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淺談一件北魏菩薩立像的保護修複

摘要:石質文物經過數千年演變,出現不同病害,尤其是斷裂的石刻,不能獨立展覽,對其進行必要的保護勢在必行。此次通過對佛像保護與修複,恢復佛像本來面目,達到長久保存和科學展覽,並對斷裂和補配的文物提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北魏菩薩立像 修複

一、概述

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受印度犍陀羅風格和笈多藝術的影響逐漸向漢地風格轉變。從北魏遷都洛陽之前的雲岡模式逐漸過渡到後來的“秀骨清像”風格。明顯是分別受印度與漢族地區陸探微畫風的不同影響。雲岡模式時期,造像粗獷,氣勢雄渾,風格古樸,神態安靜內斂,到後期的秀骨清像時期,則面相較瘦,削肩體長,形象俊秀,風格飄逸。這與北魏後期的社會風氣與大環境有直接關係。過渡到東西魏和北周北齊時期,風格多變,但整體由秀骨清像開始向敦厚樸實過渡,為隋唐佛造像藝術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由於連年戰亂且幾次滅佛運動,這一時期的佛造像整體質量下滑頗多。中後期逐漸漢化,呈現出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南朝“名士”形象。

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更多為隱於鄉間古刹的各種佛像。此次修複的佛造像個體較大,為北魏菩薩立像,山西省左權縣出土。以下為本人在修複這件菩薩立像中的一些心得體會,望同仁批評指正。

二、菩薩立像的基本信息

菩薩立像為北魏所造,從脖頸處斷為兩截,高121厘米、寬45厘米、厚16厘米,為二級文物,材質為砂岩,局部泥垢較多,山西省左權縣出土。菩薩頭戴寶冠,跣足而立。面方圓,容貌清秀,頭後為桃形頭光,身著褒衣,帛衣交於腹部,系一花結,上胸袒露,雙臂缺失,臂上飄帶自然垂於腳下,屬北魏時期典型造像。

三、菩薩立像的保存環境及病害成因分析

(一)環境調查

菩薩立像於1996年在山西省左權縣出土,出土後移入山西省博物館(現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在一個普通庫房存放。於2004年移入山西博物院庫房至今,實際上該菩薩立像在1996年之前一直處於地下保存狀態,表面上的彩繪汙染、斷裂,一直未進行科學保護。

(二)病害成因分析

1.菩薩立像的結構性斷裂

菩薩立像出土於左權縣,根據出土地點判斷,斷裂可能是人為造成,可能是滅佛運動,因某種原因倉促進行埋藏導致。

修複前的菩薩立像

2.菩薩立像表面泥垢及彩繪脫落研究

菩薩立像表面的泥垢,由於長期埋於地下,表面積攢一定厚度的泥垢,局部線條被淹沒,亟待進行清洗處理;另外,菩薩立像表面彩繪脫落嚴重,且表面有積塵,長時間與地下水分沉積作用,形成塵土與彩繪顏料粘接,使其表面彩繪失去原有的色澤。塵土的沉積一方面影響文物的整體藝術形態,另一方面在不穩定的環境下含有複雜化學成分的塵土與顏料反應潛在地造成文物的損害。彩繪地仗層也有起甲脫落,本身也存在老化問題,在潮濕環境中易分解酥松,導致彩繪中的膠結物發生降解,粘接能力降低,老化失效,出現彩繪地仗層起甲脫落。由於顏料和膠結介質之間的熱膨脹性能的差別,會使顏料層在熱脹冷縮的變化中剝落。

四、菩薩立像的保護修複

(一)信息整理

1.文字記錄:對菩薩立像進行編號登記,填寫包括年代、質地、文物特性、保存現狀、病害狀況等詳細情況的保護修複檔案。

2.照相記錄:修複之前對菩薩立像要進行不同角度的照相記錄,從多角度反映文物修複前的原始狀態,照相記錄貫穿修複整個過程。

3.繪圖:繪製文物原始狀況線圖,病害圖等。(二)具體的保護修複

1.泥垢清洗:石質文物的清洗是文物修複程序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也是一項完全不可逆的操作。根據所用清洗劑和處理技術特點的不同,清洗方法分為四類∶水清洗法、化學清洗法、機械清洗法、熱清洗法。依據清洗原則由弱到強,由化學到機械,直至病害清除為止。針對該佛像表面汙染物,選擇了化學清洗結合機械清洗。首先對菩薩立像表面浮塵用洗耳球輕吹;其次,對於較致密的土垢,配製體積比2A(酒精和丙酮1∶1)溶液,用棉花棒沾取輕帶。

2.彩繪汙染物清洗:通過前期檢測分析調查,菩薩立像表面彩繪有紅色(朱砂)、黃色(生赭)、白色(碳酸鈣)、黑色(炭黑)、綠色(群青),均為無機顏料。首先把造像放置在軟膠皮墊上,用棉花棒蘸取適量去離子水,保證棉花棒水接觸造像表面時不會造成過度陰濕,輕輕粘揭表面泥土,層層剔除軟質泥土,尤其是不能造成彩繪文物表面彩繪脫落。對於堅硬的土溝,用棉花棒蘸取適量2A塗抹在硬質土垢表面,使其表面軟化後,再進行清除,保證彩繪清洗效果。

3.粘接:考慮到粘接強度,擬選用以下幾種材料進行比對篩選。

粘接材料:(1)魚膠;(2)糯米砂漿;(3)環氧AB膠。

現將其性能特點列表綜述如下:

粘接試驗結論:通過試驗對比,發現魚膠材料粘接強度達不到預期效果,耐老化性差;糯米砂漿材料粘接強度可以,但其耐酸性,耐鹼性較差;相對而言,耐老化性,耐酸鹼性,常溫凝固時間為24小時左右,故擬選此環氧AB膠做首選材料。

考慮到菩薩立像個體較大,采取打錨杆粘接,錨杆選用1厘米直徑的不鏽鋼,粘接劑選用24小時固化的環氧AB膠,根據斷截面大小取雙組份環氧AB膠適量,用刀具在不鏽鋼容器中攪拌均勻,在相對的斷截面上各均勻塗抹一層,一定注意錨孔與錨杆之間填充嚴實環氧AB膠。對斷截面的粘接縫隙用BYN602B膠進行封固,防止膠體凝固過程中流失。在接觸面稍大的佛身短截面打一錨孔。粘接後對其勾縫處理,選擇水硬石灰、砂石粉、細沙按1∶1∶1和去離子水調配勾縫,勾縫後做舊處理(做到遠看一致,近看有別)。

4.補配:菩薩立像在進行粘接後,脖頸處後面有缺失,考慮的菩薩立像穩定結構,決定予以補配來增強整體穩定性,補全材料及工具:選與文物材質相同的石粉、細砂、水硬石灰、漆皮汁、礦石色、不鏽鋼盆、刀鏟、雕刻機、畫筆、毛刷等。

缺失補全方法∶

A把水硬石灰、細砂與石粉按1∶1∶1比例充分攪拌均勻;

B在補全部分與原物對接面上各均勻塗抹適量砂漿;

C用美工刀將接縫處找平。

做舊方法:

待補全材料乾燥後,用漆皮汁與礦石色調配與原文物表面顏色接近的色漿;

加固材料性能一覽表

用畫筆蘸取適量色漿進行做舊處理,使補配處顏色與周圍一致。

5.加固

為防止菩薩立像表面殘留的彩繪掉色或脫落,對現有彩繪部分進行加固,對加固材料篩選:

(1)AC33;(2)矽酸乙脂;(3)矽丙乳液。

現將其性能特點列表綜述如下(見上表):

綜合考慮比較,矽酸乙酯符合加固效果。矽酸乙酯為德國針對歷史建築保護修複材料所研製,其主要特點是其針對石材有良好的滲透性,能夠取得較好的滲透深度,與石材有良好的共容性,可取得適中的加固強度;其最大的優點是無論加固過程中,還是穩定後,甚至失效後都不引入與石材不容或有害的物質。而且具有重塗性,並且不影響以後的其他更有效的加固手段的引入。也就是說其符合文物保護原則中最實際、最有效的可重複操作原則。而且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西安文物保護修複中心等多家部門分別在重慶白鶴梁題刻、半坡探坑土隔梁的保護試驗已經過了幾年的考驗,保護實際效果較好。

修複後的菩薩立像

加固方法如下:

(1)首先用量杯取矽酸乙酯5ml與95ml的酒精,倒入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均勻,配製成5%的矽酸乙酯溶液。

(2)用霧化噴壺灌取5%的矽酸乙酯溶液在彩繪表面進行噴塗,乾燥後方可進行二次噴塗,一般封護噴塗兩次即可。

五、菩薩立像修複後保存建議

為確保保護修複效果的延續時限,本次保護修複完成後須對菩薩立像定期保養,並優化其保存環境,加強對文物的日常除塵工作,避免文物孔隙堵塞,暢通文物的呼吸通道,以盡最大可能實現文物的延年益壽。建議該菩薩立像在庫房或展覽期間,改善光源,減少紫外線異塵餘生。

六、結論

(一)菩薩立像修複過程中嚴格遵循最小乾預原則、真實性原則,可識別性原則,修複材料的可逆性,通過科學保護恢復了菩薩立像歷史原貌;

(二)由於現狀調查和前期試驗研究的科學性,使菩薩立像修複加固後整體色感較協調,對菩薩立像彩繪加固,達到了預期設計的效果;

(三)由於菩薩立像保存環境變遷及歷史原因,無法了解菩薩立像的準確來源等歷史信息,該菩薩立像的歷史價值體現不夠全面。

參考文獻:

1.周萍、馬宏林、齊揚、井燕《山東青州、臨朐博物館館藏彩繪石刻的保護與修複》,2005年雲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保護卷。

2.王金華《錨固加固技術及其在石質文物保護領域中的應用》,2005年雲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保護卷。

(作者工作部門:山西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