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化療後血小板低,醫生是怎麼做的?

腫瘤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年,CIT)是臨床常見的化療藥物劑量限制性毒性反應,有可能導致降低化療藥物劑量或延遲化療時間,甚至終止化療,由此影響臨床療效和患者生存,並增加醫療費用。

什麼是血小板?

血液中一共含有三種細胞,分別是血小板、紅細胞、白細胞。而血小板做血液中,主要用於血液凝固的作用,但是總是默默無聞的工作,以至於經常被人們忽視。

血小板低的影響

血小板減少程度可分為Ⅰ-Ⅴ度,嚴重者可致死亡。

當血小板<100×109/L時,患者不能耐受各種精細部位(如眼科)手術、重要臟器(如顱腦)手術以及各種大手術;

當血小板<50×109/L時,患者的出血風險會顯著增加,可引起皮膚或黏膜出血,同時患者不能承受手術治療和侵襲性操作檢查;

當血小板<20×109/L,有自發性出血的高危險性;

當血小板<10×109/L,則有自發性出血的極高危險性,甚至可能發生顱內出血、內臟出血等致命的不良事件。

哪些化療藥物易引起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的正常生存期是8~10天。因此,血小板的變化一般從化療後第7天開始下降,並且在第14天達到最低值,而又自然回升到正常水準需要28~35天。每程化療間隔時間一般為7天,14天,21天和28天,當出現血小板減少症時,單純靠自然恢復,很可能會導到下一程化療延後,影響總體療效。

研究表明20%~30%的化療患者會出現明顯的血小板減少症,常見於含有鉑類、紫杉醇 類、蒽環類、吉西他濱等化療方案中。單葯卡鉑化療引起的CIT最多見,發生率高達81.8%,聯合卡鉑、吉西他濱或紫杉醇化療時CIT發生率分別為58.2%、64.4%和59.3%。

CIT治療,離不開「三劍客」

CIT治療主要包括兩大方向,一種是「缺啥補啥」,即輸注血小板,實時補充,但目前來源緊缺;另一種是促血小板生長因子,目前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使用的有重組人白介素-11(rhIL-11)和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藥物的治療效果相當,rhTPO副作用相對較少,但價格昂貴。

1、輸注血小板

指南指出對於成人白血病和多數實體瘤患者,當血小板≤10×109/L時,需預防性輸注血小板。特別是有出血危險的腫瘤,如白血病、惡性黑色素瘤、膀胱癌、婦科腫瘤和結直腸腫瘤等,當患者的血小板≤20×109/L時,應考慮輸注血小板。實體瘤患者血小板在10×109/L~50×109/L時,根據臨床出血情況,可考慮輸注血小板。

輸注血小板能快速提升血小板數量,但只是暫時性的效果,不能解決根源性問題。特彆強調的是,預防性輸注不可濫用,防止產生同種免疫反應導致輸注無效。

2、重組人白介素-11(rhIL-11)

是最早出現的促血小板生長因子,可直接刺激造血乾細胞和巨核系祖細胞,誘導巨核細胞成熟分化,促進血小板的生成。

rhIL-11推薦劑量為25~50ug/kg,皮下注射,1次/天,至少連用7~10天,至化療抑製作用消失或達到停葯標準。在下一個周期化療開始前2天及化療中不得用藥。

注意腎功能不良、體液瀦留、充血性心力衰竭、房性心律不齊或冠狀動脈疾病史者及蒽環類藥物引起的骨髓抑製患者,應用慎用rhIL-11。

3、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

是另一種造血因子,調控巨核細胞分化、成熟的全過程,從而促進血小板的生成。rhTPO推薦劑量為300 U/kg,1次/天,連續應用14天。對於上一個化療周期發生過3度以上CIT的患者或出血風險較大的患者,建議更早使用。

血小板生長因子停葯指征:血小板≥100×109/L或至血小板較用藥前升高50×109/L。

哪些情況需要預防性用藥?

對於出血風險高的患者,為預防下一個化療周期再發生嚴重的血小板減少,可預防性應用血小板生長因子,以保證化療的順利如期進行。

CIT出血的高風險因素:

(1)既往有出血史;

(2)化療前血小板<75×109/L;

(3)接受含鉑類、吉西他濱、阿糖胞苷、蒽環類等藥物的化療;

(4)腫瘤細胞骨髓浸潤所造成的血小板減少;

(5)體能評分>12分;

(6)既往接受過放療,特別是長骨、扁骨(如骨盆、胸骨等)接受過放療。

患者有出血高風險因素:化療結束後6~24 h內開始使用rhTPO和(或)rhIL-11。

患者無出血高風險因素:血小板<75×109/L時開始使用rhTPO和(或)rhlL-11。

總之,腫瘤化療後血小板減少症,可輕可重,不容忽視。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