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藥養生密碼:溫、熱、寒、涼,四性用不同

《本草綱目》是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總結16世紀以前的藥物經驗編寫而成的,是對本草學系統而全面的整理總結,為中藥食療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中藥作為我國傳統中醫的精華所在,既可用於養生,又可用於治病,但是想要真正的為我所用,就要對養生密碼進行詳細的解讀,這樣才能利用中藥來護佑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溫、熱、寒、涼,四性用不同

中藥的性質有寒、凉、溫、熱四種,我們通常會簡稱為中藥的「四性」。 中醫認為藥物是通過調節機體寒熱變化來糾正人體陰陽盛衰的,因此,性質不同的中藥其效用各不相同。

四性從本質而言,可分為寒、熱二性,即四性中大致可分為溫熱和寒涼兩大類不同的性質。一般情況下,中藥的四性是根據中藥吃完後對身體產生的作用來劃分的。如寒性和凉性的中藥能減輕或消除體內熱象,清熱解渴;而吃完後有明顯地減輕或消除身體寒象的就歸於溫性和熱性。其實,所謂寒與凉、溫與熱的區分都只是程度上的差別,寒性的程度比較輕就歸為凉,熱性的程度比較輕就歸為溫。對於有些藥物,通常會標有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予以區別。

中醫理論認為中藥有改善疾病癥狀的功效,所以人們可根據自身的體質來選擇合適的中藥。中醫上講「熱則寒之,寒則熱之」,就是說凡是寒性的疾病就應該多食用性質溫、熱的中藥,凡是熱性的疾病就應該多食用性質寒、凉的中藥,簡潔地指出了不同藥性所適用的癥狀和性質。一旦用反,就會導致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通常,寒涼葯如葛根、金銀花、綠豆、梔子、蒲公英等,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養陰等作用,主要用於熱證或機能亢進的疾病。溫熱葯如乾薑、何首烏、地黃、桂圓肉、鹿茸等,具有散寒、溫裡、溫經、通絡、回陽、化濕、補陽等作用,主要用於寒證或機能減退的證候。

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葯,其寒熱偏性不明顯,實際上也有偏溫、偏凉的不同,稱其性平也是相對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範圍。平性葯多為滋補藥,用於體質衰弱或寒涼和溫熱性質中藥所不適應者。如黨參、太子參、靈芝、蜂蜜、阿膠、甘草、枸杞子等。

由於寒與凉、熱與溫之間具有程度上的差異,因而也要求中醫在用藥時要相當注意。如當用熱葯而用溫葯、當用寒葯而用凉葯,則病重葯輕而達不到治癒疾病的目的;反之,當用溫葯而用熱葯、當用涼葯而用寒葯則會給身體帶來傷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