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明網評論員:北大退檔風波,一流學府得有一流擔當

光明網評論員:近日,有媒體報導稱,河南駐馬店的一位高三同學以理科538分的成績在國家專項計劃中被北京大學提檔,但北大招生辦隨後以該名考生高考成績過低,進入大學後容易完成不了學業為由,三次退檔。旋即,該事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引發熱議,眾多網友質疑北大招生辦退檔的合理性,有知情人爆料被退檔考生已返校複讀。

該學生並非普通招生計劃下的投檔,而是國家專項計劃,後者是面向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計劃,或者可以理解為維護教育公平對落後地區的一項兜底性保障。正因為這層背景,網友對該考生普遍表示同情,認為北大在已經提檔的前提下退檔,有違常理,也有損大學公信。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高考招生規則,提檔不等於錄取,比如高校可以按招生計劃數的120%提取學生檔案,對成績進行綜合篩選,然後再退掉20%比例的學生檔案。國家專項計劃同樣如此,北大在當地有八個名額,規則上它甚至可以一個不招,招哪八個學生,同樣可以自由的裁量,這正是高校招生自主權的體現,也是為了保證高校能夠招到合適的人才。

另一方面,2019年北大在河南的錄取線在690左右,該學生為538分,二者存在著接近160分的巨大差距,北大擔心他跟不上學業,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因為完不成學業被退學的案例同樣大量存在,為學生學業考慮提前規避這種風險,退檔操作並非毫無道理。

問題在於,首先,儘管高校有自主招生的權限,但在目前的招生體系下,學生未必能同時申請填報多所大學的平行志願,所以現實中,高校基本上都是按照招收多少人就提檔多少人來進行操作。而且,該學生正好為第八名,分數雖然遠低於普通招生計劃下的錄取線,但仍然要比當地的一本線高出36分,北大先提檔再退檔,無疑打破了過去高校默認的招生規則。

即便北大有充分的自主權,國家專項計劃的特殊性質,也決定了它應適當面向貧困地區傾斜。事實上,既然是基於平衡教育資源的考慮,這項專項計劃下的招生,當然會面臨招進來的學生生源相對差一些的局面。對這個群體,高校應該有更具針對性的培養計劃,以學生完不成學業為由,將落後地區的低分生源拒之門外,恰恰是違背了專項招生的初衷。

北大方面回應媒體時表示,專項計劃的招生,一般也會比普通招生低30分左右,但這種說法未必站得住腳。因為專項招生是在普通招生之前進行,是提前批次錄取,低30分只是一種事後的結果,不能構成退檔的理由。目前規則上唯一的限制是,如果專項招生的學生達不到本科提檔線,才能夠退檔,然而該學生已超出36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風波發酵後,不少人質疑北大,退檔的初衷並不是為考生考慮,而是想讓自己的錄取線好看些,不至於低到跟普通高校一個水準,以維護自己作為全國頂尖高等學府的面子和尊嚴。不管這種小心思是否成立,都值得北大反思。作為高校塔尖的代表,更應該兼容並包、兼收並蓄;而此次受到批評也說明,一流學府的身份,決定了其必須承擔更高的社會責任,尤其在教育資源地區失衡的前提下,不能只顧面子,不講社會擔當。

按照當前的走向,該學生的北大夢大概率已經沒了補救的余地。這起退檔風波,同樣折射出當前招生體系的種種漏洞。對學校來說,有自主權,但這種自主權在當前的體制下無法正常發揮;對考生來說,同樣缺少多元化的高校選擇余地,在一考定終身之後,還得承擔資源填報環節的巨大博弈風險。所以站在這個角度,北大退檔風波更需要跳出“北大”來看,它所暴露出來的那些規則瑕疵,應該盡快予以完善。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