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青州樣式:貼金彩繪石雕觀音菩薩立像

青州樣式

貼金彩繪石雕觀音菩薩立像

青州造像一直以來深受人們的關注和喜愛,本期我們共同欣賞一尊青州博物館藏的菩薩立像。

貼金彩繪觀音菩薩立像

北齊~隋

通高一百六十五厘米

像高一百三十六厘米

石雕-石灰石

青州市博物館藏

如今的山東省青州市與北齊時青州的地域範圍相同,在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曾一度是我國東部地區的佛教傳播中心之一,寺院林立。上世紀80年代末至今,青州及周邊地區發現了近千件石佛造像和百餘件金銅佛造像,自北魏至北宋,時間跨度達幾百年,其中,尤以北魏晚期至北齊時期的文物出土較多,造像精美並富有地方特色。山東青州市博物館珍藏著一尊單體圓雕菩薩石立像。這尊造像1996年10月出土於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佛教造像窖藏,是這座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20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的窖藏中,眾多出土造像的代表作。

觀音菩薩立像(局部)

這尊單體圓雕菩薩,橢圓形臉,五官清秀,輪廓分明。寬寬的額頭,柳葉形彎眉,長目低垂,表情沉靜。頭戴透雕寶冠,冠中間飾一雙手握珠串的化佛。額前黑發仔細地梳成六個裝飾性很強的圓形,腦後長髮分成兩束,沿雙肩自然垂至上臂。菩薩體態勻稱,挺拔健美。肩披飾圓形和條形圖案的帔帛,胸佩聯珠、獸頭銜花蕾等組成的項飾,身前背後裝飾華麗的瓔珞。腰系貼體長裙,裙前的坤帶上淺浮雕精致的化佛、獸頭、摩尼珠、寶相花等圖案。菩薩跣足立於圓形蓮台上。從菩薩冠上雕飾化佛判斷,這應是一尊家喻戶曉的觀音菩薩造像。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其背面的裙帶上有墨書的“九月廿五日□”字樣,這些字跡與造像的關係有待進一步考證。在菩薩的服飾上至今仍保留著紅、綠等彩繪和貼金。

青州地區的佛教造像被業界稱為“青州樣式”,是北朝晚期佛教造像的突出代表。雖然北齊僅存在了27年,在佛教藝術史上卻意義重大。由於北齊統治階級恢復鮮卑人的習俗,同時青州素受南朝文化影響,印度笈多造像藝術與南朝張僧繇“面短而豔”的藝術風格的傳入,讓青州地區的造像藝術一改前朝“秀骨清像”的審美,形成了“面型漸趨豐頤,衣紋漸趨簡潔”的薄衣佛像新風格,其中尤以龍興寺造像最具地方特色而廣受關注。

從造型形製上,北齊時期龍興寺造像中單體圓雕造像的數量增多,而背屏式造像趨於減少。菩薩像所受儀軌約束較少,往往雕刻精美,有較強的世俗生活氣息。這尊菩薩像便是龍興寺菩薩造像中最精致的一尊,僅在冠飾、耳部和右手處有少許殘缺,體現出北齊造像中“青州樣式”的造型特點和神采韻味。雕刻精致金彩同輝的菩薩像,全身比例恰到好處,造型端莊秀美,輪廓線簡潔流暢,衣飾繁而不縟。菩薩寧靜高貴,左手輕提帔帛和瓔珞的動作增加了一絲動感,自然舒展,富有活力,表現出古代工匠高超的藝術造詣。

觀音菩薩立像(局部)

這尊本應在寺院裡受人頂禮膜拜的貼金彩繪菩薩像為何被埋入地下?從發掘出土的最晚的造像和貨幣判斷,這批造像被埋藏於北宋末南宋初年,這期間青州發生過重大戰事,而且北宋時期,流行將殘損的佛像等同為舍利集中埋葬的護法方式,就此,這些精美的藝術品帶著人們的信仰被塵封了,幾百年後,隨著窖藏的出土,方得以重新面世。

我們再從正、側、背面

全方位地欣賞:

這尊青州北齊圓雕菩薩,雕刻技法高超嫻熟,表現手法精細。

特點之一:全身比例恰到好處,造型端莊秀美。雖頭部略大,但菩薩站立高度適宜,令人仰視,視覺效果絕佳;

之二:簡繁有序,相得益彰。身體輪廓線簡潔流暢,體現了時代特點。衣飾精致富麗,盡顯華貴,繁麗而不繁縟;

之三:動靜結合,表現精準。菩薩從面部表情到穩穩站立的體態,寧靜高貴。而左手輕提帔帛和瓔珞的動作增加了一絲動感,體態協調,自然舒展,富有活力;

之四:剛柔相濟,細致入微。一塊堅硬的石頭,經古代藝術家的精心雕琢,把寧靜安詳的表情、富有彈性的肌膚、柔軟貼體的衣裙表現得淋漓盡致。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尊菩薩像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巔峰之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