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追了5年馬男,我才明白這個道理

《馬男波傑克》第五季剛出來,豆瓣已經有4000人打分,現在評分9.3,我剛剛也刷完這部“毒”片,可以負責任地給大家賣這個安利:依然神作,依然值得一追!

馬男系列已經播了五年,相信不少人跟當年的我一樣,是被裡面的毒舌金句吸引來的:

最絕的是,劇中隨便一個路人甲都能爆出一句犀利真相:

就連歪理也扯得讓人一邊想打人,一邊沒脾氣:

馬男一火就是五年,真不是因為它的“喪”。每個愛看這部卡通片的成年人,都從裡面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看到自己的掙扎和掙扎著改變的樣子。

今天不劇透,只想聊聊《馬男波傑克》裡這幾位老朋友。

1

請原諒,我就是不容易快樂

先來說說片中的一個女主戴安。這個女孩有著優秀的職業履歷,生活中也善良可愛,特別擅長機智地冷吐槽,在前幾季動畫中,她還和“高富帥”花生醬先生結了婚。在別人眼裡她是最幸運的那類人,可她表現得卻並不幸福。

她的情緒不穩定,而且容易得到焦慮和悲傷等負面感受:

她還任由這種情緒堆積,嘴上不說,心裡默默爆炸:

她總能把道理想明白,卻因此連自己的幸福都不敢承認:

總之,她總是不快樂。

為什麽戴安現在過得這麽順,還是天天悶悶不樂呢?這樣的人很容易被罵“作”“矯情”“身在福中不知福”,但我在現實中也看到很像戴安的朋友們努力嘗試過各種事情,嘗試讓自己過所謂“正常人”的生活,可是最後往往徒勞。

後來當我看到一些抑鬱症成因研究之後,才更理解我這些不快樂的朋友,他們不是故意作,而可能是因為大腦結構和多數人不一樣。

人的大腦中,負責情緒情感調控的區域叫海馬區,海馬區中有一個窄條叫齒狀回。正常人大腦中海馬區齒狀回會不斷有神經細胞新生,但抑鬱症患者這片區域的神經細胞新生被抑製了,這就是抑鬱成因的海馬神經細胞新生假說。

| 海馬區在大腦中的位置示意圖

另一個假說叫神經遞質假說,這個我們更熟悉一些,概括來講就是掌管多巴胺的獎賞回路和掌管血清素的內隱情緒調節回路異常,導致這些物質分泌水準異於常人,那些朋友不快樂的原因大概也能與此類比。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這種“不快樂”不等於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生理疾病,當出現病理症狀時應該盡早尋求專業治療,但戴安這樣的“不容易快樂星人”,通常是一種人格特質的反應,假如戴安去做目前最常見的人格測試——大五人格測試,估計她的“神經質”這個因素會高於平均水準。“神經質”不是在罵人,這裡測試的是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是個體體驗消極情緒的傾向。

| 大五人格量表測試的五個因素

其實不用對戴安們做過多的心理學分析,只要換個角度看待人格測試就能看到,人都是由各種維度的人格特質組成的——一個人不容易快樂,又怎樣?他仍然可以是可愛的、有趣的、負責任的人。我們不該只看到一個人特質的一面就給這個人下定義,而如果你剛好就是戴安這樣的人,即使心裡會比別人辛苦,也千萬別因為這一個點,就覺得自己的人生滿盤皆輸。

2

太想當好人是病,得治

接著來聊聊卡洛琳公主,這個劇中唯一“完美”的貓姐。

或者準確地說,是看起來完美。

她是影視製作人,工作中hold住全場,所有人的大事小情她都要負責,第五季中她一出場就不斷接到電話,讓她處理的都是什麽“公司的滅火器著火了”這樣的屁事;

她是靠譜的朋友,總在大家需要安慰的時候出現在他們身邊;

她還是馬男的前女友兼經紀人,從倆人剛戀愛的時候,她就天天給擅長搞砸一切的馬男“擦屁股”:

儘管她已經被馬男傷了無數次,心裡非常明白馬男是什麽德行,但她還是對馬男無限原諒、無私奉獻。

她33歲的時候就說不想再跟馬男糾纏了,但事實上,她又甘心被虐好多年。

40歲生日那天,她給馬男打電話,說又幫他接到了很棒的新片子,馬男只是冷冷地回了兩句就掛了,當時他正一心想著跟別人告白。於是她只能看著手機給她發的生日提示獨自發呆。

可憐的貓姐,總是人前完美,人後崩潰。

這一段把好多人看哭了,大家都替貓姐覺得委屈:她這麽好,為什麽總虐她?

說來殘酷,貓姐其實是在自虐。這是典型的“好人綜合症”(nice guy syndrome)造成的不良後果。

現實中也有一類人像貓姐一樣,有求必應、不會拒絕、過度奉獻,看似是專心幫助他人,實際上,是“好人”們在依賴著他們幫助的人。

這類人通常會把自己的存在感降得很低,這種自我抹殺的背後動因,是試圖通過控制外在的人事物來獲得自己內心所需的情感。換句話說,他們無法向內探尋到自我,必須要從他人的認可中得到情感滿足和自己存在的意義,會和他人建立不健康的互依關係。說到這裡,就不難理解為什麽貓姐們的人生模式變成“渣男虐我千百遍,我對渣男如初戀”了。

這種好人病該怎麽治呢?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時說“不”,勇敢說“不”!無節製的好人們都需要重新規劃個人的身心、情感和認知的界限,明確自己接納什麽、付出到什麽程度,而什麽又是必須拒絕的。

最重要的是,不要永遠從別人那裡找自己,而要把隱藏許久的自我找回來。

3

自己的日子,別老拿原生家庭說事

最後想說說馬男,他傷害好心幫他的人,甚至在得了絕症將死之人面前都不積口德,還差點睡了自己初戀的女兒……這樣一個混蛋,做的事情都挺可恨,但是我們不會恨他,更多的是覺得他可憐。

最重要的原因是,編劇給我們展示了馬男的童年,那才是真的喪……

馬男的媽媽對小馬男已經不能說是冷漠了,而是殘忍。當小馬男偷偷抽煙被媽媽發現,媽媽逼著他把煙抽完,小馬男嚇哭了,媽媽竟然說了這樣的話:

天天被自己的親媽嫌棄和怨恨,這大概是最大的童年陰影了。

甚至,直到馬男長到中年了,媽媽還是沒停止對他的責罵,甚至詛咒。

所以,每當馬男做出離奇的事情博得大家眼球,我們會覺得跟他從小被媽媽否定和忽視有關;當他總是把和喜歡的人的關係搞糟,我們理解他畢竟童年就沒有習得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我們總會原諒馬男,如同原諒我們自己。我們會說:變成現在這樣,都怪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人的負面影響近些年總被拿出來談,我看到過一本書就叫作《原生家庭》,英文名直譯過來叫“有毒的父母”,書裡就總結了幾種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不稱職型、情感操控型、酗酒型、身體/言語虐待型……各種類型對應著各種對孩子的“毒害”。

《原生家庭》

[美] 蘇珊 · 福沃德、[美] 克雷格 · 巴克 | 著

黃姝、王婷 | 譯

2018年5月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品

但是話說回來,馬男都成年二十多年了,他乾的混蛋事還要每一筆账都算在父母頭上嗎?

又或者,我們拖延症犯了的時候會有“做不到完美不如不做”的心態,總不能怪罪說是十幾年前父母對幼小的我們的期望過高,才讓人形成“乾脆放棄”的習慣吧。

所以,對原生家庭的認識也不能一概而論,我們需要的仍是清晰的“邊界感”。《原生家庭》這本書建議,在對父母的親情/父母造成的傷害之間劃出界限,而不是籠統地談“父母皆禍害”,同時,也要劃清自我負責的界限,你不必為童年時不可控的成長經歷負責,但在界限的另一邊,你要把成年後的生活緊緊握在你自己手上。

說了這麽多,還是希望你去看看這部神劇,到了第五季,這部作品已經在內部生長,你能看到所有角色都在變化。他們雖然各有各的缺陷,但他們都沒有放棄尋找自我和自己想要的生活。

說好不劇透,但是想悄悄告訴你:看這一季的結尾終於不是喪到讓我想哭,而是夾雜著欣慰和感慨的會心一笑。我會回想起5年前這部片子讓人淚目的那段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