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多元之下被重新激活的川渝藝術生態

回顧剛剛過去的2018,川渝藝術生態較之往年,更加的活躍、多元。重慶第五屆青年美術雙年展“社會劇場”注重對青年實驗藝術的挖掘,重慶首屆專業化、門類化的實驗影像雙年展“時間之鏡”成功舉辦。成都,成功舉辦首屆Art Chengdu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的同時,還與當地美術館、畫廊形成聯動效應,以“藝術周”的組合模式激活區域生態。不僅有“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這一國際化雙年展的項目落地,當代藝術的熱情也從城市蔓延至鄉村及城鎮。“首屆廣安田野雙年展”、“媒體的遷徙:第二屆·中國·合川釣魚城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在2018年末與成渝兩地的各大藝術活動遙相呼應。在千高原藝術空間創始人、藝術總監劉傑看來,“不止是活躍,縱觀川渝2018年的當代藝術生態,在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增加了豐富性、活躍度,高品質的項目也比以往增多。”

川渝藝術生態的活躍不止體現在雙年展的頻頻舉辦和一級市場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自發性項目和替代性空間出現在這些城市。作為藝術人才的培養和輸出源的藝術高校也有不俗的表現,四川美術學院學院製改革的突破和國際設計學院落戶悅來,四川大學美術館就在地性及實驗性項目的持續性推進,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高小華美術館的重改、系列論壇講座、藝術家工作坊的開設,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在跨媒介藝術的探索。每所高校都在不同的方向上篤行教學相長,從藝術教育的層面豐富著川渝兩地的藝術生態。

承擔著公共教育功能的美術館、博物館在2018年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四川美術館、重慶美術館近兩年主要圍繞川渝美術所取得的成績進行回顧和梳理,成都畫院(成都市美術館)致力於對青年藝術家的關注和青年策展人的培養。川渝兩地的民營美術館同樣不甘落寞,何多苓美術館的如期開館,知美術館以新媒體展“開”重新亮相,麓湖·A4美術館以羅曼·西格納個展開啟機構十周年,重慶GCA星匯當代美術館的跨文化交流。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川渝兩地的美術館在各自的定位上努力扮演著藝術生態鏈條上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城市、鄉村,雙年展兩頭落地

作為國內較早舉辦當代藝術雙年展的城市,成都當代藝術生態一直以來就備受關注。雖然“成都雙年展”由於種種原因而擱淺,但仍然抵擋不住這座城市在當代藝術散發出的魅力。2017年,首屆安仁雙年展的舉辦可以說是“成都雙年展”的另種延續。而在2018年,“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更是將成都的當代藝術提升至一種國際化的視野中。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是蓬皮杜作為全球重要藝術機構首次在中國城市進行“在地”策展實踐,也是繼在法國巴黎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舉辦的首屆“全球都市”雙年展之後發起的第二個大型展覽。此次雙年展的舉辦,不僅豐富了川渝兩地的藝術生態,更打破了某種狹隘的地域性藝術格局。

2017年年底,批評家何桂彥策劃的第五屆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社會劇場:參與與共享”,倡導在新的社會與文化條件探索一種藝術存在的新方式,而且這種方式秉承的是一種積極的、介入的、參與的態度。“社會劇場”不僅呈現出了新歷史語境下藝術創作的審美趣味、新的文化與藝術精神,同樣還在推動當代藝術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近年來,在地性、介入性項目不斷出現,如何促發藝術與觀眾、與物理空間、與社會發生關係並形成互動是我們需要追問和反思的。

同樣是圍繞新時代新藝術的歷史背景,王林、李川策劃的“時間之鏡”首屆重慶實驗影像雙年展,以影像的方式呈現了一部分攝影和動態影像,以及從影像藝術的角度,在虛擬的基礎上與現場的裝置、雕塑、甚至繪畫相結合來進行作品呈現。在批評家王林看來,“無論是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美院各院系的藝術空間,還是重慶美術館、民營美術館以及一些藝術空間的項目,2018年的重慶當代藝術的展覽還是比較豐富的。其中,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表現的相當活躍,不僅組織了多場全國範圍內的大型展覽,而且還湧現出一批非常優秀的青年藝術家。不論是材料、觀念還是手法,他們都做到了多種媒體的呈現,實際上也是不斷打開雕塑創作的概念。”

當然,雙年展發生在成都、重慶新興準一線城市也不足為奇,但“首屆廣安田野雙年展”足以說明川渝兩地當代藝術的發展勢頭。雖然說近來年關於藝術介入鄉村的案例和項目屢見不鮮,但像“首屆廣安田野雙年展”這種大規模的鄉村雙年展項目可謂獨樹一幟。此次雙年展共展出了來自中國和其他9個國家的35位(組)參展藝術家的43件作品,包括雕塑、裝置、影像、繪畫、聲音等不同媒介的藝術創作。在如何用當代藝術激活中國的傳統文化基因方面,雙年展總策展人一山認為:“這既體現我們的根和本,又用新的藝術形式促進其更新換代,為新農村建設盡當代藝術的微薄之力。我認為這次雙年展只是一次嘗試,就像一顆星星之火去燎原廣闊的田野。”從城市到鄉村的蔓延不僅只有首屆廣安田野雙年展,“‘詩意的所在’眉山鄉野藝術節”同樣也體現出四川當代藝術其活躍的生命力。

公共藝術領域,位於重慶鵝嶺的網紅打卡地標貳廠在2018年頗為熱鬧。去年9月,一場名為“智造重慶”的當代互動新媒體沉浸式藝術展在T2國際當代藝術中心正式開展。來自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跨媒介雕塑工作室的一群年輕藝術家們,以“既現實,又虛擬”的藝術手法,將重慶元素解構,以多媒介的方式重新轉譯、再構,將賽博美學、朋克美學和重慶完美結合,再現一個奇幻的8D重慶。據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老師唐勇介紹,系上的跨媒介工作室團隊一直在嘗試一些跨媒介的創作,包括新媒體,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展覽,本次展覽亦可作為教學的重要方向。與此同時,作為售票的新媒體展,也是團隊對於市場的一次試探。通過閱聽人的反應,找尋到某種合適的定位,強調藝術的同時,也強調大眾互動沉浸式的體驗方式。

俗話說“城內開花城外香”,以重慶、成都為核心的西南當代藝術正在持續地、潛移默化地異塵餘生影響著川渝兩地的藝術生態,相信隨著雙年展、藝術節等公共藝術項目的持續推進,川渝兩地的藝術生態將會更加的活躍和多元。

二、美術館:公立美術館回溯歷史,民營美術館各具特色

公共教育功能是美術館重要的職能之一,如何在更加開放的空間構建基礎上,關注更加多元的社會群體,實現更人性化的美術館功能建設,成為川渝兩地美術館愈發重視的問題。

四川美術館內設的神州版畫博物館,館藏可謂是一部完整的中國現代版畫史。在基於機構館藏和所延續四川美協老一輩版畫藝術家的資源優勢基礎上,專注於中國現代美術,尤其是版畫史方向的文獻研究梳理工作。對於研究策劃的工作方法,四川美術館策展人馮石表示,四川美術館從新館開館伊始便著手以微觀敘事的方式,試圖從版畫史個案的角度以點及面,重覓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路徑,重構在此脈絡之下的現當代美術史邏輯。從2017年的“刀鋒民魂——張漾兮先生作品文獻展”、“從硝煙中走出的人民藝術家”——新中國四川美術事業奠基者李少言作品文獻展,到2018年“師造化境 匠心獨行——徐匡藝術展”,以及即將展開的李煥民、牛文、吳凡等老一輩版畫家的研究性文獻展,都可看出這一端倪。四川省美協主席梁時民談到,對四川美術事業發展的梳理不僅體現在“入蜀方知畫意濃——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畫)”等大型全國美展中,也體現在李少言、李煥民、徐匡等老一代藝術家的回顧展和文獻展中。作為省立官方美術館,梳理區域美術史,進而探討地域性中的文化發展經驗,是四川美術館的責任與義務,也是擁有豐富館藏的四川美術館獨有的優勢。

成都畫院(成都市美術館)作為改革開放後全國第一批由政府組建的公益性專業藝術機構,近年來不僅在對青年藝術家的關注和內部青年策展人的培養上下足了功夫,也越來越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兼容並包的獨特氣質。畫院青年策展人曹箏琪娜表示,成都畫院從建立之初就比其他畫院的藝術品、藝術家門類要豐富,因此也更關注多元的藝術生態。“或許大家可能會覺得畫院是偏傳統的,但我們並不這麽認為。藝術狀態不是單一,而是多元的。我們不排斥傳統,也不排斥更新的藝術形式。因此,在針對市民的基礎之上,我們盡可能的用大家所理解的方式去介紹更為豐富的藝術面相,把展覽做出學術態度,而不是貼一些傳統或者當代的標簽。”

作為高校美術館的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同樣也表現出對藝術家創作個體和川美血統的梳理的側重,在批評家王林眼中,從羅中立美術館的‘正在發生——羅中立手稿展(1963-2017)’到陳安健的“交通茶館”,都呈現出藝術家自身創作的邏輯和連貫性思路。此外,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的‘偕史同在’江敉藝術展作為梳理川美血統的展覽之一,與此前油畫系舉行的‘博巴班前後的夏培耀研究’國際學術論壇,重慶美術館展出的‘王大同油畫展’、‘纖夫的足跡——白德松2018畫展重慶展’等展覽構成了一條條清晰的線索。“原來的歷史文化資源被當代藝術重新再度利用,藝術家個人在歷史資源中受到啟發並激發某種創造力,這也算是2018年以及近幾年來川渝藝術比較大的特點。”

相比官方美術館對歷史文獻的梳理和研究,川渝民營美術館在2018年也顯得尤為活躍。3月底,以藝術家何多苓個人名字命名的非營利美術館“何多苓美術館”如期開幕,首次展覽以“空”為主題。展覽並沒有任何藝術作品的展示,而是將美術館的空間作為開館作品。此後,何多苓美術館陸續舉辦了多場跨界活動。對於自己的美術館,何多苓表示希望這座小小的藝術空間,能成為成都藝術公益的一部分。4月,知美術館通過新媒體展“開”以一種新的姿態重新亮相。“開”展由張尕擔任策展人,以新媒體藝術的形式帶來了中外九位藝術家的作品。並於9月舉辦陳福善回顧展,在美術館關注新媒體這類藝術的未來性之外的另一條線索,發掘美術史缺位藝術家上展開梳理。

11月,麓湖·A4美術館以瑞士國寶藝術家羅曼·西格納的個展“羅曼·西格納:影像 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九和現在”迎來自己的十周年。展覽不僅展出了藝術家1975年至1989年間共205件影像作品,還展出了受麓湖·A4美術館委託創作的《椅子》裝置(唯一一件在中國的委託創作作品),構成了過去和現在的聯繫。館長孫莉表示:“A4美術館的發展,是與成都這座城市共同生長的”,正是在與城市的和諧共振中,A4已融入城市震蕩的脈搏。從麓山到麓湖,從山腳到湖畔,從A4當代藝術中心到民辦非營利的A4美術館。十年間,A4共舉辦了48場專業的當代藝術學術展覽,超700余場人文類講座、沙龍、工作坊,共與國內外307位知名藝術家,30餘位專業策展人合作。一直在堅持多元藝術的表達,關注影像與多媒體藝術領域,與青年藝術家、策展人長期探索互動性、參與性藝術創作的嘗試,可以說是一座一路走來漸入佳境的美術館。

重慶GCA星匯當代美術館雖然是一座年輕的美術館,但憑借其清晰的定位和系列重要展覽,很快就在川渝兩地的民營美術館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星匯當代美術館通過定期舉辦國內外藝術家的當代藝術展覽、學術論壇、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以此來推進當代藝術與各文化領域的實驗與跨域交流,從而構建一個廣泛的國際化專業平台。據館長黃中華介紹,以當代藝術為定位的美術館開館至今連續做了二十餘場展覽。“中國的美術館和西方完全是不一樣的,在中國美術館是先建然後逐步豐富產品,美術館的核心部分應該是建立館藏,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從美術館的名稱可以看到我們的定位是在當代藝術領域,在新的時代和新的藝術之下來強調文化藝術。藝術是文化,文化還需要深化的空間,來改變我們的美術館,我們走在逐步探索的路上。”

三、藝博會點燃藝術周,替代性空間增多

2018年4月,籌備了兩年之久的首屆ArtChengdu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在成都春熙路太古裡廣場“拔地而起”,31家來自全國甚至海外的當代藝術畫廊齊聚蓉城。活動的落地不僅讓西南擁有了當代藝術博覽會,展會期間與成都當地機構的聯動也形成了藝術周的效果。

藝博會期間,美術館、畫廊等機構將各自最為重要的展覽、活動安排在這一時間段,做成類似於藝術周的形式,集中對外進行呈現。像位於新津的知美術館迎來“開”展,千高原藝術空間也展示了藝術家王川、楊述和馮立的創作,當晚,一馬畫廊帶來了肖全時隔28年的“又見易知難”。此前,藍頂境·藝術空間舉辦了“恰同學少年”——羅發輝、李強、龐茂琨、楊述“四人四十年”作品展,藍頂美術館揭幕了“若葉集-日本青年藝術家群展”。此後的幾日,麓湖·A4美術館也迎來了“馬丁·博伊斯(Martin Boyce) & 陳秋林雙個展”。以藝博會加美術館、畫廊機構這樣的組合拳形式,試圖重新激活成都當代藝術的生態。

2018年對於千高原藝術空間來講是忙碌而又充實的一年。這一年,機構開幕了8位藝術家個展及5個“1000+”項目的同時,也參與了10場國內外重要藝術博覽會,並與國內外各藝術機構合作推出多位藝術家個人藝術項目。作為成都當地唯一的參展畫廊,千高原藝術空間創始人、藝術總監劉傑表示,首屆ArtChengdu無論是從參展畫廊的品質,藝博會的服務品質還是藏家的反應和銷售情況,整體數據都是不錯的,我們非常樂意看到成都有高水準的博覽會能夠持續下去。“藝博會在短時間內以高度聚集的效應,對推進區域生態的發展和活躍度的提升,讓更多的人了解以成渝為核心的西南當代藝術,並與國內、國際產生更多的交流,是非常有意思的。”

如果說千高原、K空間這類成都的老牌畫廊,可以看做是成都、重慶藝術家的推手。那麽年輕的一馬畫廊和亨曼畫廊,則更具備“小而精”的氣質。

一馬畫廊於2016年底創辦,作為一家年輕的藝術機構,按照一年3-4場展覽的步調持續的在推進。對於2018年畫廊的成交額,畫廊主禹丹表示下半年較之上半年要好一些。“一馬作為年輕的畫廊經驗上有所不足,需要向前輩畫廊學習,畫廊的現狀來看比預計的要好得多。本土藝術生態還需要培養,這是一個持續且漫長的過程。維持畫廊運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還是希望把它做好,挖掘更多優秀的藝術家和作品來進行展覽。”

亨曼畫廊作為獨立的藝術機構,位於成都的網紅街道魁星樓。小小的31.5平米的空間見證了畫廊從2018年6月成立至今的點點滴滴。畫廊剛剛結束的展覽為“沙灘哥”何利平的個展“挼普爾 RAPPER”,畫廊主易雁表示,小有小的特色,我們更願意尋找偏實驗性質的展覽進行嘗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藝術家接觸公眾的機會,也讓大眾能夠輕鬆的欣賞到藝術作品。

提川渝的替代性空間,無法繞過的當屬重慶的器空間(Organhaus)。這一由藝術家、策展人共同組成的非盈利獨立藝術機構坐落於重慶501藝術基地內,擁有近200平方米的藝術家工作、展示空間及藝術家入駐項目接待室。機構的前身是獨立空間“ORGAN.器”與“家·M公社”,注重青年藝術家綜合媒體的實驗,關注中國城市化進程及世界村背景下的國際化藝術交流,是機構的共同特點。為最大化的集中資源,2007年起,整合成立藝術機構器空間,並致力於試驗性綜合媒介的探索。

相比之下,2018年成都的替代性空間有所增多,藝術家的自我組織也在逐步覺醒:

肆空間(Almost Four)是“公司”於2018年發起的非營利藝術空間,地址位於成都市慶雲北街21號的臨街小房間,是一個鑲嵌在居民樓裡的與社區發生緊密互動的空間。空間的首次展覽呈現的是瑞典藝術家濤斯頓·居爾(Torsten Jurell)用土豆製作的一系列具有中國印風格的版畫;第二次展覽選擇了成都本地藝術家陳思宇在柏林駐留時期創作的2件和時間與記憶有關的作品;第三次是來自廣州藝術家陳文華以“肇事者”所帶來的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探討。

創始人為黃佼、向征和馬錕在不到4平方米的空間裡,一邊做著實驗性展覽,同時也出售蛋烘糕、咖啡和奶茶。對於這種消解藝術與市民邊界的場域在成都的增多,劉傑表示一點也不驚訝,並且表示發生的太晚了。“像成都這種大體量的城市,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和藝術積澱,應該更加活躍才對,這些早就應該發生。從機構的角度,我們非常願意和大家一起共同來活躍成都乃至全國的生態。包括像張晉他們的‘100’公里這類的藝術家自我組織,都是好事情。”

四、學院:調整、變化與持續推進

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龐茂琨對於2018年川美重要的事件和變化,談到了三點。“首先,川美在2018年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中獲得了很高的評價,這對學院而言非常的重要,早在2003年我們得到的僅僅是一個合格,備受打擊,通過這些年的努力,終於取得了滿意的成績;此外,是學院製改革。為對應國家的評審,學校會將一些相同專業合並,分一些專業出去,集結應對學科目錄,更有針對性的調整、集結力量,學院製改革勢在必行。理順一些關係後,對川美今後規範化發展是很有必要的;第三點,為川美國際設計學院落戶悅來。作為學科拓展,四川美術學院國際設計學院正式簽約落戶重慶兩江新區悅來片區,並預計將於2021年9月實現首批學生招收入學,到2024年9月達到1000人的辦學規模。像智能科技、互動設計等對於現在的設計專業都有所影響,通過新的校區我們可以邁出一大步,進行學科拓展。目前,學校也正在與國際上的一些院校進行項目合作,一些聯合培養、新領域的拓展,都可以在那邊開展實施。”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及羅中立美術館依附於四川美術學院強大的藝術家群體和曾經的輝煌,美術館在開展國內國際交流及常規展覽、獎學金項目展覽外,也在進行川美老一輩藝術家的群展梳理及個案研究工作。像“回蕩”四川美術學院80年代的藝術孕育者邀請展、羅中立美術館的“正在發生——羅中立手稿展(1963-2017)”、“偕史同在”江敉藝術展等,都在這條線索之上。

相比之下,成都的美術院校則更注重青年藝術家的扶持和在地性項目的實踐:

從在地項目“造物與自然——新媒體實驗藝術項目”到“過隙——齒輪廠項目”不難看出,四川大學美術館就在地性及實驗性項目進行了持續性的推進。由四川大學美術館館長熊宇與阿蘭努斯大學藝術學院Ulrika Eller-Rüter教授共同發起的關注地域性文化差異的系列現場藝術項目“注射與反射”系列展也在德國波恩Künstlerforum Bonn美術館及四川大學美術館相繼開展。“視場邊緣”則是四川大學美術館與四川大學自然博物館的首次合作,在自然博物館中呈現出藝術與自然的共生場所。

西南民大高小華美術館開展的“2018年第五屆和聲藝術邀請展”中,將民大藝術學院名譽院長、藝術家高小華作為個案展開“歷史的體溫”高小華文獻展研究;“格物”當代藝術實驗展中,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通過西南民族大學2018年外專引智項目聘請到外籍專家為學生進行講座及工作坊形式的輔導,讓學生得以轉換思維,更有效的面對材料、物本身。此外,“新物種”第二季(2018)·跨媒介藝術邀請展在藝術家、川音美術學院油畫副教授、系主任,北村獨立工場創始人魏言的策劃下,在成都當代美術館舉行。展覽以多種媒介形式,豐富的呈現在當代藝術的文化生態裡跨媒介藝術這一全新的藝術行動方式,為成都本土的藝術生態增添新的活力。

五、文博:利用自身館藏優勢,“組團”打造高水準展覽

2018年,成都本地的博物館積極利用自身館藏優勢,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川文化“走出去”的部署,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的指導下,四川各個兄弟館之間的聯繫不斷緊密和加強,“組團”打造了一系列在全國都有較大影響力的高水準展覽。

如2018年7月的“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大型巡展,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持續推進四川文化“走出去”工程的重大舉措,實施巴蜀文化全球推廣計劃的積極作為,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主辦,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彭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青川縣文物管理所、茂縣羌族博物館、雅安市博物館等9家川內博物館以及文物管理部門聯合策劃、通力合作,歷時一年有余,這麽大規模的古蜀文物集中展出,尚屬首次。“蜀寶進京”成為了文博圈的熱議話題,也成了巡展宣傳推廣的經典案例。該展覽第二站在廣東展出,創下了廣東省博物館2018年所有展覽參觀人數之最;此後該展漂洋過海去到了意大利展出,也大獲好評。

此外,成都本地的博物館呈現出了積極利用自身館藏優勢打造具有本館特色大展,無論是三星堆、金沙極富特色的遺址類博物館,還是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館這樣的綜合性博物館,都在以更開放、包容、創新的心態辦展覽做公眾活動。

隨著文化和旅遊進一步融合,博物館可異塵餘生的外延越來越廣泛,原創展、引進展不斷出精品,文化創意產品水準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的宣傳推廣力量不斷強化,川博、成博、金沙、三星堆都有專門的宣傳行銷團隊或是負責對外宣傳的人員。四川博物院作為四川文化展示的視窗部門,立足豐富的館藏資源,以“公眾的需求就是我們的追求”為辦館宗旨,2018年川博積極參與了央視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等大型文化綜藝節目,廣受大眾好評;成都博物館作為一個以城市博物館為發展定位的博物館,新館一開館就以優質大展吸引了公眾目光,努力為城市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務;三星堆和金沙都是遺址類的博物館,對外交流不斷深化,跨界合作不斷增多,通過每年春節期間推出的“三星堆大祭祀”“金沙太陽節”等,都融入了四川老百姓的節日生活。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方面,則延續在渝藝術名家線索,開展“回望歸鴻”徐悲鴻抗戰時期作品展以及聯合西南五省13家博物館,拿出各家最有代表性的30件青銅重器的原創展覽“盛筵——見證《史記》中的大西南”。

總結2018川渝藝術生態的特點時,批評家何桂彥歸納了幾個方向。在他看來,去年川渝的民營美術館十分活躍,像成都的麓湖·A4美術館、知美術館、麓山美術館等,重慶的龍美術館、原美術館等,均舉辦了多場展覽與學術活動,其中不乏國際化的展覽,這對川渝兩地藝術生態與學術氛圍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一些實驗空間、非營利藝術機構和畫廊所推出的展覽,也將藝術生態逐漸豐富和多元了起來,Art Chengdu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的出現也成為一大亮點;‘藝術與鄉村’,‘參與式藝術’、藝術介入社區、公共藝術等成為2018川渝重要的學術話題,其中有四川的‘廣安田野雙年展’、‘詩意的所在’眉山鄉野藝術節,重慶有‘2018悅來公共藝術展’,連同四川美院舉辦的‘社區更新與公共藝術’國際學術論壇和一系列與公共藝術相關的學術講座,都起到了推動、拓展公共藝術領域話題與理論的深度;青年策展人與青年藝術活動在去年的川渝也十分活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