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暑,濕熱尤其嚴重,健脾和胃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俗話說:「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後十五日左右就是大暑,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為「伏夏」,就是「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候,正所謂「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

大暑屬長夏之時,長夏除氣溫炎熱之外,還是多雨的季節,其氣候的表現特點是以潮濕悶熱為主,故有長夏主濕之說,五臟與脾相對應。

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其氣候特徵是:「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冷在三九,熱在中伏。」大暑正值中伏前後,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攝氏40度的高溫氣象,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

播放GIF

大暑節氣

陽曆:7月23日

農曆:己亥年六月廿一日 周二

暑,熱也。——《說文》。

一寒一暑。——《易經·繫辭》

寒暑燥濕風火。——《素問·天玄紀大論》

冬日則寒凍,夏日則暑傷。——《韓非子》

此時,太陽運行至黃道120度(處在獅子座)

地支未(生肖羊)

對應《易經》坤卦方位

象承載征孕育萬物

所以大暑要儘可能把體內濕氣、毒素排出

以孕育秋冬的勃勃生機

十二消息卦中的遁卦(天山遁)

也對應大暑節氣。

遁卦,是山在天下隱藏的象。

古人言:應夏藏,閉門謝客。

大暑三候

古人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螢火蟲又名「燭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輕羅小扇撲流螢,螢火蟲裊裊神秘在靜夜裡穿梭時,其實涼爽的秋已經不遠了。

土氣濕潤,天炎故蒸鬱而為暑濕。俗稱「齷齪熱」,形容在此悶熱的氣象下,人們身上黏膩難耐的感受。

因濕氣積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時行以退暑,最熱時秋即攜大雨來臨。

大暑脾胃當令,脾藏意,在志為思。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 心有所憶謂之意, 意之所存謂之志,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慮謂之慮, 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靈樞·本神》

多思多慮易耗傷脾氣,脾虛不能藏意,其人易回憶過去的事情,多後悔自責,導致情緒抑鬱,或原本抑鬱加重。

大暑養神宜多關注當下的事物,若出現多思多慮,宜傾倒於外,或與他人交流講述,或於紙上,避免思慮愁緒蘊結於內。可多聽輕鬆舒緩的音樂,在早晚溫度適宜的時候多於戶外行走換氣。

既然大暑是脾胃當令之時,特別推薦脾胃二經的原穴:太沖穴、太白穴。在大暑時節常按此穴可以培補土行的本源之氣。

(什麼是原穴?原穴就是經絡氣血留止的地方,經絡氣血的能量如何,是否通暢都是通過這12個原穴來測定的。)

除原穴外,募穴是人體腹部的臟腑氣血聚集的地方。而脾胃二經的募穴為章門、中脘,常在此進行按摩或艾灸均可。

推脾經治濕:暑多挾濕,「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主運濕,所以祛濕的關鍵在於健脾。教大家一招不吃藥而健脾祛濕的方法,用手指從三陰交穴處開始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穴,反覆地推。推過程中去找最痛的點,把它推到不疼了,脾經就通暢了。每天堅持做不僅健脾利濕,還能減肥美容。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華英成秀原指草木開花榮美之貌,在這裡形容人綻開美好的笑容 意指在夏季養生應該注重保持一個輕鬆喜樂的心情。所以養生者在夏季應常常喜樂,以求順心寧意。

夏季應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夏季養生者的休息時間也應隨著日落的推遲而推遲,同時適當的午睡以養心。

夏季氣象炎熱,人易動怒,夏季養生的關鍵是使人「無怒」, 保持平和心態和愉悅心情,有利於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減緩新陳代謝、減輕燥熱感。

夏季心氣旺盛有餘,應及時疏導通泄,不然易致鬱悶,使人多煩躁,不利攝養。

「長夏」的特點則是以「濕熱」為主,脾喜燥惡濕,因此長夏養生有「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之說,意指多食苦味,以燥濕。

大暑時節濕熱氤氳,起居要注意三防:防強光、防暑濕、防陰暑。

隨著大氣環境改變,紫外線強度越來越高,近年來,日光性皮炎的患者也逐漸增多,防曬不僅是愛美女士的專利,也是老人小兒,及皮膚白皙人士需要關注的問題。

外出時盡量避免陽光直射,即使在霧霾或陰天時外出,也可外塗防曬用品,遮陽。對已出現的曬傷,可用鮮蘆薈去外皮,取汁塗抹患處,十分鐘用清水沖洗乾淨。

大暑節氣在中伏前後,是一年中地面溫度最高的時節,很多地方會出現高於40度的溫度,且多降雨,雨水受到高溫的蒸騰,氤氳之氣瀰漫,老人小兒及高血壓、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士需格外注意起居。

盡量避免在中午及下午溫度最高時戶外活動,早晚鍛煉避免過於劇烈,宜散步、做操等舒緩的方式。

由於氣象濕熱,人易貪涼飲冷,久受空調或過食生冷,暑熱合風寒之氣侵襲,則易造成頭痛、咽痛、身痛神疲,腹脹腹瀉之陰暑之證。

不宜久居空調室內,適當通風。尤其在汗後,毛孔大張之時,更要避免冷氣直入肌理。

由於夏季天長,夜晚高溫易造成眠淺,白天睏倦神疲,需要利用白天短暫補眠,午睡或下午的睡眠不宜超過20分鐘,過久則宜造成氣血運行減慢,醒後更覺疲乏倦怠。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應謹防「情緒中暑」。「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別是老年、體弱者,由於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還會引發猝死。所以夏季控制好個人情緒,謹防疾病。

大暑節氣進入「中伏」,高溫酷熱,易動肝火,人們常會覺得心煩意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這就是典型的「情緒中暑」癥狀。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當遵循「急躁易中暑,心靜自然涼。」原則。首先要靜心養生,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其次要注重心理納涼,可採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納涼法」等法調整情緒。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大暑正值伏天中,各大中醫醫院開展的「三伏貼」敷貼療法正適用於大暑節氣。

三伏貼的基本思想為「冬病夏治」,在三伏天,人們的肺臟氣血通暢,藥物容易深達臟腑,利用陽氣最盛的夏季,配合外用溫熱的藥物,祛除體內寒邪、調整臟腑氣血的目的。因此在使用三伏貼的同時,要注意遠離空調,飲食注意少吃冷飲,以免影響藥效。

伏茶,顧名思義,就是三伏天喝的茶。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裡人會在村口的涼亭裡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葯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黃帝內經》有「葯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論點。中醫認為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毒、消暑、利尿、祛痘的作用。因此素體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綠豆粥。

酸梅湯是老北京傳統的消暑飲料,原料多為烏梅、山楂、陳皮、桂花、玫瑰茄、甘草、冰糖這幾種材料。酸梅湯具有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等功效,為夏季一道獨特的飲品。

沒有西瓜的夏天是不完整的,西瓜能降溫去暑,種子含油,可作消遣食品,西瓜皮可作藥用,學名為「西瓜翠衣」,性味甘涼,煎飲代茶,可治暑熱煩渴、水腫、口舌生瘡、中暑和秋冬因氣候乾燥引起的咽喉乾痛、煩咳不止等疾病。

淺顏色的衣服可以減少熱量的吸收,穿起來比較涼快;深顏色的衣服會吸收更多的熱能,穿起來比較悶熱。棉織品透熱、吸汗優於化纖製品。

所以,大暑天運動著裝以淺顏色棉織品為最好,款式越寬鬆,散熱性能就越好,顏色越淺越不容易吸熱。

大暑天時天亮比較早,很多有晨練習慣的人都是天一亮就出門運動。但晨練不宜太早,以免影響正常睡眠。

大暑天每天上午11時到下午4時是紫外線、紅外線最強的時候。過強的紫外線可造成皮膚和眼睛的損傷,並可致皮膚癌。

而長時間照射紅外線,可使顱內溫度上升,腦膜出現炎症,發生日射病。

因此應盡量避免在陽光最強的時候在室外運動,更不可光著上身運動。

大暑天人體能量消耗很大,運動時更要控制好強度。一旦出現中暑癥狀,應立即到陰涼通風處坐下,喝些涼鹽開水,呼吸新鮮空氣,在頭額部或腋下等處進行冷敷。

有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癥狀時,可服用人丹、十滴水等祛暑藥物。如經過處理仍不見好轉,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大暑天運動出汗多,鹽分喪失量大,容易使細胞滲透壓降低,導致鈉代謝失調,發生抽筋等現象。所以,大暑天運動及時補充水分非常重要。補水方法最好是少量多次,運動中每10到15分鐘飲水150到200毫升。

但不要喝過甜的飲料,以避免增加胃的負擔。運動後也應及時補充水分,但不要一次喝得太多,狂飲會增加心臟的負擔。

有的人運動後習慣吃冷飲。事實上,在身體溫度很高的情況下吃冷飲會傷害腸胃。

這是因為運動時大量血液湧向肌肉和體表,而消化系統則處於相對貧血狀態,這時進食大量冷飲不僅會降低胃的溫度,還會沖淡胃液,使胃的生理機能受損,輕者會引起消化不良、嘔吐、腹瀉、腹痛等急性胃腸炎,重者還可能為以後患慢性胃炎、胃潰瘍等埋下禍根。運動後溫稀鹽水是最好的飲料。

人體充分運動後會大汗淋漓,全身的毛孔都打開了。如果這時突然用冷水澆身,會引起感冒、發燒。且沖涼並不能幫助肌肉放鬆,反而會使肌肉更加緊張。正確的方法是等身上的汗都乾了,再用溫水沖澡,水溫應高於體溫1~2℃。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