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競爭對手關係的激辯

作者:零壹零售金融智庫

“銀行這兩年在加速科技投入,很多銀行都提出要拿收入(或淨利潤)的1%用來發展金融科技。而目前這種為銀行、保險、證券、消費金融公司、信託等持牌機構提供科技服務的公司非常多,我們粗略統計後發現至少有一萬家。這些公司屬於為金融業務提供“工具、兵器、裝備”的行業。我們今年發現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的科技裝備競賽其實在激烈的進行。”

12月下旬,在零壹財經?零壹零售金融智庫第32期閉門會上,零壹財經創始人柏亮在主持會議時對此次閉門會的背景做了如上介紹。這次會議的主題是“銀行科技戰略與裝備競賽”

銀行科技這一概念,近兩年常被提及,尤其是去年金融科技監管加強以後。事實上,不管是以什麽樣的形式開展的金融業態,都在逐步回歸到持牌機構,而銀行是當之無愧的最大金融業務板塊。

在此前的監管環境下,科技公司基本只要具備相關技術就可以開展金融業務。但經過近期監管後,科技公司的金融業務在逐漸被剝離,而更加體現服務性、輔助性。但不可阻擋的是,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的結合在加強。

本次閉門會邀請了相關學者和業界實踐者,進行深入討論。閉門會分為上下場,上半場討論的主題是“風控更新——銀行業務轉型的破局點”,下半場的主題是“開放銀行——用什麽兵器練就獨門武功”。

第一部分

風控更新——銀行業務轉型的破局點

智能風控助力中小銀行業務轉型

閉門會上,零壹學院總監、零壹財經華南總監劉向南發布了《智能風控助力銀行轉型更新》報告,他指出,在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風控智能化程度越高的銀行更容易通過降低綜合運營成本建立競爭壁壘。

就銀行智能風控的發展現狀來看,四大行的智能風控建設起步較早,跟BATJ均有較為深度的合作。如中行與騰訊合作,農行與百度合作,建行與阿里合作,工行與京東合作等。少部分城商行在風控系統的智能化、數字化建設上投入也較多,而中小農商行普遍風控智能化進程相對較為滯後。

國內互聯網銀行在智能風控方面頗具先天優勢。從資源稟賦上看,互聯網銀行背後股東強大,且在數據支持、技術支持等方面較具優勢。

他指出,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中小銀行在風控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挑戰,包括不限於技術團隊缺失、資金預算較少、業務範圍受限;因此在智能風控系統的開發方面,幾乎都以對外採購或者合作為主。因此,城農商行應是做金融科技的乙方企業比較聚焦的客戶群體,而相對成熟的第三方銀行科技服務商也是中小銀行風控智能化建設的助力。

關於如何實現智能風控的破局,劉向南總結了以下四個關鍵點:首先是打破所謂的數據孤島;其次是從基層架構層面優化數據基礎;再次是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最後是資訊化安全建設。

征信與大數據和新技術的關係

銀行數字化轉型、智能風控布局離不開數據。談及征信與大數據和新技術的關係時,央行征信中心原副主任汪路指出,他對運用智能手段、大數據技術等進行風控,整體持保守態度;在征信領域,相對企業端的大數據征信,他對個人端的大數據征信態度更為保守。

一方面,他對將非直接信用交易數據(如互聯網巨頭們掌握的各類交易數據、社交數據、行為數據等)用於個人征信態度保守;同時,他指出,個人征信的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完善,監管當局對當下諸多行為尚未認可,如果沒有被認可,各機構不應開展這類業務。

另一方面,他僅認可內部範圍內的相關數據使用。如一些機構在業務開展中已經沉澱了數據,並且是合法的,也具備了內部使用、進行風控的能力,且僅僅在內部使用;但與此同時,這種方式是否是有效的、公正的,他持質疑態度。

總體來看,他認為,數據使用與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思考,並進一步找到解決方案;且監管部門要有作為、要關注、研究問題,並且組織社會去就一些問題達成共識。

客戶下沉已成趨勢,銀行應加強與外部科技公司合作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原副司長李曉楓指出在“長尾效應”的作用下,銀行客戶下沉已成為一個歷史趨勢。銀行的長尾業務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中小微企業和消費金融。中小微業務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及銀行相關業務經驗的持續累積下,現階段發展較好。而消費信貸因其最大的特點是非抵押,故應是銀行未來業務下沉的重中之重。

對於銀行未來的發展,李曉楓指出,應引入ABCDMIOP的原則,即A(人工智能)、B(區塊鏈)、C(雲技術)、D(大數據)、M(移動化)、I(物聯網)、O(開放)、P(平台),逐漸形成開放銀行的格局。應辨清對手和競爭對手的區別,對手是具有排他性,而競爭對手之間是可以相互合作的。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之間應當是一種競爭對手關係。銀行應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公司的科技實力,彌補自身的科技短板,從而形成兩者共贏的局面。

他同時也分析了中小銀行的業務下沉路徑。他指出,面對變局,中小銀行亦應進一步開放。“大行都對線上流量巨頭低頭,小銀行就更不用說了,你要做這一塊,可能開放API是條路子”。在具體發展路徑方面,他指出中小行應循序漸進,“不要一開始就畫一個大圖,可能要從一點點做起來,對小行比較合適。”

第三方科技機構對銀行業務意義非凡

關於在141號文之後銀行如何拓展網貸業務,冰鑒科技戰略發展部總經理管琯指出,在銀行網貸的科技轉型之中,第三方科技服務機構彌足重要,因為特別是在金融信貸領域,高端的數據分析人才來源比較有限。尤其是對於二三線城市的城商行和農商行,他們吸引高端人才就職的困難較大。

關於如何幫助銀行對央行征信稀疏人群授信,管琯指出,數據和模型是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

首先,數據對銀行網貸人群的覆蓋度要足夠大,一般來說覆蓋度低於70%,基本就失去了在風控場景下大數據建模的意義和價值;為達到這個目的,銀行可以選擇專業的三方機構進行聯合建模,在銀行內部數據的基礎上,結合三方機構的行業經驗引入三方數據進行補充,內外部數據相結合進行建模。

其次,三方機構還可以將相關建模方法論賦予銀行。通過數據與模型的結合,一方面提升對網貸人群覆蓋度,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精準定位網貸人群的風險。

科技是中立的,應增強數據的可解釋性

關於金融科技的發展,拍拍貸首席數據科學家陳磊提出了如下觀點:

其一,應用科技的手段來做決策;

其二,通過數據的累積,可以把“一個低頻的應用做成一個高頻的應用”;

其三,科技是中立的,應對其保持開放的心態;

其四,針對模型和數據濫用的問題,應通過加強模型的可解釋性來應對。

DataVisor中國區總經理吳中指出,應利用人工智能的手段來應對現實中存在的各種欺詐行為。對於缺乏標簽甚至無標簽的數據,亦應通過人工智能的手段加以應對。此外,他強調,應強化模型輸出數據的可解釋性。

第二部分

開放銀行——用什麽兵器練就獨門武功

金融組織形態會變,但功能相對穩定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消費金融中心主任李廣子指出,金融組織的形態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現在的銀行和十幾年前或者更早之前,組織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他認為,不管在什麽情況下,金融體系的功能始終是不變的。“金融體系的主要功能包括支付清算、資金融通、資源配置、風險管理、資訊提供、解決激勵問題等”。

李廣子進一步指出,銀行和科技的結合,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集中在金融功能上,且從中長期來看,銀行和科技的融合,可以向資源配置、風險管理、資訊提供的功能發展。

此外,李廣子也對銀行的智能風控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他認為不同數據的含義不同,基於場景的數據更有價值;其次是智能風控的客戶範圍應主要集中在消費、零售這些區塊;再次是我們國家應加強對數據隱私的保護;最後是數據和數據模型可能存在濫用的問題,這需要關注。

監管的水位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零壹財經華中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郭田勇作了閉門會的總結發言。他指出,中國金融行業的彎道超車,只能是在金融和科技相結合的領域,就目前情況來看,在零售金融領域,在支付、場景金融等方面,發達國家沒有中國做得好。

他著重探討了監管對金融創新的作用和影響。他指出,監管機構應首先區分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對系統性風險應嚴加防範,非系統性風險則不應矯枉過正。其次,監管的尺度應當保持統一,不應對不同機構區別對待。再次,監管政策應一以貫之,以便讓市場保持合理預期,不能因為更換長官就瞬間改弦更張。最後,他總結道,監管應在保持綜合平衡的前提下,讓金融科技發展的步子更快一些。

點擊投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