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留學的意義:剪斷連接原生家庭的臍帶

比起十七八歲二十剛出頭的時候,我更喜歡現在的自己,更加的獨立、堅強、豁達,對自己的命運更有掌控感。

或許這樣的改變,即使呆在國內,經歷過更為漫長的歲月打磨,也終會發生,可我覺得,只有以出國的方式,才會來得迅猛、徹底。

從小我的父親就規劃好了我的未來:上一所好大學,念一個研究生,再接著找一份好工作,然後結婚、生孩子。

那時的我不覺得父親規劃自己的人生有什麽不對,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讓他們高興,於我於他們都有益。

上大學算是我第一次接觸大千世界。

我一直以為同齡人的將來跟父親計劃的是差不多的:讀完了本科,保送或考研究生,最後去大城市,在大公司或者國企、事業部門上班,可那時,我身邊的同學們,都想著要出國、讀博、當教授。

他們從大一入學開始就談論著GPA、GRE、TOEFL、paper這些我沒什麽概念的東西,一直到了大三,我對這些東西的功效仍然渾渾噩噩。

轉機發生在我最好的朋友GRE培訓歸來。

我們進行了一次對話,他問我自己將來想做什麽,我想了想,說,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做什麽,我隻覺得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朋友用接近同情的眼神打量了我一陣子,說,我覺得你應該出國,你知道適合出國的有哪兩種人嗎?一種是很早篤定要出國的,一種是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幹什麽的,你是第二種,你適合出國。

我的出國之路既順利又不順利。

我需要把TOEFL考過一百才能抓住意外降臨在我頭上的機會,可是我失敗了。

我的父親——溫和、慈祥的父親,那次變了一個人,他用不堪入耳的肮髒話語羞辱我,說我不僅毀了我的一生,還毀了他們祖宗十八代的面子,並揚言要在接下來的一年半禁足在家裡,讓我收心,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妄想,好好準備來年的考研。

父親對我的羞辱傷了我的心,但也促進了自我意識的覺醒。

我第一次認識到家庭關係的虛偽——父母關愛子女號稱不求回報,但實際上,他們有所期許,期許我讓他們有面子——我聽話就是孝順,我不聽話就是混蛋。

那次我體會到空前的危機感,如果我不做出改變——於當時來說,就是出國,離開國內,那麽我這一輩子,都要生活在他們的掌控下,我不是我自己,我是他們的扯線木偶,是他們期望的投影。

所以我比我上大學的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地渴望出國。

最後,我幸運地如願了。

畢業回家的時候,手裡已經拿到了海外高校的offer。

我念了研究生,回歸了父親的計劃,父親也就無話可說。

2010年,當我第一次踏足香港這片土地,行走在繁華與破敗交織的街頭,聽著當時聽不太懂的粵語,無比地喜悅。

我在心裡默默告訴自己:從此以後,我的人生就屬於我自己了!

香港的這六年,我經濟和生活完全獨立。

學校的宿舍位緊張,我一直在校外租房子,計算自己衣食住行的開銷,維系家庭衛生和家電狀況;我學會了做飯,用勞動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這些生活技能本該在成年前養成,可我卻一直甘於做一個“巨嬰”,以父母干涉我的生活為代價,換取他們的代勞和“庇護”。

我與父親的對話中,不會再出現他每月該給我多少生活費的問題,我的學費也不用他操心——如果我不出國留學,金錢就是我對他最直接的依賴。

國際電話、赴港簽證為父母對我的掌控設定了第二道屏障,他們沒辦法一天打七八個電話來找我,為經濟考慮,電話裡大家都要控制情緒。

“空降”這樣的事情自然也不會發生,任何到訪都需要提前告知我,以安排他們的食宿。

人出生時,要被剪掉連接母親的臍帶,才會成為一條獨立的生命。

如我家一樣的中國式家庭,不論子女多大,父母始終覺得子女還是孩子,規劃、操持子女的人生是一種責任,也是表達父愛、母愛的方式。

我父親生氣時的口頭禪是“反正你現在也不用我管”,殊不知一個獨立個體的生活,本就不該別人來管。

父母通過對成年子女經濟或社會資源上的幫助,掌握了干涉子女人生的話語權,如果子女不得已需要依賴父母經濟、社會資源上的支持,就會產生一條精神上連接子女的臍帶。

子女如能甘之如飴,自是皆大歡喜;如果子女苦不堪言,這樣一條臍帶,還是早日剪斷為佳。

2016年,當我離開香港時,我擁有PhD學位,會說流利的粵語,有一筆可以應付失業一年的存款。

我懂得什麽叫做critical thinking和終身學習,更重要的是,我懂得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面對。

2010年如果我不出國留學,我的人生將大不相同:我會按照父親計劃的那樣,讀書只為擠入北上杭深;我會嫁給另一個人,也許已經生了孩子,還把父母接過來照顧孩子;面對一線城市的高房價和同齡人攀比,即使每個月拿著五位數的薪水,也活得戰戰兢兢;同時必須應付與家長同住的矛盾,為了生活上的瑣事或部門上的人事鬥爭傷腦筋。

這兩年我在美國,接觸到更多不同教育程度、國家、種族的人群,視野進一步開闊。

我最開始接受的觀點是,努力做一個別人(包括父母)說“好”的人(上名校、薪水高、子女聽話),生活就會“好”。

可我現在越來越相信,一個人過得“好”不“好”,隻關乎於自己:是否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業?是不是和自己喜愛的人在一起?有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

我的這些思想上的改變,可能令我與父母、原生家庭漸行漸遠,但我深信,這才是積極的、正常的改變——如果沒有變化,又談何進化呢?

回望十七八歲或二十剛出頭的自己,隻覺得:悟已往之不諫,覺今是而昨非。

來源:紐西蘭月野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