁有了野戰條件下正面擊敗明軍火器車營的實力。而這種實力將在1631 年的大凌河之戰中體現出來。

崇禎四年(天聰五年,公元1631 年) 正月,永平四城奪回後不久,孫承宗便東出巡關,準備重新整備關外防務。經過崇禎批準,他決定先修築大凌河城(大凌河中左千戶所),以連接松山、杏山、錦州等城。因此,總兵祖大壽、何可剛等率領十餘名副將正式前去動工重建。

皇太極知道後表示:“坐視漢人開疆拓土,修建城郭,繕治甲兵,使得完備,我等豈能安處耶?”同時聲稱明帝國的精銳皆在此城。七月二十日,皇太極率領八旗部隊從沈陽出發,八月一日,臣服於後金的蒙古部落領兵前來會合,駐扎於舊遼河。

明代虎蹲炮

八旗軍會合了蒙古人之後,兵分兩路,一路由貝勒德格類、阿濟格、嶽拖率兵兩萬, 經過義州駐扎在錦州和大凌河之間;一路由皇太極親自率領,走白土楊,趨廣寧大道。兩軍約定六日會於大凌河城。

由於大凌河七月中旬才開始重建,遼東巡撫丘禾嘉又擅自做主同時修複右屯城,分散了人力物力,此時大凌河城僅修複了一半。大凌河城中原有官兵一萬六千零二人,後派出買戰馬和鎮守寧遠二千二百人,所以戰兵只剩一萬三千八百零二人,另外有夫役商賈一萬多人,總人數不超過三萬。

如前文所述,八旗軍此時已經擁有了大量火器,甚至擁有了紅夷大炮,因此不會像過去那樣面對明軍的炮火被動挨轟或靠前面的死士用命來填。皇太極決定采取圍點打援戰術,八旗軍開始圍城並環城挖掘壕溝。據記載,該壕溝周長三十裡,城與壕之間有三裡。壕溝深一丈,寬一丈,壕外砌牆,高一丈,牆上有垛口。八旗軍又於牆內五丈處掘壕,壕溝寬五尺,深七尺五寸。八旗各個軍營外也挖掘壕溝,深五尺,寬五尺。八旗軍的這一系列動作截斷了大凌河內外的交通。另外,此次圍城,部分蒙古部隊作為八旗的備份隊也參與其中,不過他們沒有參與挖壕,而是利用其機動性強的特點掃蕩明軍偵騎和截斷通訊。

城中明軍發覺皇太極的意圖後,也曾派遣百餘騎兵出擊,試圖破壞八旗軍的土木作業。但出擊的明軍被皇太極派遣的八旗精銳巴喇牙(此時已改名為護軍)擊敗,都司王延祚被俘。壕溝挖好後,皇太極命令佟養性率領漢軍將火炮布置在通往錦州的道路上,以阻擊明軍來援。

面對八旗如此嚴密的防守,明軍也驚歎:“逆奴圍凌,連挖四壕,灣曲難行,器備全全,計最狡矣!故雖善戰如祖大壽,無怪其不能透其圍!”

八月十六日,錦州派兵兩千來援。二十六日,丘禾嘉與吳襄、宋偉合兵六千開往大凌河,在長山(大凌河城東南)與八旗軍接觸,敗回。九月十六日,皇太極決定親自出擊錦州,斷絕明軍對大凌河的支援。他先下令讓一百名八旗軍誘敵,自己率主力埋伏在小凌河岸邊。七千明軍貿然出擊,被誘入埋伏圈。見到明軍中計,皇太極親自帶領巴牙喇衝鋒,擊敗了該部明軍,然後乘機進軍至錦州城下,大批明兵被逼入城壕。在這場戰鬥中,多鐸墜馬差點戰死,可見戰鬥之激烈。

此戰之後,皇太極繼續設計,命一部分八旗軍偽裝成錦州援軍,引誘祖大壽出戰,自己則率領巴牙喇再次埋伏起來。祖大壽中計後出城遇伏,最後倉皇退回城內。皇太極下令將抓到的明軍俘虜集體屠殺。

戰後,大凌河城內可謂一片愁雲慘淡。城中糧草將盡,連原有的七千戰馬都幾乎倒斃殆盡,只有七十匹可以騎乘。軍民死者過半,幸存者只能以馬肉為食。雖然如此,明軍依舊決定死守,不肯投降,期待著朝廷的援兵。

紅夷大炮,采自《大清會典》之《武備》

二十四日,明軍援兵終於到來。監軍張春會同吳襄、宋偉等戰將百餘員,率領四萬步騎渡過小凌河,列車營與八旗對峙。二十七日,明軍拔營向大凌河城推進,在距城池十五裡處的長山與八旗交戰。皇太極準備在明軍戰車到位前衝垮對手,但這次和以往不同,明軍一開始便擺出了車營,所以沒有像薩爾滸之戰時那樣措手不及, 也沒有像渾河最後關頭那樣寡不敵眾,雙方可謂是真正的面對面較量。明兵巋然不動,齊發槍炮,聲震天地,鉛子如雹,矢如雨霞,直接擊退了八旗左翼的攻勢。於是皇太極命令火炮營行動,用大炮和火箭摧毀了明軍的東部車陣,右翼八旗一擁而入,先前遇挫的左翼也隨後跟進。

此時明軍中的吳襄見勢不妙,直接率部逃跑。但張春則重新集結剩餘部眾與八旗軍纏鬥(“其余少半之敵,複聚列陣”)。最後,被逼無奈的明軍只能火攻。女真人記述道:“時有黑雲起,且風向我軍,明兵趁風縱火,火燃甚熾,將逼我陣。”但有時候運氣也是戰爭決勝的條件之一,當時“天忽雨,反風向西,火滅,明軍反被火燎”。戰至此時, 其實戰局基本已定,但明軍依舊鏖戰不已。皇太極投入最後的盾車部隊,“列行營兵車盾於前,護軍、蒙古兵及廝卒列於後, 於是營兵推戰車近敵,縱馬兵發矢衝擊”, 依靠多兵種配合,八旗軍最終擊敗了明軍。

可以說,八旗軍在大凌河取得勝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重用漢人投降過來的炮兵。當時八旗軍給漢軍“一等炮手賞銀八十兩, 二等炮手賞銀五十兩”——要知道,明軍的選鋒兵一月收入也不過二兩銀子——同時對管理的軍官也給予厚賞:“管紅衣炮甲喇章京各賞牛一頭、婦女二口”。八旗軍依靠繳獲和模仿製造的火器,成立炮兵營,與盾車配合,最終打破了屢衝不破的明軍車營。

此戰中明軍一開始就擺出了車營,在一段時間裡讓八旗軍束手無策。可以想見,薩爾滸之戰後的一系列會戰中,如果明軍能夠正確運用火器與戰車,或許就不會接連慘敗了。但是歷史沒有如果,通過之前的一系列會戰勝利,八旗軍已經積累起了能夠正面擊破明軍火器車營的力量。

其實,車營的主要力量來自於投射火力——火器,這一直是明帝國最為倚重和擅長的。但是,明帝國在內外交困之下, 一直不能真正發揮其作戰效能。相反,八旗軍作為一支新興的武裝力量,雖然野蠻殘忍,但驍勇善戰;後金作為一個新興的政權,雖然以劫掠和屠殺為手段,但能保證其高效運轉。最終,後金八旗從不同方面建立了對明帝國的軍事優勢,甚至在火器數量上都佔據了優勢。

大凌河血戰的結局其實正揭示了這一點。此戰正式宣告明軍已全面失去軍事優勢。此戰後,明帝國邊防線的全面潰敗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本文摘選自《明帝國邊防史:從土木堡之變到大凌河血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