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的行為可能正在導致孩子的抑鬱

今晚我們來分享和「抑鬱」相關的話題。

需要注意的是,我分享的更偏重於抑鬱情緒,以及哪些行為有可能導致抑鬱情緒,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以及父母的哪些行為會導致孩子產生情感認知障礙。

人常說沒有無緣無故的胖,自然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抑鬱情緒。

抑鬱的人都有著不開心的童年。

抑鬱從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童年的陰影和情緒長期被忽視,不被接納,沒有存在感,找不到成就感,長期的壓抑,無法感知快樂。

這些都源於難以做到自我接納。

所有抑鬱的人都是不接納自己的,伴隨著很多的自我攻擊。

一個不接納自己,不欣賞自己的人是很難快樂的。

曾經看過一個孩子說的一段話,非常的心疼她,竟然因為被確診為抑鬱症而如釋重負。

她說「心境惡劣」這種狀態,從14歲一直持續到現在,17年沒有一天不渴望像別人那樣快樂,別人看我漂亮,高學歷收入不錯,一切都令人羨慕,自己看自己完全沒感覺,估計這輩子就這樣了吧,這毛病帶給我的唯一好處是十八歲那年確診的瞬間,一種「終於解脫」了的感覺---原來天天被父母嫌棄、責罵,「不開朗」,「養誰也沒養你事兒多」,並不是我做錯了什麼,而是我生病了,終於不用對他們有負罪感,也不用時時刻刻感覺自己是個廢物了。

有多少孩子在父母「恨鐵不成鋼」的嘆息,怒罵嘮叨中,深深的埋葬了自己的情緒!

他們在煎熬的狀態下,並沒有得到任何的理解和支持,而是換來更多的嫌棄責罵,讓他們感覺到更加的內疚,挫敗,無望。

這裡再說一下抑鬱有三無,無助無望無價值感。父母做的正好都趕上了讓孩子更抑鬱。

來看一組數據:

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4億抑鬱症患者,我國患者已經達到9000萬,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威脅人類的第二大疾病。

而這些數字背後不止有成人,還有孩子

我國目前約有20%的少年兒童出現抑鬱癥狀,其中4%為需要接受臨床治療的重症抑鬱!

有些家長還在不置可否,「小孩子怎麼會抑鬱?」「他們有什麼值得抑鬱的?」「心情低落是正常的,孩子長大就好了」……

事實上,青少年的抑鬱比我們想像的還嚴重,

當一個人感覺周圍無可依賴,處處被指責時,他會把自己與周圍世界隔絕起來的,他感受不到快樂,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甚至連悲傷都無法感受,整個人是麻木的。

在我們身邊就有,厭學的孩子,畢業了不工作,在家裡呆幾年的孩子,都是受挫後,產生退縮,轉而呆在家裡,不敢去面對 。

父母對孩子的忽視,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讓孩子長期處在被遺棄的緊張憂慮中,覺得自己成為家人的拖累,感覺沒有人能幫助自己,嚴重缺乏安全感,焦慮,對事物不必要的過度擔心,缺乏自信,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關鍵時刻總是希望依靠別人,希望別人能夠幫助自己,但內心深處對自己和別人又都不夠信任,對生活周圍的人與事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有的人還會總覺得自己生病了,對死亡異常的害怕等等……

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孩子會表現的很乖巧聽話,表面上陽光,學習好,活潑開朗,但內心對自己嚴重不自信,壓力過大,生怕自己的一個過錯會讓父母老師對自己失望。

父母對孩子隨意發脾氣,發泄自己的不滿,在孩子遇到挫折失敗,情緒低落時,痛打落水狗一樣追著孩子進行指責與批評,」你看你平時讓你聽話你不聽」「讓你好好學習,你不學」「你看人家小明」……

從小被過度管教的孩子,被過度冷落的孩子,都會喪失生活的樂趣。

我們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好,比自己更厲害,這是每個父母由衷的愛和期待!

但也正是這些,愛和期待變成了孩子們的夢魘,成為不同類型的家長,用各自認為正確的方式控制管教孩子的動力。

有多少孩子在比較中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把注意力放在了比較中,把自己的價值放在別人的肯定中。

越是這樣,內心越是惶恐,活的越累。

一個人要是總覺得別人說話別有用心,總是在指責他,那麼他的內心已經千瘡百孔了,只有別人的話和內心的敏感對應上才會受傷,試想如果別人說的是別人的事兒,還和你有關係嗎?但是敏感的人就會處處受傷,過度解讀

孩子小的時候是透過媽媽的眼睛看世界的,媽媽愛他,他也愛世界,媽媽挑剔他,他也挑剔這個世界

允許孩子作為孩子本身而非父母的替身去成長吧,允許孩子有獨立的思維,也許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獨立太空……

愛孩子就要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去愛,愛孩子,孩子才會愛上這個世界,才會在生活中找到存在的價值!找到生活的樂趣!

平時這樣去做,也會讓父母很難受,但是被允許的孩子才有力量!才能沒有匱乏感!才能擁有自己獨特的人生!

以上內容來自井立霞老師的快樂心理學課堂,祝福大家擁有生活的樂趣和幸福!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