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年過去,知乎機構號怎麽樣了?

“石油會枯竭嗎?”

“止痛藥吃下去後,到底發生了什麽?”

“我們為什麽要生孩子?”

……

這些問題在知乎上很常見,但你可能想不到,回答者不止有個人,還有很多機構。

2016年7月,知乎機構號內測,目前已有超過3萬個機構入駐,其中80%以上是企業。知乎用戶對內容很挑剔,幾乎是中文互聯網最難取悅的一波人。可依然有2萬多家企業,樂此不疲在知乎查文獻做科普,為啥?

不妨來看下三年間,機構號是怎麽運作的。

3萬個機構號,寫了3.8萬本書

和個人號一樣,機構號起初也由知乎主動邀請。

早期入駐的账號,主要分三類:一是有知識沉澱,且和知友關聯度高的品牌,如奧迪、迪士尼等;二是領域內著名的科研院所、博物館、藝術中心,如:中科院、中國印鈔造幣等;三是有豐富資訊的行業媒體,如:騰訊科技、36氪、第一財經周刊等。

這種邀請製,持續了14個月。2017年9月,知乎注冊用戶破億時,開放了機構號入駐。當時知乎還只有3000多個機構號,開放後,不到兩年數量翻了10倍。除了世界500強企業,類似平安北京、《半月談》等政府、黨媒账號也入駐了。

數據顯示,目前3萬個機構號一共分享了140萬篇內容,獲得了超過5480萬的讚同,超過 700萬感謝。它們總共產出了19億字,相當於3.8萬本書籍。

剛推出機構號時,知乎對這類账號也比較審慎。比如不能和個人號一樣收藏、匿名,參與公共編輯,機構號的二次傳播會受到一定限制,不能進入話題等公共空間,只能出現在用戶關注頁。

審核門檻高,發帖要求嚴,知乎的謹慎,都源於不確定性。三年前知乎只有3000萬注冊用戶,官方不知道機構號是否了解知乎,擔心它們產出不符合社區氛圍的內容。

市面上主要傳播手段是文章,機構號可能不了解問答是怎樣的,也不清楚用戶習慣和社區風格。知乎機構號負責人袁玉娥介紹,雖然官方曾經有些擔心,但事實證明,經過引導和管理,機構號都很尊重知乎規則,違規率維持在較低水準。

開放入駐後,社區生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袁玉娥提到了三點:一是用戶身份的豐富,二是優質內容的豐富,三是用戶連接的多樣化。以前一個账號對應一個人,現在一個账號背後,是一個團隊。因為機構號,知乎上湧現出大量類似“在xx公司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種問題,這中間會產生很多工作上的聯繫。

知識行銷,一種傳播新範式?

問答式結構,確實給機構號行銷帶來了新範式。

知乎站內有個問題:運營知乎機構號是種怎樣的體驗?下面回答中,提及最多的就是“解決了選題”。問答可以降低內容生產門檻,而且天然聚集流量。對剛入駐的小號來說,答一個好問題勝過任何行銷工具:回答熱門問題,實現冷啟動,回答科普問題,獲得長尾流量。

比如在“為什麽說奧迪是燈廠?”這個問題下,奧迪工程師回顧了汽車照明發展歷程。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氙氣大燈說起,談到人的視覺感知和車燈技術改造,樹立奧迪用專業為用戶保駕護航的形象。

這個回答發布後三個月,閱讀量達到20萬,一年後翻倍達到了51萬,三年後的今天仍在不斷獲得流量。

掃碼查看@奧迪 的知乎回答

知乎用戶不好取悅,主要因為他們太“認真”。他們期待看到乾貨,而不是抖機靈;喜歡真誠的知識分享,而不是說著說著就開始賣東西。這會給機構號運營者增加壓力嗎?我把這個問題拋給袁玉娥,她一一做出了解答。

專業知識,可以說是知乎的生命線。企業公關非常懂傳播、運營,但對奧迪怎麽做燈,止痛片怎麽起作用,了解肯定不如專業人士。因此,業務部相關同事回答,公關潤色和發布,成為一些機構號的常規運作模式。

比如,@西門子中國 成立了一個“知識網紅”專家智囊團,由公司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如“石油會枯竭嗎?”“非標機械設計做方案的大致流程是怎樣的”等回答,累計獲得了38篇收錄推薦。專業人士親自下場,幫助西門子塑造了專業、嚴謹的品牌形象。

袁玉娥坦言,這種運作模式確實不是每一個機構都能做得到。“不過,但凡是這類運作方式出來的,都會是非常棒的機構,也都收獲了不錯的效果。”

過分行銷,曾是知乎開始比較擔心的問題。但後來袁玉娥發現:企業型機構號天然有宣傳需求、行銷的訴求,但這不意味著它不能產生優質的、專業的知識內容。比如@支付寶 的回答問題時,經常開篇明確表示“利益相關”。但只要它能真實客觀的講述情況,解答用戶的疑惑,用戶就完全能夠接受並認可其價值。

機構號3.0時代,關鍵詞是商業化

到目前為止,知乎機構號和個人號的權限,大致相當。機構號也有“鹽值系統”,除了算法上的差異,多出來的一個指標是“成長錦囊”,機構號的成長也是升級打怪:完成某些任務,就能獲得一個錦囊,解鎖部分權益。

目前,知乎機構號中,粉絲數最多的是@知乎日報 ,483萬粉絲。剔除官方账號,粉絲數最多的是@丁香醫生 ,226萬粉絲。很多機構號會陷入“要質量還是數量”這種二選一的難題。知乎官方給的答案是“質量”。

袁玉娥表示,相比“兩微一抖”,知乎的體量雖然不佔優勢,但機構們更看中的是流量屬性,知乎用戶質量很高。流量背後是人,機構核心希望的是連接人,產生認同和信任,由而輔助、促進用戶決策。

今年7月,知乎推出“機構號商業版”,設置了四種不同版本的收費標準。商業版的特權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功能特權,更容易開通專欄和“想法”,還可以發更多文章和回答;二是行銷特權,可以在內容中添加鏈接,獲得實際的轉化。

目前,行銷組件已在“文章”內容形態上線,不久將在流量最大的“回答”內容形態上線。這一功能主要面向中小企業,「好好住」使用“App下載組件”後,一篇閱讀量 6k+ 的文章,帶來了 5.5% 的 App 下載轉化。據透露,“意向用戶線索搜集”“商品推薦導購”也正在開發中,不日將上線。

不同機構,訴求各異。知名品牌追求美譽度,中小企業追求轉化,媒體希望把流量變現。接下來,知乎會針對具備生產高價值內容能力的機構,上線“創作者任務平台”。去年8月,知乎開始內測“六大創作者權益”,其中就有品牌任務。

此外,借助知乎廣告平台,機構號可以對自家內容進行推廣。除了基礎定向,還有話題定向、領域粉絲定向等。這和微信廣點通、微博粉絲通等行銷工具類似。面向機構的行銷工具、交易抽傭,也是繼信息流廣告、內容付費之外,知乎又一大變現嘗試。

社交媒體剛興起時,杜蕾斯、海爾等企業,就憑借各種嬉笑怒罵,成為官微運營典範。如今這種行銷依然吃香,但在娛樂至死的環境下,機構很難有新的抓手。知乎的問答結構和專業氛圍,其實給機構號提供了一條新路:不止是插科打諢吸引用戶,更要用硬核知識留住用戶。

單論流量,知識永遠抵不過娛樂。但以知識為載體行銷轉化,沉澱品牌資產,會不會更好?可以期待一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