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歷經359年,上海城牆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城牆,一直是中國傳統城市中最基本,也是最耐久的部分。

從北京到西安,從南京到開封……一道道城牆環繞著城市,構成了中國城池的框架,也述說著這些城市在歷史上的繁榮與顯要。

不過在人們印象中,上海在因港興市前只是一個小縣城,沒有也不用建城牆。而如今的上海也沒有像北京、南京等古都一樣留存下多段古城牆或其遺跡。

上海建造過城牆嗎?哪裡還有城牆的遺跡?

本期《海上暢談》,資深媒體人於其多教授將從上海城牆入手,分享關於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點滴。

於其多| 著名策劃人,電視製作人。她曾擔任過《上海電視》雜誌記者、導演,電視台專欄節目製作人、主持人。現擔任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傳播系客座教授。

在上海,城牆的興廢有其特殊之處。

在上海,常常說到“老城廂”,是指現在中華路及人民路圍起來的那個圈,也就是原來上海老城牆及護城河以內那一帶,但如果把"城廂"的概念放大點,“城”指的是圍牆內上海縣城;“廂”指的是小東門外,十六鋪碼頭一直往南到董家渡這片商業繁華又充滿庶民氣息的地方。

一些細心的“老上海”會知道,在上海市中心還保留著一段僅存的古城牆。如果你乘坐11路環線,在小北門下車,一座城牆遺跡便會在人民路大境路口出現。雖然僅有50米不到的體量,但確是貨真價實。

這裡曾是上海老城廂與城外的界線。青磚裡,鑲嵌的都是歲月的痕跡,一些城磚上刻有“同治五年 上海縣城磚”等字樣。

據說這段上海城牆,是當年林則徐出任江蘇巡撫時,為了防止英國巡洋艦入侵而修葺的。工程歷時2年,林則徐委派要員驗收全部工程,結論為“十分堅固”。

其實,上海城牆建於1553年。那段時間東南沿海地區海盜倭寇鬧得凶,而上海已經有二百年被稱為“壯縣”的歷史,可見對於朝廷南糧北調的漕運有多麽重要,怎麽可以沒有城池。

於是,上海集資建成,還挖了護城河,水直接從黃浦江引入,最初六座城門,其中2個是水門,四座大箭台,當然一定要有媽祖廟。當時建設周期為2個月。

然而,對於一個毫無歷史負重感的沿海城鎮而言,沒有外來入侵的威脅,就很難感知城牆的重要,反倒成為修修補補的累贅。

尷尬的是修完城牆沒幾年上海就開埠了,北郊的荒灘上,英國人法國人的小洋樓大花園和不泥濘的馬路越造越多。

1851年初,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勢如破竹,不到兩年打到了長江流域,1853年3月,定都南京,半年後,上海爆發小刀會戰事。

小刀會和太平天國之後,華洋分居已不現實,不僅上海城裡的居民逃往租界,整個江南的富裕人家都舉家前往租界,帶來了上海租界的經濟騰飛。

破爛的城門早開晚關,交通梗塞,加上淤泥堆積,蚊蠅孳生,外觀破舊不堪,完全不符合商品流通和市場買賣的需求,給百姓生活帶來麻煩之外。

當時,老城裡的上海人分為兩派,支持派覺得城牆是阻攔上海經濟和社會生活發展的有型障礙;反對派認為,祖宗留下的東西不可以拆,再說,拆了也不利於安全。

官府的仲裁結果是:既然拆城牆的主要目的是便利交通,那麽,多開幾個城門不是也能達到來去方便的目的嗎?

於是,1909年,在城牆上又新辟了尚文門、拱辰門和福佑門,加上原來的6座城門、4座水門,如此這般,9華裡的破城牆宛若斷斷續續的省略號……

1911年武昌起義,緊接著上海光複起義,身為上海商會會長的李平書為北伐軍取得佔領江南製造局的重要戰鬥做出極大的貢獻。資產階級新政權任命了李平書為民政部長,他上任的頭一件事就是拆牆建路。

1912年1月19日,拆城牆築路工程啟動。拆牆的工程指揮部設在老城牆的一個箭台上,後改成大境關帝廟。1913年北段環路建成,取名民國路,今天改名人民路;第二年,南段完工,取名中華路,名字至今。指揮所完成使命後,大境廟保留至今。

1914年冬,歷經359年的上海城牆終於宣告了它的壽終正寢。在城牆的遺址上,築起新標準的環城馬路:中華路-民國路,就是今天的中華路-人民路,上海老城廂邁出了現代化市政建設的第一步。

雖然上海城牆,比起很多廣為人知的城市城牆來說,年輕得多,但是這段城牆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又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

小刀會起義、太平天國、中國近代海關稅收和上海幾代移民的歷史.....我們這才發現,消失如此之久的城牆,對現在的生活有如此多的影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