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行智能化轉型漸進,金融科技仍有巨大想象空間

在剛剛舉辦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工行、建行、中國平安等金融機構,都帶著最新的金融與科技融合成果亮相,展示著金融科技的強勢興起。

就在一周前,央行印發了金融科技發展三年規劃,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明確提出未來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這意味著金融科技將邁入新的成長階段。

在新的階段,作為“金融中堅力量”的銀行和“科技弄潮兒”互聯網公司將如何共生?金融科技在銀行業的應用還有哪些空間?業務創新又將給銀行帶來怎樣的風險和挑戰?前來參加此次大會的銀行機構代表談了他們的看法。

從“簡單交易”到“融合共生”

“銀行與金融科技的結合,很多情況下都是伴隨著銀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要和科技相結合。”工行上海分行的一位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說,“這個合作的過程,從業務的角度分析,應該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銀行自身擁有一定技術,同時也會購買科技企業的一些硬體設備或特定領域的軟體開發能力,將其運用到業務流程、風險控制、客戶服務等方面,該階段可看作是銀行的電子化發展。一些大型銀行更多得傾向於自主研發,所以像工行等銀行很早就成立了信息科技部。

第二階段,互聯網巨頭公司進軍金融市場,與銀行各自發展所長。在對公業務方面,銀行以服務大中型企業為主,而互聯網公司則將觸角下沉,去觸達銀行未服務到的企業;零售方面,銀行主做信用卡業務和抵押貸款,且是針對個人信用資質較好的客戶,互聯網公司則挖掘更廣泛的客戶群體。

第三階段,隨著普惠金融的發展,很多銀行主動下沉,多渠道探索服務民企小微客戶,與互聯網公司或金融科技類企業進行合作,這種合作可以看作是融合。此時銀行與互聯網企業各有各的優勢,比如銀行擁有多個金融牌照、大量客戶,但互聯網公司更加市場化、場景建設較為突出,基於雙方的優勢,融合也就更有基礎。

這種融合,不再止步於簡單的交易和局限於短期的交付目標,而是轉變為共生的合作夥伴、著眼於共同的長遠利益,為用戶帶來極致的體驗和服務。同時,建立在融合之上的還有銀行的智能化轉型。在大數據、雲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日漸成熟的背景下,傳統銀行開展金融科技創新,建立起開放、共享的金融生態圈,科技與金融的融合日益深入和緊密,有力地推動了銀行數字化業務和客戶體驗改善。

很多銀行的人士也都表達了對安全性重視的觀點。現在所有的判斷都是基於大數據分析,但有很多數據是來自第三方,這些數據的真實性有待考量,所以一些銀行更傾向使用獨立第三方的數據,比如來自政府部門的數據等;另外,目前市場上已出現過不少數據泄漏的案例,如何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對銀行機構來說也是個挑戰。

上述工行上海分行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工行為此已構建了智能化風控體系,實現實時反欺詐、融安E信風險防控、智能反洗錢3.0大數據征信,以及信貸客戶關聯關係探查。

提供更加有效的金融服務

儘管金融科技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已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和較好的應用效果。也許金融科技帶給消費者的直觀感受在於流程的便利,但對於銀行內部而言,意義重大。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銀行尋找客戶的方式增加了,進行風險管理的手段多了,設計的產品更豐富了,內部結構也優化了。也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一些銀行將原有的“信息科技部”更名為“金融科技部”。

目前,銀行在智能化產品與服務上已有不少成果,包括研發智能語音機器人,建立360度客戶畫像與場景化標簽體系,人臉、聲紋識別等技術應用於支付、ATM取款等。

未來,在熱點技術的快速發展下,銀行的業務創新與各類新技術的結合將會越來越緊密,通過積極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新技術,驅動業務的智能化變革。這種變革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客戶服務方面,圍繞銀行账戶管理、支付結算、融資、投資理財等方面,創新推出智能普惠、體驗極致的產品和服務模式;

二是市場行銷方面,以客戶為中心,充分發揮大數據價值和人工智能優勢,更好得了解客戶,預測客戶需求,推出個性化智能行銷方案,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增強客戶吸引力;

三是風險防控方面,應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提煉風險變化規律、研發風險監控模型、預測風險隱患,構建事前、事中、事後全覆蓋的智慧風控體系;

四是內部管理方面,積極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實現業務運營集約化、內部管理精細化、流程操作自動化,推進銀行降本增效。

來自銀行界的人士均認為,從這幾個領域來講,科技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幫助銀行改善經營效率,提升銀行的服務能級。金融科技的應用空間會很廣,很難想象未來會出現什麽樣的業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的發展需要有法律環境和合理的制度去約束,否則市場將面臨來自數據安全的大挑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