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小學生全國性競賽隻保留29項,背後傳遞了什麽信號?

近日,教育部為了給孩子們減輕過重的課外負擔,進一步規範了競賽活動,中小學生全國性競賽隻保留29項。

本次中小學全國性比賽遴選結果一公布,就引發了熱議,這29項全國性競賽都有哪些特點呢?又給學生和家長傳遞了什麽樣的信號呢?

眼下遴選出的這29項全國性競賽中,科技類比賽就佔12項。科技類比賽中,除了信息技術和機器人這樣的熱門比賽種類之外,也有像天文知識競賽和防震減災知識大賽這樣的冷門比賽。而藝術類比賽隻佔4項,基本是書畫和攝影各佔半邊天,其中還有一項是科學影像大賽。學科類比賽中,文科理科各佔一半。

很多家長擔心,全國性比賽數目少了,孩子參與比賽的機會也相應的少了,競爭力會下降嗎?科學素養和藝術素養應該怎麽提高呢?我們特別邀請兩位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分別從科技類比賽和藝術類比賽的角度為家長們談一談,關於競賽的那些事。

專家支招

警惕盲目參賽給孩子帶來副作用

張文龍(北京學生活動管理中心科技教學部部長)

教育部頒布針對學生競賽的規定,在我來看有兩大含義,第一規範作用,第二導向作用。

規範主要是因為目前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的競賽琳琅滿目,質量參差不齊。其中不乏有各種社會培訓機構、公司等主辦的競賽,高額收取報名費用、借機推銷相關教育產品等,破壞了教育活動的公益屬性,不利於教育大環境的良性發展。

此次公布的競賽名單中項目主辦方均為教育部、中國科協等官方部門,應該說把辦賽的“門檻”設立得非常高,這無疑是對中小學競賽市場進行了一次“大洗牌”。

導向是指通過規範,大力倡導公平公益的教育環境。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去功利化,真正地開展一些富有教育性、科學性的競賽活動,這一舉措體現了政府教育部門管理好中小學教育競賽的決心,同時也是中小學教育競賽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風向標,我也相信這項規定的頒布會延伸影響到中小學生教育活動管理的其他方面工作。

目前競賽名單中近一半涉及科技項目,項目內容聚焦在“編程”“創新”“製造”等幾個關鍵詞上,可以說較全面地覆蓋了中小學生科技教育的各領域,這一點在選擇競賽時應該是有考慮的,通過競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最終實現科學素養的提升。

科技競賽是選拔提高的渠道,展示分享的平台,是開展科技教育的其中一種有效方法。但家長在培養孩子時切不可把競賽獲獎作為評價科技教育的唯一手段。如果孩子的專業能力水準還遠不及參賽標準,盲目參賽反而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引發厭學等負面影響。

我們應該更注重養成教育,把提升科學素養作為科技教育的常態化目標,從認識一件科技產品、上好一節科技課、用心參與一次科技活動等日常生活學習的點滴入手,教會孩子“愛科技、懂科技、學科技、用科技”,當做到這些以後,競賽獲獎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讓孩子在藝術中找到美好和寄托

杜磊(海澱區中學美術教研員)

作為老師,我們在藝術學科領域當中,強調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關鍵品格、感知能力、情感態度,包括生活經驗的一個累積。從國家層面來講,也是通過多種舉措積極地提倡家長和學生改變唯競賽論的思想,改變競賽是為了升學的態度。

從家長角度來講,孩子藝術素養的培養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不能拔苗助長,要遵循兒童發展規律,要給孩子更多的空間。無論是參加競賽也好,升學也好,還是要遵循孩子的興趣愛好,不能讓升學成為指揮棒。

現在教育界提倡核心素養。我們以前都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更側重於先天的這種身心特徵,孩子本身的特質。那麽素養主要是指一個人的修養,結合了先天遺傳和後天養成。家長既要保護孩子先天的對藝術的好奇和探索,隨後也要通過各種熏陶,讓孩子的藝術素養不斷地完善。

藝術素養的培養,是一個人一輩子、一生都要去完成的事情。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是在不同的階段中去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從大的層面上來講,是要培養德才兼備,德藝雙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說,培養藝術素養不能單純地從升學出發,而要從孩子一生的發展來看。

家庭環境中培養孩子藝術素養有哪些做法呢?

首先,在家庭環境當中,要肯定孩子藝術探索的天性,不能以像與不像、畫得是否真實生動來做判斷。更重要的是他在繪畫當中表現出對自然、對生活、對社會的一種美好嚮往和情感寄托。

其次,要鼓勵孩子通過畫筆來表現自己的內心情感。

再者,做為家長呢,我覺得應該多帶孩子去體會大自然、去參觀美術館和博物館,讓孩子多參與這種對藝術素養有提升的家庭活動和課外活動。

如果有條件有機會的話,家長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滲透一些美術甚至美育的知識,與孩子成為朋友,在藝術體驗過程中,相互探討、相互學習,鼓勵孩子釋放天性。讓藝術伴隨著他成為一個有情懷、有理想、有目標、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讓藝術伴隨他一生。

文:本報記者 祝願 整理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現教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