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十年前的上海,彼時的老城廂生活

1008年,北宋朝廷在上海就設立了“上海務”這個榷酤機構,就是朝廷在上海設立的徵收酒稅的辦事機構。南宋時期形成市鎮。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立上海縣,從此成為上海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上海開埠後,城牆日益成為上海縣城步入近代化的障礙。辛亥革命後城牆被拆除,縣城與租界及城外華界連成了一片。租界城區的迅猛發展和繁榮,逐漸取代原來的城市區域,成為整個上海的標誌、象徵。

因此只有在租界出現後,上海城市史中才可能出現“老城廂”這一特定的地域概念。在中國歷史上,城廂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區域概念。根據慣例,城牆以內叫做‘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經濟活動的區域才稱之‘廂’,所以‘城廂’一詞一般指城內和城外比較繁華的地區。

清代出現“以敦鄉誼,以輯同幫”為宗旨的會館公所組織,成為老城廂一大特色。商船會館、潮惠會館、三山會館、四明公所等在上海經濟活動中曾產生很大影響。

老城廂地區教育事業源遠流長。宋末設定鎮學,元初改為縣學,經歷代擴建和修整日趨完善。明清時期創辦不少制度完備的書院,龍門、蕊珠、敬業、梅溪4大書院最負盛名,推動了上海文教事業的普及和發展。

清末,隨著城牆的拆除,在原護城河處築起了中華路和民國路(解放後民國路改稱“人民路”),如今僅在老北門的大境閣一處保留有一段舊城牆的遺跡。

現上海公交11路仍沿著中華路和人民路,並以這九座城門命名的9個站點(除了小西門一站稱“尚文路”)呈環線行駛。不了解該處路況的司機,常常會被九座城門的名字搞得暈頭轉向。

被稱為“上海的根”的老城廂,文物古跡眾多,名園、名人住宅、會館、公所集中,除了著名的豫園、老城隍廟、老城牆大境閣等,還有徐光啟故居“九間樓”、深宅大院內精美的“書隱樓”等一批古跡遺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政建設和商業布局的改造,老城廂悄悄改變了模樣。漫步其間,“老上海”們發現,這裡的梨膏糖和五香豆已鮮有問津者;明清風格的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的老街以及窄窄的彈街路、老虎灶、老虎窗、七十二家房客,都在漸漸地消失……

2001年歲末,上海老城廂的近千戶居民,因環城綠帶建設項目啟動而陸續搬遷。老城廂位於原南市區,現屬新黃浦區。據了解,黃浦區拆除舊房達四五十萬平方米,動遷居民兩萬戶。【上海,1988年。攝影:larry】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