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來,孩子,咱好好聊一聊死亡這個話題

上周,本地發生一起中學生清晨跳樓事件,有關自殺死亡這個話題隨即又成了微信朋友圈的熱議內容。我以最快的速度把這件事告訴了小老虎,我不記得這是第多少次和她聊這一類的話題。因為職業的緣故,我從不避諱談論死亡,甚至覺得,這是一門人生教育的必修課。所以,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讓我可以同家人自由輕鬆地直面這個話題。

播放GIF

有一回,小老虎和我聊到她高三時每次讀到猝死的新聞就會胡思亂想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聽罷,我唯一的想法是坐上時光機,好好抱一抱16年高考時那個心力憔悴的她。也許年輕時,我們都曾認真思考過死亡這件事。可我們的教育太失敗了,處處被成功學圍剿。孩子們整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都未有機會接受正規生命教育。家長包括整個社會和學校,都忌諱和孩子正面談論死亡。事實是,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必須面對的終極問題,避無可避。我們的傳統文化把死亡同恐懼的意向聯繫起來,太平間、墓地、殯儀館……從而對死亡這個話題諱莫如深,甚至為了事業、學業可以選擇不與即將離世的親人好好做個告別。如此粉飾為「忠孝不能兩全」的文化當真沒丁點糟粕?我很羨慕西方人身後鮮花環繞的公園式墓地與那些最後一刻也幽上一默的墓志銘。印象最深的當屬愛爾蘭詩人葉慈的墓志銘:「對人生,對死亡,給予冷然之一瞥,騎士馳過。」大作家海明威的「恕我不起來了!」堪稱世界上最搞笑的墓志銘。不錯,這些東西,我們古代哲學體系中也有。莊子在妻子逝去後鼓盆而歌,老子感嘆:「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年裡爆款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告訴世人:從茫茫宇宙視角來看,人類何其渺小,生命的存在又何其幸運,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生命的終結大驚小怪。我贊同如此生死觀: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哲學把死亡定義為「生命系統所有的本來的維持其存在屬性的喪失,且不可逆轉的永久性的終止。」我想,人們之所以對死亡避之不及,也正是因為它的不可逆與永久性。我們都習慣了以歡快喜悅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卻對舊生命的消逝充滿惶恐無措。我們是否都有一種認知,就是人越老越怕死?有時,我們會戲謔家中老人的怕死,可我們也許不了解,老人恐懼的並非死亡本身,而是對臨終之前在冰冷醫院孤獨等死的那種恐懼。他們恐懼的,其實是被遺忘和孤獨感。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在家中,在親人的陪伴下平靜等待死亡,而不是在醫院的ICU裡渾身插滿管子由醫生宣布死亡。

台灣競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醫生講過,人生的結局只有兩種:插管的和不插管的。你希望選哪一種?我選後一種,將來在我神志清楚的時候,我會提前簽好一定條件下自願放棄創傷性治療書,不留給後人抉擇的痛苦。有科學家做過很多例人瀕死體驗的分析,人在臨終前是身輕如燕的,大體就是靈魂出竅的感覺。而聽覺,是人臨終前最後消失的知覺。所以,陪伴並用溫柔語言告慰即將離世的家人,這是一種很好的告別方式。記得整個電影院只有我一人觀影的動漫電影《尋夢環遊記》是一部很好的死亡教育片,它讓我記住了「死亡不是永別,忘記才是」這句話。世上有人記得你,你心裡仍有牽掛,這便是活著的最大幸福和意義。

播放GIF

無論避諱、恐懼還是坦然,只有當我們開始認真思考討論這個話題時,我們才會對生命予以更多的關注。我們如何看待死亡,恰恰是自我心理成熟度的表現。正如著名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所說:「死亡是一切焦慮的原始來源,因此也是心理疾病的根本源頭。」從朋友圈轉發的疑似跳樓孩子的QQ空間遺書來看,那孩子壓根兒沒從父親的死亡事件中走出來,家人誤以為他自己會慢慢好轉。再加之一些家庭矛盾的導火線,最終導致極端事件發生。學過心理學的都知道,青少年倘若沒有足夠的心理疏導和家庭支持,自己很難獨自渡過重大心理創傷後的應激階段。同有自殺念頭的人正面談論死亡和自殺,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反而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我堅信,倘若我們都認真思考過死亡,必能幫助我們從麻木無聊的瑣事焦慮模式中解脫出來,轉為一種認真生活的模樣。因為人終有一死,所以死亡不是人生目的。人生,它就是個不斷追尋的過程。無論如何,孩子們,我們都要現在好好活著,將來好好告別,玩得開心,學得努力,做得認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