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內地4富豪170億搶進家族信託,真的避稅嗎?別逗了!

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455篇原創首發文章

前幾日外媒報導,4位中國富豪在去年年底之前將超過170億美元(約1333億港元)財富轉移到離岸家族信託中。不久後國內某些新聞端的這些消息被刪,但相關事實都在上市公司的公開披露檔案中,刪除純屬多此一舉。這4位富豪包括: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巨集斌、龍湖集團董事長吳亞軍、達利食品董事長許世輝、周黑鴨實控人唐建芳。這四家除融創中國外,其余三家均表示轉讓目的與接班人計劃有關。此話倒是不假,家族信託的設立確實關乎接班人、關乎控制權、更關乎稅收籌劃。

市面上解讀文章不少,借機售賣行銷家族信託的也不少,有顧左右言他的煙霧彈,也有張冠李戴的歪樓,還有一知半解的忽悠,本文我們擺正姿勢說說下一個可能被浮躁的市場賣壞的工具——家族信託。

家族信託到底是啥?

我的親密夥伴林律師曾經在講課的時候告訴客戶“家族信託設立以後,就好比是老祖宗從墳墓裡伸出來的手,管理後世子孫如何花錢、經營、生活、繁殖”,我說這個比方倒是充分體現了“信託”作為工具的長生不老、管理分配、價值傳遞功能,可是對非常避諱談死亡的中國人而言,瘮得慌!

其實家族信託究其實質,最接近我們中國人經意不經意之間最愛用的一個工具:代持!

生意中怕供應商、債權人打上門來,有錢都存爹媽的銀行账戶,是代持避險;開公司有人給資源披路條撥補貼,拿乾股的從不在工商登記中出現,是經營代持;家庭中上一輩房子,怕未來開征遺產稅、房產稅,提前過戶或者直接買到孩子名下,是代持避稅;夫妻勞燕分飛時互不信任,把房子過戶到孩子名下,算是控制權過度安排的製衡代持。

而信託,簡單地說就是個法律予以認可、制度進行保駕護航的代持安排。

被玩壞的“保險”?

大陸市場從去年開始,兩個話題最熱,一個是稅,還有一個是家族信託。市面上家族信託的熱度與日俱增,讓人有時候忍不住擔心:家族信託會像保險一樣被市場玩壞嗎?曾幾何時,市場上彌漫“保險萬能”“避債免稅”的口號,宣揚保險“離婚不分、欠債不給、執行不成”;今年“保險避稅”的說法又甚囂塵上,面對目光熱切、不明真相的投保人和代理人,我常常覺得無言以對。

我只能說,健康終身壽險就是個風險置換對衝工具,儲蓄年金近似於低風險強製儲蓄;老百姓太貪心總要高收益靈活性,保險被迫變成了理財;老百姓說我要避債防老公、防女婿,保險搖身一變號稱“萬能”。如今潮流演變成保險“避稅”,除了一聲歎息,我只能說借鑒美國的經驗,未來只有“保險姓保”,具有稅務優惠功能才經得起考驗和推敲。

下一個萬能神話是家族信託?

家族信託確實可以實現很多功能,但不是貼個“家族信託”的標簽就可以招搖過市、號稱全能。西方的家族信託是百年群眾智慧和政府制度博弈的結晶,有其繁榮發達的歷史脈絡。在英國、美國,原本是個有套房、找律師寫個檔案就能設立、從而避免繼承過戶難關的小工具,到了中國就變得高深莫測、神秘萬能。

美國民事信託之發達堪稱天下第一,一方面脫胎於美國社會訴訟發達的檢驗錘煉,更重要的是被美國發達的稅務立法和強悍的稅收征管逼的。有錢人和稅務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較量之中兵器精進。家族信託承載了涉訴時技術上的資產隔離,涉稅時的各種精巧設計,還有跨國度跨司法轄區的套利安排。

大陸的家族信託,目前還都是金融機構主導,用財務投資、通道賺錢的基因去承載複雜的事務管理、法律安排功能,變異是必然的。不過凡事都有從零到一的發展過程,在監管決心打破剛兌、大陸個人財富達到24兆美元的大背景下,金融機構大力行銷家族信託,完成市場教育,也是一大功勞。

富豪們的離岸家族信託,真的避稅?

這四大富豪所成立的信託,受託人屬地有所不同,除了傳統的BVI,這次還出現了南達科他州(South Dakota)。境內外媒體各種解讀,國內簡單粗暴說避稅,境外稍顯謹慎,說“有可能有稅務遞延功能”,搜索一番,想要找到一點有深度有營養的分析,結果大失所望。

借鑒美國對信託複雜的計稅和征稅要求,所謂富豪們的離岸信託可以避稅,估計多半都沒當真、說著玩兒呢。

說到信託稅負,首先要考慮的是財產轉入信託環節的稅務後果,是否涉及轉讓交稅或者贈與稅的問題。在大陸現有稅務法規框架下,近親屬之間的生前贈與,基本上免稅,無論是房產還是股權。那麽問題來了,富豪們把離岸公司的股權轉入信託,是否免稅?信託能算近親屬嗎?

信託成立財產轉入之後的稅負,目前國內暫且空白,是像美國一樣,進行單獨的信託征稅立法,還是強行套用反避稅受控外國公司那套,直接穿透在委託人層面征稅?

市面上還有一些看起來振振有詞的分析,比如財產放入信託具有遞延納稅的效果,只有在分配給受益人的時候才征稅,這種斷章取義看似有道理其實誤導觀眾的做法最可怕。

結語

有坊間非公開非經證實消息說,去年最後兩個月,內地客戶緊急在海外成立了300多個信託。離岸信託設立原本是個涉及傳承、稅務、控制的複雜安排,越是身家高昂越需要通盤考慮、精密定製;結果很多人用了市場上的標準產品,不求甚解冒然跟風,如果沒有預留未來調整和重組的空間,大概幾年以後,市面上最熱的話題會變成“如何成功解除信託”。

作者系北京安傑律師事務所律師。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圖片 | 視覺中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