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型銀行資產負債結構轉型

  大型銀行資產負債結構轉型

  樊志剛

  編者按: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經濟結構調整、金融監管體制重塑以及金融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各家商業銀行紛紛加快轉型步伐,積極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創新業務發展模式,但與此同時仍然面臨多方面的挑戰。本專題約請多位業內專家,就當前商業銀行轉型的難點和趨勢進行探討。

  大型銀行資產負債結構轉型已成趨勢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對於規模增長存在著較強的依賴性。然而,隨著我國經濟進入增速調整、結構轉型更新期,銀行傳統發展模式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突出表現為盈利增速和資本回報率的快速下降。為了應對巨集觀環境變化的挑戰,我國商業銀行近年來紛紛開始了經營模式轉型。其中,大型銀行在轉型發展探索中走在了市場的前列,而這些轉型舉措的方向與成效集中體現在資產負債結構的快速變化中。

  資產負債結構演變的主要特點

  資產規模增速慢於行業平均水準,且穩定性更高。2012~2016年,四大行總資產規模年平均增長率為10.1%,較全行業總資產年均增速低5.3個百分點,且各年之間增速的穩定性遠高於行業平均增速。這表明,大型銀行在新的經營環境下更注重將業務規模的增長控制在與巨集觀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穩健水準。

  投資類資產佔比持續上升,信貸資產結構更趨優化。四大行2012~2016年信貸資產、投資類資產佔比分別提高了2.2個、3個百分點,而同業類資產和其他非生息資產的佔比則呈下降趨勢。具體而言,信貸資產佔比提高主要集中於2012~2014年,而投資類資產佔比提高則主要集中在2014~2016年,國債、地方政府債等資本節約型債券投資成為表內投資的最主要增長點。與此同時,四大行對於信貸資產結構的調整快速推進。2012~2016年,四大行零售貸款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8%,較公司貸款(不含票據貼現)增速高約10個百分點。期間零售貸款在貸款總額中的佔比由26%提高至35%,而公司貸款(不含票據貼現)佔比則由70%降至61%。

  客戶存款基礎穩固,負債來源多元化穩步推進。從負債結構看,2012~2016年,四大行客戶存款資金佔比儘管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80%左右的絕對主導地位。雄厚的存款基礎依然是支持四大行資產規模穩健增長的核心要素。同時,非存款資金來源的佔比也呈現小幅上升趨勢。這其中,發行債券融資、向中央銀行借款的佔比增加起到主要作用,同業負債佔比則受到資金市場影響表現出一定的波動性。這表現了四大行在拓展市場主動負債規模方面的成效,而向央行借款規模的快速增長也是其積極配合央行貨幣政策、發揮市場資金傳導中介作用的體現。

  理財業務規模快速增長,表內外業務協同發展。做大表外業務規模是近年來大型銀行謀求轉型發展的另一重要著眼點,突出表現在理財業務方面。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4~2016年,五家大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餘額由5.05兆元增長至9.43兆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3.1%,是同期總資產規模增速的2.2倍。2016年末,大型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約相當於總資產規模的31.8%,這一比例較2013年末翻了一番多。

  資產負債結構調整的積極作用

  大型銀行的上述資產負債結構調整舉措在促進自身轉型發展和服務實體經濟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銀行自身而言,首先,增加投資類資產,特別是國債、地方債等低資本佔用的債券投資佔比,大力發展表外業務,不僅有利於降低對信貸規模擴張的過度依賴,培育資本集約型的發展模式,而且能夠促進新利潤增長點的形成,優化收入結構。其次,大力發展以住房抵押和消費貸款為主的零售貸款,優化調整信貸結構,在提高信貸資產組合的分散化程度,降低整體信用風險的同時,也更適應社會總需求構成中消費佔比逐年提高的趨勢。最後,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資產負債管理,有助於提高大型銀行對市場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從而增強經營業績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而在巨集觀層面,債券投資的發展、表外業務的創新與信貸穩健增長一起,共同促進了大型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方式的多元化,有助於提高銀行對不同資金需求主體服務的針對性。此外,在加快發展投資交易類業務的過程中,大型銀行更積極地參與到資金市場和債券市場中,有助於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活躍度,並在促進金融市場發展、提高市場資金配置效率等方面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

  金融監管改革背景下大型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新變化

  新一輪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情況

  2017年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宣布設立最高層面的金融協調監管機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拉開了新一輪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序幕。2018年3月21日發布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在金融監管領域提出了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方案,不再保留原中國銀監會和中國保監會。此次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旨在解決原有體制存在的監管職能不清、交叉監管和監管空白等問題,逐步建立統籌協調的現代金融監管新框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由此,以“一委一行兩會”為主體的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新架構也逐漸清晰。

  而在政策層面,2017年央行MPA考核全面實施,銀監會開展了“三三四十”專向整治等監管新政。今年年初以來,不僅廣受關注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頒布,關於商業銀行委託貸款業務、各類金融機構股權投資業務等管理辦法,關於加大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等的一系列制度和檔案也相繼頒布。

  綜合以上新制度和新政策可以判斷,我國金融監管將在“貨幣政策+巨集觀審慎”雙支柱框架下建立金融監管長效機制,全面貫徹穿透式監管的基本原則,從機構監管向功能監管、行為監管轉變,整體監管基調將更為嚴格。

  金融監管改革對銀行資產負債的影響

  短期影響:表內外資產規模增速有下行壓力,但大型銀行有望從市場格局調整中受益。在防風險、穩杠杆的總體監管政策導向下,巨集觀審慎監管與針對各類影子銀行業務的全面治理相結合,銀行信貸、投資、資產管理等業務都面臨較大的調整壓力。從資產負債表變化來看,出現一定程度的縮表現象。而由此帶來的信貸和金融市場資金可得性下降,將推高市場資金利率,從而進一步降低企業的新增資金需求。因此,從監管改革的短期效果看,銀行業表內外資產規模增速下行壓力較大。而由於大型銀行資產規模增速更加穩健,且各項業務的規範性要高於行業平均水準,預計受監管政策的影響小於行業整體水準。

  長期效應:銀行經營回歸本源,大型銀行綜合實力優勢有望強化。在監管新政的引導下,未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將回歸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主流,經營導向和規模增速將更趨穩健。與此同時,商業銀行面臨的其他機構以監管套利為基礎的跨界競爭壓力將有所緩解,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將越來越取決於包括客戶、資金、產品、服務、管理等在內的綜合實力。

  2017年四大行資產負債結構的新特點

  資產規模增速放緩,但降幅小於行業平均水準。2017年四大行總資產規模增速僅為7.1%,同比下降3.1個百分點,而當年銀行業總資產平均增長率降至8.7%,同比降幅達到10.9個百分點。四大行依舊表現出強於行業平均水準的增長穩定性。

  資產結構:保信貸,增投資,壓同業。在整體資產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四大行在資產配置上優先保證對信貸業務發展的支持,客戶貸款平均增幅仍保持在9.4%,高於其他主要類別資產,僅較2016年下降0.7個百分點。而在貸款內部結構中,四大行根據客戶信貸需求回暖的形勢,選擇壓縮票據貼現,同時加大公司貸款和零售貸款投放。兩類貸款增量水準大致相當,零售貸款佔比進一步上升至37%。而在非信貸資產中,四大行選擇壓縮收益率較低的同業類資產,增加投資類資產,尤其是國債、地方債等持有到期類債券投資繼續成為配置重點。

  負債結構:存款佔比保持穩定,債券和央行借款融資佔比上升。儘管四大行客戶存款增速在2017年進一步下降至6.9%,其在總負債中的佔比仍穩定保持在80%的水準。而由於存款的增長不能滿足資產規模增長的需求,同業負債也受嚴監管影響而下降,所以四大行2017年加大了債券融資和向央行借款的規模。兩部分資金來源的佔比均上升至3%。

  理財餘額年中止跌反彈,表現強於行業平均。表外資產方面,大型銀行理財產品餘額在2017年上半年跟隨行業大勢小幅下降後,第三季度開始反彈,年末增至9.97兆元。大型銀行雄厚的客戶基礎和穩健的投資管理模式是其理財業務發展勢頭強於行業平均水準的主要因素。

  大型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未來趨勢展望

  近年來,大型銀行通過促進資產負債結構優化和盈利來源多元化,邁出了堅實的轉型步伐,雖然在業務發展的具體細節上存在一定的瑕疵,但整體方向與金融監管改革的政策導向是一致的。監管環境變化需要大型銀行在堅持戰略轉型方向不動搖的條件下,對細節內容和步驟安排作出策略性調整。長期來看,大型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仍將延續近年來的演變趨勢,並持續優化。

  資產結構:以資本集約化模式促進資產收益率提升將是主導原則

  在日趨嚴格的資本監管約束和盈利增速下行壓力下,未來大型銀行將繼續探索資本集約型的規模增長模式,著力提升資產收益率,並有效管控資產風險。

  信貸業務上,資本佔用較低的住房抵押貸款,風險分散度較低、綜合收益率較高的信用卡分期、消費貸款等將繼續成為大型銀行發展的重點。信貸整體構成中,零售貸款的佔比將進一步提高。投資業務上,未來債券市場規模和深度的不斷提高將為大型銀行投資業務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太空。考慮資本節約效應和風險水準,大型銀行對國債、地方政府債、政策性金融債等的投資規模將保持快速增長趨勢,並在債券市場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同業業務上,根據監管政策導向,未來大型銀行同業業務將回歸短期資金調節工具的本源。

  資產結構的具體構成上,預計未來3~5年,四大行信貸資產的平均佔比將小幅下降至45%~50%,其中零售貸款在貸款總額中佔比將提高至40%以上;投資類資產平均佔比有望增至30%左右;而同業類資產平均佔比將在5%~10%區間內隨市場形勢波動。

  負債結構:穩定存款基礎,提升主動負債水準,形成多元化市場融資格局

  未來保持存款的穩定增長仍將是四大行共同的選擇。然而,隨著同業業務整治規範的持續深入,存款資金對各類銀行的重要性將進一步上升,市場競爭也將更趨白熱化。因此,未來幾年大型銀行面臨的存款增速下行壓力可能加劇,單憑存款的增長將難以滿足資產業務發展的資金需求。

  因此,繼續發展多元化的市場融資管道將是大型銀行負債策略的必然選擇。具體地,預計大型銀行將通過定期滾動發行同業存單調劑短期資金缺口,同時擇機發行中長期債券鎖定長期穩定資金。而向央行借款在成本上優於債券融資,但其規模受貨幣政策的影響和限制較大。

  負債結構的具體構成上,預計未來3~5年,四大行存款平均佔比將下降至75%左右;同業負債將以機構存款為主,其平均佔比將下降至8%左右;應付債券佔比有望提高至8%~10%。

  表外業務:理財與存款錯位發展,持續增長依然可期

  根據《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未來銀行理財業務將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質,逐步打破剛性兌付,走規範化發展之路。理財業務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於高速增長的居民財富,政策過渡期的短暫調整不會影響其巨大的發展太空。

  預計未來銀行理財與存款業務的錯位發展特徵將日漸明顯。對於大型銀行而言,其在客戶基礎、服務管道、市場資源、專業管理和風控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將進一步凸現,從而繼續保持理財業務的領跑優勢。四大行理財業務規模的增速將與居民財富增長的速度相適應,未來3~5年保持5%~10%的增長率。

  進一步完善大型銀行資產負債結構

  下一階段,大型銀行在資產負債結構調整中,需要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和嚴守風險管理底線原則,遵守各項金融監管政策,繼續圍繞戰略轉型,不斷完善資產負債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戰略轉型。戰略轉型是我國經濟和客戶需求發展變化的客觀需要,是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和應用的外在要求,也是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大型銀行必須堅持貫徹轉型戰略,不能由於監管的新政和嚴要求而退縮,或放棄轉型目標。當然,貫徹轉型戰略、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的過程必須堅持依法合規,科學創新,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原則。

  以提升對實體經濟和客戶的綜合服務能力作為完善資產負債結構的基本標準。大型銀行未來需加速由經營產品向經營市場、服務客戶的轉變,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將優質的綜合服務能力作為拓展客戶的基礎,促進各項業務發展的根基。資產規模的有機增長,負債基礎的穩固,新興業務的迅速開拓以及盈利結構的改善等,都將是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提升綜合競爭力的自然結果,而不僅僅是主觀追求的經營目標。

  增強對資產負債規模和結構的主動調節能力。在資本和風險硬約束下,大型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不能滿足於對存量規模的被動適應,而需要圍繞轉型目標,不斷提高主動經營資產負債表的能力,優化結構,實現表內與表外均衡發展,為業務持續發展創造太空。例如,下一階段,除繼續推進表外業務發展外,還可以加快表內資產的出表,運用信貸資產證券化工具,擴大證券化基礎資產範圍,提高信貸資產的流動性。對於債券資產,也可以探索增加二級市場交易活動,適當降低持有到期債券的佔比,以提高資產組合的動態調節能力。

  監管部門要為銀行調整資產負債表實現轉型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商業銀行通過資產負債結構的戰略調整,不斷推動自身的轉型發展,離不開監管部門的支持。目前看至少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制定商業銀行戰略轉型和業務創新的指引,規範銀行轉型行為;二是努力提升銀行業基礎設施水準,培育和完善各種金融市場,形成更為多樣化、標準化的金融產品和工具,為銀行資產和負債端的多元化創造條件;三是考慮到近期已經出現了銀行負債增長困難的局面且這一趨勢可能仍將持續,建議央行啟動存款準備金常態化調整機制,逐漸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為銀行提供適度寬鬆的負債基礎,防止商業銀行負債端的過度緊縮導致整個資產負債行為的扭曲;四是在嚴監管條件下,商業銀行應對監管要求的資產負債表調整活動,一定程度上表現為縮表或是擴張的遲滯。為對衝由此帶來的巨集觀影響,建議央行在一定時段,及時有針對性地采取適度擴表來應對。■

  作者系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資深專家

責任編輯:謝海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