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徐景藩:談中醫讀書方法

一、 選書原則


1、熟讀經典

徐老認為,所謂「經典」,「經」者「縱」也,「典」者可查考也。經典著作是中醫學術之源泉,熟讀經典乃中醫學習之門徑,不讀經典,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徐老認為必讀的經典著作有《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溫熱論》、《神農本草經》等,泛讀與精讀相結合,選擇性地背誦一些重要的條文,做到讀熟、讀透,並在自己的臨床工作中不斷體悟,加深理解。

2、涉獵各家

徐老說,很多初學醫者,自以為讀書不少,有「初學三年,可行天下」之感,而時間日久及至遇到複雜癥候,則往往窮於應付,始知自己的疏陋貧乏,正所謂「再學三年,寸步難行」。許多醫家集一生之心血,把畢生的經驗都溶入到了自己的著作中,並有創新發展。因此,徐老強調,除經典以外,尚須涉獵各家,博採眾長,去蕪存精,為我所用,不斷拓寬自己的臨證思路。但由於中醫書籍眾多,而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因此,徐老認為,讀書也應有選擇的閱讀,分必讀和選讀,必讀的如有《醫宗必讀》、《臨證指南醫案》(每個病證醫案後面的「按語」都是各個病證病機證治、經驗要領的概括)、《脾胃論》、《丹溪心法》、《類證治裁》等等。選讀的如《景嶽全書》、《蘭台軌範》、《張氏醫通》和丁甘仁、張聿青、柳選四家、陳蓮舫等人的醫案等。

3、進修文史

中醫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門特殊的醫學,博大精深,若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很難在中醫學方面有所成就,歷代名醫無不通曉天文、地理、哲學、歷史等,有的甚則還精通詩書琴畫,他們不僅是個醫家,也是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究其因,徐老認為所有中國傳統的東西實乃同出一源,有其相通的地方,可謂一通百通。因此,中醫界才會有棄文從醫、棄官從醫的現象,並能成為一代宗師。這都緣於他們都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功底。徐老從自己的學醫經歷中也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徐老從上小學開始,就學習了《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幼學瓊林》等啟蒙教學,早晚寫字、讀書,堅持不懈,徐老的文化基礎特別是古漢語文言文有了較快的提高。小學時又有機會學習了一些音樂知識,並讀了四書、五經,如《論語》、《孟子》、《老子》、《大學》、《中庸》等,五、六年級的課餘時間,又讀了《三國志》、《列國志》、《東漢演義》、《水滸》等,並補習自學《古文觀止》等,這些對自己的學醫有非常大的幫助。

二、讀書步驟1、循序漸進

徐老強調,學習中醫理論,必須循序漸進,讀書要一本一本地讀,不可急於求成。徐老自己的讀書步驟是先讀《藥性賦》,參考《本草從新》、《本草綱目》、《中醫臨證藥物學》等。《藥性賦》字少,易讀易記。兩個月讀完背熟後,讀《湯頭歌訣》,在此期間和以後較長的時間裡,仍然閱讀中藥學方面的參考書,就像滾雪球那樣,越積越多。隨後讀《內經知要》,參考《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難經集注》等。讀《傷寒論》、《金匱要略》時,也閱讀相應諸家的參考書籍。

2、堅持臨床

臨證實踐是學醫的重要步驟,也是學習中醫的主要特點。徐老從學醫的第一天起,到學成之日止,天天實踐,年年臨證,貫徹始終。在隨父臨證學習期間,除了春節過年三、五天病人較少外,一年365 天,越是大冷、大熱天,越是忙碌,總是在看病、抄方,重點病人另作記錄,父親在診病時重點提示、講解,傳道、授業、解惑。即使是現在,徐老仍堅持工作在門診、病房的第一線,臨床遇到許多複雜、疑難問題,還及時翻閱、查閱相關書籍,找到答案,讀後理解並有所創新和突破。讀書只有與臨床相結合,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水準。沒有臨床,一心隻讀「聖賢」書,則尤如空中樓閣,空有理論,是解決不了臨床實際問題的。

三、讀書方法1、邊抄邊讀

徐老的讀書方法,是沿用前輩的方法,把練毛筆字和朗讀的原文、條文結合起來。讀第一本書時,邊抄邊讀,並抄寫第二本書的原文、條文。讀第二本書時,抄寫第三本書。這樣,讀的書都是手抄書,自己寫的字,親切、易讀、易記。抄寫的方法是一張一張單頁毛邊紙,工筆蠅頭小楷,抄寫畢後,裝訂成冊。讀時用鵝毛管蘸紅印泥點斷,作為標點。這些抄寫本,至今尚保存完好,常常溫習、誦讀,溫故而知新。從中也可以看出不同時期,先後寫字的進步情況,還可以作為教育子女、學生的教具,鼓勵年輕後學者樹立「恆心」,寫好字,讀熟必讀的醫書,打好中醫理論基礎。

2、老師指導

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時,父親就是老師,其教學方法是:一是訂進度,大致按每本書需讀的時間,作出規定,徐老總是略為提前完成;二是講解,啟蒙書講的細一點,如對《內經》則重點地講解,並聯繫臨證實際加以指導、分析,並提出哪些必背,哪些可以不背;三是背誦和提問,按時進行考核、「驗收」;四是指導讀哪些參考書籍。這種教學方法雖然是「祖傳」的,卻是比較科學、正規的啟發式、漸進式教學法,也是中醫師承教育比較切實有效的方法。父親以啟發、督促為主,徐老則以按時讀好,參閱他書,加深理解,自學為主。由於思想上貫穿一個「恆」字,加上徐老自己勤奮刻苦的精神,所以在中醫理論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醫教相長

1959 年秋,徐老就參加並籌建了內科教研組。當時,《中醫內科學》教材分為四段,每人一段,在臨床工作的基礎上,進行備課、試講、評議討論。並要求從臨床實際出發,廣找參考資料,充實教材內容。課堂教學都是分班小教室上課。講課期間有見習,講完後有教學實習,講課期間還要輪流到教室裡參加「夜自修」答疑、輔導。為保證教學品質,避免理論與實際脫節,採取的是「一貫製」的教學模式,也就是既講課,又答疑,誰講什麼課,誰負責這些病種的見習和教學實習的帶教工作。這種「一貫製」的方法,老師雖然辛苦一些,但教學效果很好。通過醫療、教學工作的實踐,工作與讀書、教學相結合,這樣,在工作中遇到的難點,如疑難病、重病,或常見病、一般的病證,如何提高療效、縮短病程和防止複發等問題,在臨證時必須對每個病例、同類病證,認真地思考,聯繫理論,加以分析,詳加辨證,確立治法,常法與變法妥善結合處理,內服與外治有目的地相互配用。凡是有效或無效的病例,有點滴經驗、體會或教訓之處,及時用專門的筆記加以記錄。如此反覆,理論和實踐均可不斷地有所提高,使自己的思路逐漸得到拓寬,引證的依據逐漸充實。多年來,徐老通過講課、編寫教材,搜集了大量文獻和臨床資料,對中醫的許多病證進行了系統研究、探討。通過醫療與教學工作密切結合,醫教相長,在中醫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均有較大提高。時至今日,徐老仍鼓勵我們要多參加課堂教學,特別是在附屬醫院工作的醫生,更應重視課堂教學,教學的過程,是理論與臨床相互提高的過程,醫教能夠相長。

4、勤於筆記

「不動筆墨不讀書」,數十年來,徐老養成了多動筆、勤於記的習慣,他總是對學生說:「好記心不如爛筆頭」,作筆記的好處有很多,它不僅是收集、積累材料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分析能力的好方法。因為作筆記的過程,必定要對材料進行咀嚼、消化,反覆進行思考,所以它可以促使人們學得透、記得牢、想得深。作筆記又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至於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說它是實踐、學習的總結與提高。談及怎樣才能做好筆記,徐老認為有以下幾點:

(1) 要持之以恆,堅持到底。虎頭蛇尾,一曝十寒是做不出成績的。只要勤於作筆記,那怕點點滴滴,天長日久也會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2) 要精益求精,一絲不苟。有人雖然也寫了很多筆記,但多是漫不經心,東鱗西爪,事後連自己都懶得翻閱,這種筆記用處不大。

(3) 要分類編排,便於隨時翻檢。資料多了就有一個檢索的問題,最好能做到按圖索驥,一查即得。可以分類摘抄,也可以先抄入流水簿裡,然後再分類整理,也可以抄入活頁紙,及時加以編排,還可以把每一條擬出小標題,再按標題上的文字排列。此外為了便於核對、引用,增加材料的可靠性,還應較詳細註明材料的來源(作者、書名、版本、卷頁等)。

(4) 做卡片。小的卡片,可隨身攜帶,分門別類,徐老自己做的卡片有數千張,放在口袋裡,隨時查閱,非常方便。

5、虛心求教

徐老至江蘇省中醫院工作時,當時內科上級醫師,都是從滬寧各地特別是蘇、錫、常一帶聘來的知名中醫,如孟河馬培之的傳人馬澤人,無錫的腎病學家鄒雲翔,吳門曹氏傳人曹鳴高,丹陽名醫張澤生、顏亦魯先生等等,他們均乃江蘇兩大中醫流派的傳人,有著紮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如查房、討論病例、講座等等活動中虛心向他們學習以外,徐老還一一登門商借各位老師的「門診方箋存根」,回來認真閱讀、摘錄,再對照《臨證指南醫案》、《丁甘仁醫案》、《醫醇賸義》等名著,找出各家的學術經驗特長。向各位老師借閱方箋學習,真是非常寶貴的活教材,是中醫臨床工作中學習提高的好方法。

6、熟讀精思

徐老體會,學習中醫除了要多讀書,還要多背書、熟讀書,該背的要背,特別是對經典著作要扎紮實實地下功夫,熟讀、嚼透、消化。「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穫,背得熟和不熟大不一樣。比如對《內經》、《金匱要略》、《傷寒論》、《溫病條辨》等如果能做到不假思索,張口就來,在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可熟能生巧、別有會心。「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理則一。此外,讀書還要精於思考,不可一味地相信書本,要通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去判斷,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讀書要有選擇地去讀,讀好書,讀有用的書。

7、溫故知新

孔子雲:「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又雲:「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徐老常以此作為自己讀書的座右銘。但徐老認為「溫故」不是簡單地複習已經學過的東西,而是要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上,不斷思考琢磨,一步步由淺入深,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從感性到理性,最終達到融會貫通,並通過臨床實踐來驗證之,而且要能在「溫故」的過程中「知新」,發現新問題,樹立新觀點,解決新問題。當然「知新」還要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養成追求新知識的良好習慣,不斷完善認知結構;要關注醫學科學的發展變化,要讓自己的知識常新,跟上時代的步伐。徐老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即使年過八旬,徐老每年都會利用節假日的休息時間來反覆閱讀經典及其他相關著作,每讀一遍,徐老都會有「如遇故人」之感,並有新的體會。

8、堅持自學

醫生需要終身學習,數十年來,徐老從小就養成了自學的好習慣,徐老在行醫的頭3 年中,病人不多,但能堅持「坐冷板凳」,坐得住。診余之時,訂立計劃,緊張地閱讀了很多中醫古籍,繼續學習「古文觀止」、「四書」等文學書,還補習了英語、數學。後來又參加華東人民廣播電台「俄語廣播學校」,連續不斷地收聽、讀寫,一個人自學,既有恆心,又有興趣。所以徐老雖然沒上過中學,但他以頑強的毅力靠自學學完了中學的全部課程,也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當有機會來臨之時,才不至於錯過。1952 年參加了衛生部中醫研究班的招考,以優異成績錄取。以後在臨床工作中,仍堅持自學,不斷汲取前人學術精華和現代醫學的最新進展,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臨證水準。

以上總結介紹了徐老的中醫讀書方法,冀對中醫傳承、教育、學習及後學者有所啟迪和幫助。

本文摘自徐景藩脾胃病臨證經驗集粹(第2版)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